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影流情》 是由一本同名書改編而成的傳記電影,作者是羅伯特·伊文斯(Robert Evans),是美國大電影公司派拉蒙的執事人,在七十年代曾監製過不少成功的電影如《愛情故事》、《教父》、《魔鬼怪嬰》及《唐人街》等。《光影流情》(The Kid Stays in the Picture)是一本暢銷書,大抵因它挑起了讀者窺探名人生活的好奇心,而事實上,羅伯特·伊文斯的“我的前半生”,亦實在引人入勝。
由非虛構類(non-fiction)著作改編而成的電影,印像中並不多,1995年有出《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是書好看電影又好玩的一例。該書/電影揭示了歷來好萊塢電影的同志情結,把一些場面及角色行為的蛛絲馬跡詮釋為同性戀的意像或比喻。書的出發點已夠噱頭了,難得的是電影版把書提及的片段都剪輯在一塊,讓觀眾直接明白。書本還要讀者曾看過電影才可讀出趣味,電影則直接讓人感受作者對電影另類詮釋的洞見,這是non-fiction出版到電影媒體演化的一次絕佳示範。
特色
《光影流情》跟《電影中的同志》不同,它的書原是autobiography,所以它並沒有不住的電影片段,反而是穿插著主人翁羅伯特·伊文斯的照片及影像片段。由他在五十年代當小明星開始一直談到他在派拉蒙呼風喚雨及後來倒楣的日子。經歷過多次的起起伏伏,伊文斯與不少人結下仇怨,也有不少愛護他的知心好友及情人,《光影流情》的故事很有血有肉,而且伊文斯對江湖恩怨之事亳不避諱(當然在他口中,他永遠是最明智的決策者及犧牲者)。他不僅對事亦對人,愛恨分明,所以書令人讀得久不釋卷,電影則一氣呵成,90分鐘雖只有旁白但沒有悶場。
憑藉高挺的鼻子及一副生得不壞的尊容,羅伯特·伊文斯年青時在貝弗利山被星探發掘,有機會在1957年與James Cagney在《千面人》(Man of a Thousand Faces)同台演戲。這個時候,伊文斯在東岸與弟弟經營的襪褲生意帶起了潮流而成為時裝大亨,生活本已無憂。但好勝心強的伊文斯最後還是選擇投身電影事業。不幸的是,他的演技及星運裹足不前,故後來毅然轉投電影製片的工作。伊文斯在派拉蒙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從不擺脫他過分自信的個性,曾有幾次因堅持己見使用科波拉及波蘭斯基等導演(分別找他們拍攝《教父》及《魔鬼怪嬰》),與派拉蒙的高層鬧翻並險把士途斷送。
影片的前半段以照片配合旁白說故事(由羅伯特·伊文斯親身配音),最有特色的是把照片加入了層次的動畫效果,使一張普通的照片頓時也像活動影像一樣有吸引力。這種技倆貫串了整部電影,是《光影流情》一書在不夠影像片段前提下,仍舊有瞄頭的成功關鍵,相信自此片後一定有很多“後學”的作品。
劇情介紹
羅伯特·伊文斯以他那把低沉的聲線,娓娓道出他幾十年的生活,除了扮作他人說話而強裝其他語調時,伊文斯那平靜的聲線實在令人為他產生幾分憐憫。他讓觀眾感到畢生最大的憾事,是沒有好好珍惜與《愛情故事》女角艾麗·麥克古奧(Ali MacGraw)的一段婚姻。他與艾麗相戀比《愛》片拍攝的時間還要早,伊文斯回憶起一場《愛》的苦戀重頭戲,拍攝時他也在場。當男女主角涕淚交橫過、導演一聲“cut”後,艾麗迷痴痴的走到伊文斯跟前,說剛才的對白是為他而念的……伊文斯聽了非常感動。兩人堪稱郎才女貌,羨煞旁人的一對。後來艾麗有了伊文斯的身孕,人人都為他們祝福,直至伊文斯漸漸因工作太忙而與艾麗疏遠(《教父》的籌備及事端令他不勝其煩),被姦夫斯蒂夫·麥昆乘虛而入(當時麥昆與艾麗正在拍攝《The Getaway》),令伊文斯回想起懊悔及悵惘不已。
當然,《光影流情》始終是羅伯特·伊文斯的一人觀點,所以他口中的美滿戀情、因工作而失去感情、被好萊塢大明星奪去所愛也只有毫無恨意這樣落落大方(他說自己因沒有時間陪艾麗,故婚變全是他的責任)……都不過是從伊文斯口中得知的真相,我們都知道,談到自己每個人都總會有點隱惡揚善。
雖然失去了至寶貴的戀情,但七十年代仍是伊文斯事業的全盛期,他監製的《教父》、《唐人街》、《Marathon Man》及《Black Sunday》等都有很好的成績,後來更以獨立製片人身份出現以減少大片廠的牽制;但到了八十年代伊文斯的大勢漸去,其中與科波拉再次合作的《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票房及口碑都慘不忍睹,令科波拉及伊文斯都陷入了低谷。伊文斯這段時間還染上了毒癮,一次更不幸被警察設局逮著了,被判藏毒有罪,要強逼執行社會服務(他拍了一首反吸毒MTV)。這個案子令伊文斯聲名掃地,派拉蒙更高調與他劃清界線,昔日呼風喚雨的大製片家,今天是落魄失魂的癮君子。
故事發展如何,你們再看下去好了。上面用不少篇幅去覆述羅伯特·伊文斯的事跡,亦說明了為何90分鐘看“罐頭”片段及硬照片會如斯有趣味。羅伯特·伊文斯的一生遭遇及生活的模式頗雖對應了我對燈紅酒綠影圈大染缸的負面印象,但影片讓人了解到一些經典電影背後的趣事,以及聽到伊文斯有血有肉的感性又自滿的旁述,至於伊文斯故事有多完整?就由每個觀眾各自去揣摩好了。
最後一提,影片最後字幕出現時,同時放映了達斯汀·霍夫曼扮演羅伯特·伊文斯的鬼馬片段,非常唯肖唯妙。原來達斯汀是伊文斯的好友,甚至在他與羅伯特·德尼羅合演的《搖尾狗》(Wag the Dog)中,達斯汀演繹的電影監製角色,原型也是來自羅伯特·伊文斯。
羅伯特·伊文斯近年有些回勇,他在九十年代繼續監製影片,而自《光影流情》的書及影片推出後,更多人對他認識及有興趣,於是一出以他的肖像為主角、並以挖苦好萊塢人物為題的卡通片《Kid Notorious》,已在上月在全美開始播映。我在網上看過一些預告片段,發覺劇集同樣以伊文斯配音,對白相當抵死,算是繼承了《光影流情》的不留情面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