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發時間
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信函內容
聶蕭羅並告朱劉:
馬電悉。你們現已取得主動權,如敵南援,你們不去理他,仍然集中全力完成正太戰役,使敵完全陷入被動,這是很正確的方針。正太戰役完成後,應完全不被敵之動作所迷惑,選擇敵之薄弱部分主動地殲擊之,選擊何部那時再定。這即是先打弱的,後打強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動作戰政策。
軍委
卯養
信函注釋
聶蕭羅,指聶榮臻、蕭克、羅瑞卿,當時分別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朱劉,指朱德和劉少奇。
馬電指聶榮臻、蕭克、羅瑞卿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給中共中央軍委的電報。電報說:敵南援可能性最大,我晉察冀軍區主力仍按預定計畫完成正太戰役第二期作戰。戰役完成休整若干天后,敵如未南援,則按中央指示繼續殲滅第三軍;敵如南援,則以圍點打援辦法,向平保段或保石段出擊。
正太戰役一九四七年四月,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第三、第四縱隊及地方武裝一部,由安國、定縣南下,向正太路國民黨軍發起進攻。這次作戰從四月九日開始至五月四日結束,共殲敵三萬五千餘人,切斷了太原、石家莊之敵的聯繫,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孤立了石家莊的國民黨軍。
背景信息
當人民軍隊轉入大規模的運動作戰後,毛澤東便將注意力放到了如何“打”、如何“大打”上面。
1947年4月,晉察冀軍區決定發起正太戰役,首先殲滅石家莊外圍的國民黨軍,然後沿正太鐵路向西,求殲由太原出援的國民黨軍。就在戰役即將發起時,風雲突變。國民黨軍集中7個團的兵力,對冀中解放區重鎮勝芳鎮發起進攻。
是回師援冀,還是繼續發起戰役?聶榮臻等指揮員決定:不為敵人攻勢所動,按預定計畫發起戰役。晉察冀軍區部隊順利完成第一階段作戰目標。主力置攻入解放區的國民黨軍援軍於不顧,迅速西進山西,發起了第二階段進攻作戰。
毛澤東接到前方報告,極為欣慰,電示聶榮臻等人:“你們現已取得主動權,如敵南援,你們不去理他,仍然集中全力完成正太戰役”。“即是先打弱的,後打強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動作戰政策。”
戰術影響
這份電文是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作戰原則。晉察冀軍區部隊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橫掃晉西南,圍攻陽泉,誘出太原國民黨軍兩個師來援,將其包圍於測石驛地區徹底殲滅。整個戰役,共殲敵3.5萬人。
確立了這一作戰原則,毛澤東馬上將之付諸戰爭實踐。兩個多月後,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和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還在持續,毛澤東即採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方針”,指揮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挺進中原,發起戰略進攻,攪得中原大地地覆天翻。國民黨軍手忙腳亂,轉瞬間就由重點進攻的主動變成了四處堵擊的被動。
戰略意義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關鍵在於要有“我的”一套。首先是不與強敵糾纏,決不在敵人期待的時間、地點,以敵人期待的方式與敵人交鋒;其次是以靈活的機動與作戰,調動敵人,制約敵人,把戰爭完全導入對自己有利的軌道,按照自己的節奏、方式,完全主動地與敵人交戰。人民軍隊之所以無往而不勝,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我的”一套,形成一整套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建立“我的”一套,目的是要掌握主動權。
“我的”一套決不是不管對方的自我表現。而是既要知道自己,更要了解對方,知己知彼。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為紅軍制定的是以游擊戰為主的“我的”一套,後轉變為運動戰為主,贏得了四次反“圍剿”戰役的勝利。抗日戰爭開始時,毛澤東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我的”一套。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審視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再次轉換了“我的”一套,將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緊密結合,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