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篆書唐詩軸

傅山篆書唐詩軸

款署“山書”,鈐“傅山之印”白文印。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 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

名稱:傅山篆書唐詩軸

傅山篆書唐詩軸傅山篆書唐詩軸

年代:清,先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傅山
特徵:綾本,篆書
尺寸:縱143cm,橫48.3cm。
釋文:
帳殿郁崔嵬,仙遊實壯哉。曉雲連幕卷,夜火雜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扈游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款署“山書”,鈐“傅山之印”白文印。
此軸為傅山用篆書錄唐人宋之問《扈從登封途中作》五律詩一首,代表了其篆書的典型風格。傅山的篆書用筆和結構皆有新意,試圖擺脫斯(李斯)、冰(李陽冰)篆書端莊平正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作者介紹: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思想家、書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濁翁、石人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明諸生。明亡為道士,隱居土室養母。康熙中舉鴻博,屢辭不得免,至京,稱老病,不試而歸。顧炎武極服其志節。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著有《霜紅龕集》等。一些武俠小說里,傅山被描寫為武俠高手。他是著名的學者,哲學、醫學、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傅青主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啓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
在學術和學術思想上,傅山的學問文章,都追蹤當時的進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時,他的思想帶有強烈的進步傾向,不重視當時學者重理學的傾向。他讚揚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統治者視作洪水猛獸的李贄學術思想和劉辰翁、楊慎、鍾星等節高和寡之士的文風。對明末的政治腐敗,官場齷齪,是有清醒的認識。清軍入關明王朝滅亡後,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學者以經學為中心的研究範圍,而是獨辟研究子學的途徑,衝破宋明以來重理的羈絆,開拓了新的學術研究領域,成為清之後研治諸子的開山鼻祖。至於傅山的詩賦,則是繼承了屈原、杜甫以來的愛國主義傳統,他主張詩文應該“生於氣節”,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為衡量標準。傅山一生著述頗豐,可惜所著宏論,大都散失,只存書名和篇名,留存於世的僅《霜紅龕集》和《兩漢人名韻》兩部。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書出顏真卿,並總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的經驗。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畫征錄》就說:“傅青主畫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勝,墨竹也有氣。”他的字畫均滲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氣節,流溢著愛國主義的氣息,在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中,博得後人的高度讚賞。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愛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進入風燭殘年的傅山悲痛異常,再也經受不得如此打擊,不久則撒手人寰,與世長辭,時年7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