人名
介紹
克里 . 威廉 (William Carey公元1761-1834年)
現代國外宣教運動的始創人克里 . 威廉原是個貧窮的英國鞋匠,父親是教區書記和校長。從十六歲開始,威廉便要半工半讀,他是個非常勤奮好學的人,常抓緊點滴時間自學。他對語言特別有恩賜,很快就自己學會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義大利文、法文和荷蘭文!十八歲那年重生得救。不久便與一貧苦女孩子結婚。
一七八三年,威廉受浸,在當地傳道,幾年後就成為浸信會的一間小教堂的傳教士。由於工資低微,生活艱苦,威廉在家中開辦夜校,兼任教師和鞋匠來維持生計。雖然他生活在一個小鄉村里,卻非常關心世界的事。自從他看了“庫克船主的最後一次航程”一文後,他更意識到世界上有許多從未聽過福音的民族,故而對世界的負擔愈來愈重。他在家裡,擺放了一個自己用皮革做的地球儀,牆上掛了一張很大的地圖,上面寫滿了許多關於各地的資料。他常對著地圖,為福音未及之地禱告,更與朋友們分享這個負擔。漸漸地他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信念,就是教會的主要責任和使命是往普天下去傳福音。
在一次傳道人的會議中,威廉提出教會需要認真地遵行向普世宣教的大使命,卻遭在座一位牧師斥責他說:“年輕人,坐下吧。神要異教徒悔改時,自有他的辦法,並不需要你、我的幫忙!”事實上,當時有不少人認為大使命是給該代的門徒,與後來教會無關,因此支持的人不多,威廉卻沒有為此而氣餒。一七九二年,威廉出版了一本名“基督徒須竭力領異教徒歸正的責任之探討”小冊子,內文客觀地分析世界的實況,並論到“傳福音給每一個人”是基督給與每一個基督徒的命令。這本小冊子影響很大,歷年來被公認為推動宣教工作之經典作品。
是年五月三十日,威廉在一個牧者會議中講道,引用以賽亞書五十四:2-3,說明普世的需要和教會的責任。他看透同工們不是缺乏異象,乃是沒有信心,於是說:“當期望神行大事,為神圖謀大事。”威廉克理這句名言,也就是他一生的寫照。那天的講道深深地感動了在坐的每一位。
過了幾個月,十幾位浸信會的傳道人聚集一起商討該如何組織差會。起先他們仍是猶疑不決:“我們只是一些窮教會的牧者,要差派人到遙遠的地方,在其他民族中傳福音,談何容易!”威廉眼看似又是一個沒有結果的會議,他流著眼淚,從口袋裡拿出一份莫拉維亞差會會報,激動地說:“如果你們看過這份報告,就知道他們是怎樣為基督的緣故,勝過一切困難;你們就會憑信心往前走!”他們終被威廉的真誠和信心說服了。隨即組織浸信會異域廣傳福音會,威廉克理就是該會的第一個傳教士。
一七九三年,威廉決與一位同工往印度宣教。他的父親認為他瘋了。連他的妻子也反對,不肯與他同行。痛心之餘,威廉準備只帶八歲的大兒子先去。然而在神的憐憫下,妻子終於答應同往印度。五個月的旅程,他們抵達加爾各答。還未安頓下來。困難己接踵而至。當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有統管印度的大權,他們不歡迎宣教士。加上管錢的同工用錢不當,一下子就把帶來的錢用光。這使威廉身陷窘境;既沒有錢,一時又找不著工作,孩子一個個病倒,妻子又不停地埋怨;眼看在印度宣教的理想隨之幻滅。
信實的神沒有撇下他的僕人,一位善心的先生支持了他們一段日子。及後,又為威廉安排了在孟加拉一染料工廠當工頭。雖然他在言語方面毫無認識,需要從頭學起,倒是難不了他。這個安排實在很理想,他不但有穩定的收入來照顧一家;由於這職位每年只需工作三個月,他有充裕的時間去學習東方語言;正好符合他計畫中自供自給的宣教生涯。
正當此際,威廉的妻子精神有點失常。一七九四年,五歲的小彼得逝世,使她完全崩潰。經歷叫威廉學會了接受痛苦的事;他沒有忘記到印度來的目的,他天天翻譯聖經、盡力傳福音,以至七年後他離開當地時,他可以說:“耶穌的名在這裡不再陌生!”
一八零零年英國的差會派了兩位新宣教士與威廉在撒林浦耳匯合。這地方不受印度公司管轄,所以他們有更大的自由做神的工作。他們三人彼此相愛,凡物公用,工作大大蒙福。在二十多年內,他們在孟加拉周圍,建立了一個不斷生長的差傳站分布網,辦了一所大學;裡面成立了印度的農業學會,推廣農務改良方法,學習園藝;此外,又設立了印刷廠,專門印發多種語文的聖經和單張。這些年來,威廉一直埋首翻譯聖經的工作;直到一八二四年他已有孟加拉文的新約聖經、另外六種語文的新、舊約及廿四種部分翻譯的聖經版本。他還出版了好幾種文法書、字典及翻譯了的東方故事。
在這些成就當中,並非毫無困難挫折。有一次車間著火,一下子燒掉了許多字典、珍貴的聖經譯稿和文法書。眼看著多年的心血化為灰燼,威廉的反應是――加倍努力!一年後,他們所印發的聖經譯本,比火燒以前多出七種。威廉曾被一所大學邀請為語言教授,得藉機會與印度學者切磋。威廉的精力實在叫人懾服。一位印度學者說:“克理先生究竟有個怎樣的身體?他似乎永遠不累不餓,工作未完成他總不離。”威廉在這許多工作以外,仍熱切地傳福音,得救的人數不斷增加。他不愧為宣教事業的先鋒,因他在印度所寫回的信,又激起了許多別種宣教事業,在歐美有許多差會相繼成立,十九、廿世紀西方有大量青年人獻身。威廉的兒子也在緬甸傳道,他訓勉兒子要致力研究緬文,嚴以待己,不可有民族優越感。
威廉贊成維持本色化的教會。他在學校和書本上運用本地通俗文字。他認為:“為主贏取信徒的責任必須由本地信徒肩負。”這個見解促使他提議栽培一班印度人的教牧人員。當地教會以一個名為Form Agreement的方法,一方面管理會內弟兄們的社會經濟和屬靈事工,一方面維繫與英國浸信會的關係,從而保持領導層和組織上的本色化。這個安排激發起各樣新活動,令本地信徒能盡展所長,爭取自立和自傳。
當七十二的威廉躺在病床上,仍囑咐他的最後一位訪客說:“剛才你的話都是克理博士前、克理博士後的。我離世之後,請你不要再總是說克理博士了,要說的該是克理博士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