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從個體來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季羨林大師於1993年開始呼籲:中國古史應當重寫。1997年明確指出:中國歷史必須重寫!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指出: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1993年出土的郭店簡和1994年收購入藏的上博簡出現了大量的佚籍,“使人們不得不提出重寫有關學術思想歷史的要求。在20世紀長期流行,似乎早已成為定論的若干觀點,正在遭到動搖,甚至導致根本性的改變。”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涵蓋“中”)、正義(涵蓋“正”),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基本信息

內容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論,古人開出過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講的是“聖”端;董仲舒改為“信”端。

: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儒家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核心

: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發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中國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這些都和因動漫小說而名聲大噪的墨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不要一提到中國古代第一印象就是想當然的科技落後、八國聯軍或是動漫中異常火爆而現實中早已秦漢絕跡的墨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

歷史

談儒家必談孔孟,而孔子的思想也是有來源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從清華簡《保訓》(文王遺囑)篇記載來看,“堯、舜、禹的傳承都講到中道。” 舜“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即得中。”《童子問易》考證舜帝重大易八卦為六十四卦。“孔子老而好易”,會通天人之道後,提出了仁、義,禮、智等對舉 的範疇,建構了博大的易經哲學體系 。李學勤先生於2005年8月在青島召開的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確實開創了易學。” 孔子的思想精髓是《易經》。《論語》大多篇章是孔子沒有會通天道、人道之前的空洞禮義說教。在孔子會通天道、地道、人道,形成三才之道思想後,開始大談“性與天道”,以至於象子貢這類高足弟子都覺得自己學問不高,“不可得而聞”,也就是說他們聽不懂 。

思孟學派是儒家的道統。我們知道,孟子“創造了”性善論、孟子倡“義”,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其實,孟子這些思想全部來自於《易經》。孟子是深諳易道的大易學家。關於這點清儒杭辛齋早有揭示:杭氏認為:懂得易學並不在於口道乾坤坎離,關鍵在於心法天道德義:“孟子繼孔子之後,七篇之首,即揭明仁義大旨,而歸體於性善及經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及繼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見孟子之不知《易》哉!” “性善論”來自於《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繼善成性論;孟子高舉的“義”旗,就是對孔子之“仁”的節制,這也是孟子大罵墨家“兼愛”(“仁”無節度)的理論依據;孟子的“民貴君輕”理論是孔子“革命理論”(《彖·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的發展。

自孔子算起,孟子只是儒家第五代。孔子之後“儒分八派”,孔孟之間的鏈環究竟是什麼?從荀子攻擊思孟學派“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的“懸案”為我們提供了線索。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竹書都有《五行》出土面世,帛書《五行》有經、有傳,竹書《五行》有經無傳(記)。竹書、帛書《五行》的出現,“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學的流傳線索重新凸顯了出來。” 思孟學派的《五行》按照元素論五行(金、木、水、火、土)把德性也分為五行(種),主要闡述德性論的仁、義、禮、智、聖思想,具有數術性質。所謂“聖”就是指會通天道、人道的本事。《童子問易》認為:“思孟學派這種將數術引入儒門的努力,高揚‘人道’主義旗幟的表現,是企圖把儒家的道德條目加以自然哲學和生命哲學化的明證。其理論勇氣是巨大的,對國人思維方式影響也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其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進程影響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學真正走上了醫國、醫人、醫病的光輝歷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隱含著終始交替的意蘊。由此看來,應是思孟學派開‘五德始終說’之先河。”

影響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鹹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