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積內停所致的發熱。《證治匯補·發熱章》:“傷食發熱,必氣口緊盛或沉伏,頭疼,嘔惡,噫氣吞酸,胸口飽悶,或脹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然。”《金匱翼·發熱統論》:“食積者,當暮發熱,惡聞食臭,時時噯腐,其脈滑或實。活人所謂傷食令人頭痛,脈數,發熱,但左手人迎脈平和,身不疼是也。”治宜消食導滯以退熱,用枳術丸、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大柴胡湯等方。《幼科全書》:小兒食積不化引起的發熱。其熱先見於腹部,以後手足俱熱,而以腹背較甚,噯氣吐腐,大便酸臭,腹痛多啼,肌瘦腹膨,或腸鳴泄瀉,痛隨瀉減,不思飲食,面色晦暗,眼胞浮腫。治宜消積清熱,用至寶錠。
相關詞條
-
陰虛發熱
陰虛發熱,病症名。因精血津液等耗損所致的虛熱。《證治匯補·陰虛發熱》:“有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陽氣獨盛,發熱不止,向晚更甚,或飲食如常,頭脹時...
簡述 症狀 中醫認識 -
傷乳食
傷乳食是一種病症名,出自《幼科發揮》記載。
簡介 介紹 -
外感發熱
外感發熱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病理性體溫升高,伴有惡寒、面赤、煩躁、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外感病證。外感發...
外感發熱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 -
傷食頭痛
傷食頭痛,病證名。脾胃積滯,致清陽不升引起的頭痛。
介紹 -
傷食發丹
傷食發丹,病證名。症見發熱口渴,煩躁多啼,身多紅暈,皮膚灼熱,不思飲食;食積甚者,可見腹大氣急等。
簡介 介紹 -
惡寒發熱
惡寒發熱是一個中醫學概念,即發熱怕冷。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為感冒、傷寒、溫病等多種外感熱病的常見症狀。一般先見惡熱,繼而發熱,發熱後惡寒即減輕。亦有...
概念 常見證候 鑑別斷定 -
發熱
發熱是指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0.5℃),稱為發熱。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
疾病概述 疾病原因 程度判斷 病理診斷 中醫判斷 -
經行發熱
經行發熱,中醫病名。是指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以周期性發熱為主的病症,稱“經行發熱”,又稱“經病發熱”。若偶爾又一次經期發熱,不屬於此病範疇。本病與西醫學的...
名詞解釋 歷史沿革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病因 病機 -
複合傷
複合傷時感染加重的原因是:機體代謝紊亂,休克更為嚴重,全身抵抗力降低;單核吞噬系統吞噬功能抑制,白細胞數減少和功能降低,血清殺菌力下降、特異性和非特異性...
臨床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