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傳統習俗的內容是複雜的,存在於一個社會的傳統習俗大體上分兩部份: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其源遠流長,時代久遠,具有社會性,集團性,民族性的特點.不同地區,不同集體,不同民族都具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如不同民族的民風習俗.二是適應現實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如新中國成立後所倡導的新的生活習俗.
兩重性
在社會主義社會,傳統習俗有兩重性,存在著新與舊,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相對立的習慣.一方面,存在著社會主義新風俗習慣,它是適應社會主義制度的新風俗習慣,是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黨和國家大力倡導下,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對評價人們的道德行為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存在著舊的風俗習慣.在舊的風俗習慣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對此,我們要進行具體分析,區分出精華和糟粕,以摒棄其糟粕,而吸其精華,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所用.
立夏
陽曆五月五日前後,為夏季的開始,也是農家的大忙季節。有“立夏三朝遍地鋤”,“雨打立夏,有水洗耙”,“立夏不雨,犁耙高掛”之農諺。宋范成大《村居即事》詩云:“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采了蠶桑又插田。”
立夏還是一個民間傳統節日,在菇西溪一帶有做“立夏餅”,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四川、岩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
立夏日,讓牛也過節,不用竹枝鞭牛,要給牛吃鮮嫩的草料。餵卵酒,吃牛人參——珍珠蓮。
立夏日趣俗用大秤稱人輕重,別肥瘦,說稱過後人不會蛀夏。四川山區人家此日忌坐門檻,說坐過後雙腳會時常發酸。
春節習俗:上墳,拜年,串門,吃餃子,貼門聯,舞龍獅,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