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兀鷲屬的鳥類是大型猛禽體。長80-150厘米,尾長24-40厘米,翼展220-300厘米,體重6-12千克。體型大,喙發達但爪不發達。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於脛部長度。雌鳥顯著大於雄鳥。
歐亞兀鷲是一種大型的褐色鷲。頭和頸部羽毛概退化而裸露。頸基部具鬆軟的近白色翎頜,頭及頸黃白。身體和上翼羽毛呈淡棕色,與其餘翅膀和尾巴上的黑色羽毛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在幼羽中尤為明顯,幼羽具有特別蒼白的上翼羽毛。亞成鳥具褐色翎頜。甚似高山兀鷲,區別在於飛行時上體黃褐而非淺土黃色,胸部淺色羽軸紋較細。與禿鷲的區別在下體淺色,且尾呈平形或圓形而非楔形。虹膜褐色;嘴角質色,具黑色蠟膜;腳暗淡綠黃色。
高山兀鷲頭和頸上部被有污黃色像頭髮一樣的羽毛,到下頸羽毛逐漸變白和變成絨羽,頸基部有長而呈披針形的簇羽形成領翎圍繞在頸部,淡皮黃色或黃褐色,具有中央白色羽軸紋。背和翅上覆羽淡黃褐色,羽毛中央較褐,形成一些不規則的褐斑,外側大覆羽、飛羽和尾羽暗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具淡色尖端。上胸為密的白色絨羽和被有淡褐色胸斑,其餘下體淡皮黃褐色,肛區和尾下覆羽全白色,具不清晰的羽軸紋。幼鳥頭部褐色,絨羽較成鳥多。上體暗褐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粗著的黃白色縱紋,初級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下體暗褐色,具淡色羽軸紋。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平面至海拔2,500米的範圍內,最高可達6000米的山地。生境廣泛,包括高山森林、苔原森林、開闊多岩的高山、草地、高原草地、灌木叢和半荒漠。在岩石地帶活動,或是在高空翱翔,或是成群棲息於地上或岩石上,有時也出現在雪線以上的空中。冬季有時也下到山腳地帶活動。通常在溫暖的氣候中盤旋,可以忍受寒冷、雨水、薄霧甚至積雪等惡劣條件,以獲得特別有利的覓食或繁殖條件。 傾向於避開森林、濕地、湖泊和海面。
生活習性
兀鷲需要高聳的懸崖,並且需要上升的氣流與中午的熱量或從斜坡或懸崖向上流動,它們藉助熱空氣在天空盤旋或者棲息在樹枝上。它們憑藉長而寬大的翅膀能夠在天空翱翔幾個小時,且視力極佳。大面積覓食,清晰地搜尋地面上的動物屍體。視覺和嗅常都很敏銳,常在高空翱翔盤旋尋找地面上的屍體,或通過嗅覺聞到腐肉的氣味而向屍體集中,有時為了爭搶食物而相互攻擊。
兀鷲是大自然的清道夫,主要以動物的腐肉和屍體為食。一般不攻擊活動物。通常以中型到大型的野生山羊、鹿和瞪羚等哺乳動物屍體的軟組織為食。也尋找人類養殖的棄於野外的受傷或體弱的綿羊和牛。它們習慣把頭伸進動物屍體的腹腔內,啄食內臟和肌肉。兀鷲沒有有力的足和鋒利的爪。它們依靠靈敏的嗅覺來找尋腐爛的動物屍體,並常常為搶一塊肉而爭個不停。在身體強壯、喙部鋒利的兀鷲撕開動物遺骸的表皮之前,體形較小、喙部力量微小的兀鷲只能幹等著。在食物貧乏和極其飢餓的情況下,有時也吃蛙、蜥蜴、鳥類、小型獸類和大的甲蟲和蝗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阿富汗、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法國、喬治亞、直布羅陀、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馬其頓共和國、馬里、馬來西亞、茅利塔尼亞、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新加坡、葉門、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丹麥、吉布地、愛沙尼亞、芬蘭、德國、匈牙利、愛爾蘭、肯亞、拉脫維亞、利比亞、馬爾他、荷蘭、尼日、波蘭、斯洛伐克、瑞士、多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撒哈拉沙漠西部、安哥拉,波札那,賴索托,莫三比克,南非和辛巴威、高棉、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繁殖方式
兀鷲每對常單獨繁殖,有時也見4-5對在一起繁殖。每對雌雄鷲之間的夫妻關係往往是終生的,繁殖期間它們在懸崖上的巢穴邊逗留,在這些地方可以觀察到美麗的求偶飛行。繁殖期為2-5月份,產卵通常在年初開始,不遲於1月底。通常營巢於高原上的懸崖岩壁的凹處和邊緣上,一般被置於易保護的岩壁或山洞裡,舊巢多修復後繼續使用。每窩產1枚卵,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淡綠白色,表面光滑無斑,偶爾被有褐色斑點。由雙親輪流孵育52天。雛鳥和亞成鳥由父母餵養食物,三個月後離巢。
下屬物種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非洲兀鷲 | Gyps africanus | Salvadori, 1865 |
2 | 擬兀鷲 | Gyps bengalensis | J. F. Gmelin, 1788 |
3 | 南非兀鷲 | Gyps coprotheres | J. R. Forster, 1798 |
4 | 歐亞兀鷲 | Gyps fulvus | Hablizl, 1783 |
5 | 高山兀鷲 | Gyps himalayensis | Hume, 1869 |
6 | 印度兀鷲 | Gyps indicus | Scopoli, 1786 |
7 | 黑白兀鷲 | Gyps rueppellii | A. E. Brehm, 1852 |
8 | 細嘴兀鷲 | Gyps tenuirostris | G. R. Gray, 1844 |
種群現狀
兀鷲生存在歐洲、北非和中東大部分地區,在19-20世紀數量大幅度下降,這主要是由於遊牧牲畜養殖者的獵殺,針對草原鼠害和牧草蟲害播散的農藥間接迫害的“兼捕”造成的。 在某些地區,牲畜管理措施變化不再遺棄病弱死的牲畜導致的可用食物供應減少也產生了影響。 兀鷲也非常容易受到潛在的風能開發的影響,觸電也造成一定的威脅。 用於獸醫目的的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對該屬物種構成威脅。 2012年,西班牙記錄了該屬物種歐亞兀鷲中氟胺菌胺(NSAID)導致的疑似中毒事件。 雙氯滅痛,一種類似的非甾體抗炎藥,已導致整個亞洲的歐亞兀鷲物種數量嚴重下降。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極危(CR)——6種;瀕危(EN)——1種;無危——1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