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側面肌痙攣

偏側面肌痙攣

偏側面肌痙攣是醫學名詞,指一側面部不自主陣攣性抽動,是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暫時後永久性後遺症。

疾病名稱

偏側面肌痙攣偏側面肌痙攣

偏側面肌痙攣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疾病描述
偏側面肌痙攣是一側面部不自主陣攣性抽動。特發性病例多見,或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暫時後永久性後遺症

疾病概述

面肌痙攣亦稱面肌抽搐或偏側面肌痙攣症,是一側面神經受激惹而產生的功能紊亂症候群。多是一側,雙側罹患者很少,約占4%。患者多是40歲以上成人,男女性別之比為2∶3。
臨床表現:開始為一側眼瞼跳動,逐漸由上向下可擴展到半側面肌,嚴重才可累及頸及肩部肌群。這種不自主痙攣,自己不能控制,情緒緊張、過度疲勞可誘發或使病情加重。據測試,這種面肌同步放電為每秒350次,表現為眼瞼緊閉,口角歪斜,一次抽搐時程者數秒,長者數分鐘,間歇期長短不定,發作時患者心煩意亂,視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和頭痛者。一般睡眠中不發作,但也有11%的病人於睡中仍照常抽動,影響睡覺。發作越來越頻繁,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病久後肌力逐漸減弱,到晚期可發展到半側面癱而告終。
治療措施:
(一)藥物治療: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
(二)射頻溫控熱凝療法
(三)手術治療:
1.面神經乾壓榨和分支切斷術,2.面神經減壓術,3.面神經垂直段梳理術 ,4.面神經鋼絲絞扎術, 5.顱內顯微血管減壓術,6.顱內面神經乾梳理術

症狀體徵

多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較多。開始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輕微顫搐,逐漸擴散同側其他面肌,如口角肌肉,嚴重者累及頸闊肌。抽動逐漸加重,可因精神緊張、疲勞和自主運動加劇,入睡後停止。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徵。

疾病病因

本病的病因未明,可能為面神經易位興奮或偽突觸傳導所致。近年來國內外報導,顱後窩探查發現大部分病人面神經進入腦幹處被微血管袢壓迫,行減壓術可獲治癒,提示與三叉神經痛有類似的發病基礎;少數病人由腦橋小腦角腫瘤或推動脈瘤引起。

診斷檢查

本病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不準。但需與以下疾病鑑別:
1、功能性瞼痙攣 多發生於老年婦女,常為雙側性,無下部面肌抽搐。
2、Meige綜合徵 也稱為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綜合徵,表現兩側瞼痙攣,伴口舌、面肌、下頜、喉和頸肌肌張力障礙,老年婦女多發。
3、習慣性抽動症 常為較明顯的肌肉收縮,與精神因素有關,多見於兒童及青年。
4、抗精神病藥物 引起面肌運動障礙患者最近服用奮乃靜、三氟拉嗪氟哌啶醇胃復安等,表現口強迫性張大或閉合,不隨意伸舌或捲縮等。

治療方案

1、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目

偏側面肌痙攣偏側面肌痙攣
前首選治療方法,安全有效,簡單易行。BTX由單一多肽鏈組成,可裂解為重鏈(H)和輕鏈(L)兩個片斷,抑制乙醯單鍵囊跑量子性釋放。在痙攣肌肉處注射極銷量BTX可產生麻痹效應,使肌痙攣減弱或消除,療效持續3-6個月,復發後重複注射有效;病程短、症狀輕微者可望治癒。注射後可出現短暫麻痹症狀如眼瞼下垂,數日後消退;曾報導妊娠期用藥發生早產。此藥以用以多種局限性肌張力障礙的治療,是近年來神經疾病治療領域的重要進展。
2、試用鎮靜藥、安定藥和抗癲癇藥之倆,卡馬西平0.1g,2次/d,逐漸增量至0.6g/d,苯妥英鈉0.1-0.2g,3次/d,輕症可有改善,但多難於奏效。
3、50%酒精面神經分支阻滯術、顱後窩微血管減壓術可產生不同程度面癱,相當數量病例可復發,目前已被BTX注射取代。

用藥安全

手術後注意
1、術後要囑咐病人放鬆頭部,避免頭部活動過多,自然呼吸,避免用力憋氣;
2、避免劇烈活動,不要用力擠眼,有咳嗽或嘔吐者,要給予鎮咳或止吐藥;
3、每日測量體溫脈搏呼吸各1次,發熱者每日測量體溫4次,查明原因並作適當處理。疼痛較重者,適當給止痛藥口服;
4、術後前3天,進半流質飲食,不吃難以咀嚼的硬性食物或刺激性食物,忌菸酒;
5、術眼最好加蓋金屬保護眼罩,以避免碰撞傷口。每日換藥1次,注意術眼有無分泌物,縫線有無鬆脫,傷口有無滲出等;
6、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保持大便通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