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用某種工具或藥物刺激患者鼻腔黏膜,引起噴嚏反射,從而達到治病效果的方法,稱為催嚏開竅療法。
催嚏開竅療法歷史悠久,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述,如《靈樞?雜病》篇曰:“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也有“以薤搗汁灌鼻中”以及“吹皂莢末鼻中”以救卒死的記載。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較多的催嚏開竅方法,如“以蔥莖劉其鼻”,“取皂莢豆大,吹其鼻中,嚏則氣通矣”。至金元時期,朱丹溪用通關散(細辛、皂角)嘻鼻取嚏,治療“卒中風邪昏悶不醒,牙關緊閉,湯水不下”,效甚捷,成為取嚏開竅法之代表方劑。清代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說:“太凡上焦之病,以藥為末,嘻鼻取嚏發散為第——捷法,不獨通關急救用聞藥也。連嚏數十次則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淚痰涎並出,胸中悶惡亦寬,即吐也。蓋一嚏實兼汗吐二法。……前賢治傷寒、中風、時疫、溫病、喉風、赤眼、牙痛等證皆有■藥。”目前本法仍在臨床上廣泛運用。本療法具有通關開竅、辟穢解毒、宣利氣機、清竅明目、行氣活血的功效。
基本內容
1.取嚏用品
(1)工具類:草、紙捻、羽毛、棉花等。
(2)藥物類:
①通關開竅類:南星、皂角、細辛、生半夏、雄黃、白芷、豬牙皂、辛夷、蟾酥、冰片。
②升降氣機類:辛夷花、鬱金、川芎、青黛、白芷、細辛、雄黃、硼砂、皂角。
③行氣活血類:鬱金、川芎、青黛、木香、赤芍、當歸、全蠍、乳香、川椒、桂心、瓜蒂、藜蘆、雄黃。
2.取嚏藥物配製
依據病情選擇藥物組方,將其研成極細末,放入潔淨瓶內備用;或將藥物煎製成藥液、過濾,或將丸藥或散劑液化、過濾,將過濾藥液放入潔淨瓶內備用。
3.操作方法
(1)工具取嚏:以草、紙捻、羽毛、棉花等工具輕輕刺激鼻黏膜,引出噴嚏反射。
②吹鼻取嚏法:醫者用——根細塑膠管或其他管狀物將藥末吹入患者鼻腔。
③塞鼻取嚏:將藥粉加工成團狀,塞入鼻腔中取嚏。
④嗅鼻取嚏:吸入藥物粉末的氣味,引起噴嚏反射。
⑤滴鼻取嚏:將藥汁滴入鼻腔,刺激鼻黏膜而引起噴嚏反射。
(3)取嚏程度:本法用工具或藥物取嚏的次數及強度應根據病情而定。用於急救者,一般以得嚏氣通甦醒為度。用於病證較緩者,每日次數不等,一般以每日3~5次為宜。
(適用範圍)
取嚏療法臨床適應範圍較廣,一般多用於昏迷厥脫、中風、中暑、小兒急慢驚風、頭痛、牙痛、喉閉、痙證、癃閉、感冒、暈厥、黃疸、麻疹等。還可用:r預防傳染病。
(注意事項)
(1)患有下列疾患者慎用取嚏法,如凝脂翳、黑翳如珠、蟹睛以及睛內血性疾患等。鼻衄史、孕婦、腦溢血、腦外傷昏迷的患者禁用。
(2)套用本法中病即止,不可久用。若噴嚏不止者,用清水清洗鼻中藥物,並飲冷水。
(3)套用本法後,如涕淚痰涎較多者,應予拭乾。如鼻腔發乾者,可塗以麻油潤之。如有藥物過敏者,應當停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