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假灰化作用(pseudopodzohzation)是指由於季節性還原淋溶作用,使被還原的鐵、錳與粘粒一道隨下滲水流向下移動,並在底層澱積,從而形成具有淡色亞表層土壤的過程。
特點
假灰化作用能產生漂白層(E)和粘化層(B),而且粘化層上部和漂白層交界處也有鐵錳結核澱積,與灰化作用的剖面十分相似。
形成
形成的原因是漂洗作用和表層潛育化的作用。表層的鐵錳等著色化合物被還原淋失,在相對於燥時被還原淋失的鐵、錳又可在上部氧化澱積,便造成類似灰化的形態,故稱假灰化作用。
這一過程形成的土壤與灰化土貌同質異,蘇聯名為“假灰化”,相當於德國的假潛育、法國的淋溶過程,與中國白漿土與水稻田中的白土形成過程類似。這種土壤具有明顯的淋溶層與澱積層,淋溶層粘粒與鐵、錳物質貧乏,而澱積層則富含粘粒與鐵、錳。對這一過程出現的條件有不同解釋,一說為季節性還原淋溶作用;一說為雙層母質(兩次沉積)迭合造成滯水層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