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拉村

倮拉村隸屬雲南省楚雄市大姚縣灣碧鄉,地處灣碧鄉東邊,距鄉政府所在地33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大姚縣城168公里。東鄰納那昔魯,南鄰文宜拉,西鄰白墳壩,北鄰新村。轄倮拉、羊棚子、馬家社、羅詩達、指刀么、荃麻箐、倮拉乍7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67戶,有鄉村人口653人,其中農業人口653人,勞動力33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80人。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8.56平方公里,海拔1,764.00米,年平均氣溫16.20℃,年降水量700毫米,適合種植 核桃、玉米、水稻、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500畝,人均耕地0.81畝,林地23,066.30畝,共有經濟林果地2382.65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6.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烤菸、核桃、花椒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27畝(其中:田175畝,地352畝),人均耕地0.81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3,066.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82.6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39畝,主要種植板栗、花椒、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96.00畝;荒山荒地 2,697.10畝,其他面積1,274.5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12戶通自來水,有16戶飲用井水,有3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3%)。有16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7戶(占總數的100%)。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13.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4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65.00畝,有效灌溉率為50.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4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7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6.1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1.86萬元,占總收入的37%;畜牧業收入4.48萬元,占總收入的5.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75頭,肉牛64頭,肉羊869頭);林業收入40.279萬元,占總收入的46.8%;第二、三產業收入3.55萬元,占總收入的4%。農民人均純收入1319元,農民收入以烤菸、核桃、花椒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5人(占勞動力的13.6%),在省內務工39人,省外務工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林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烤菸、核桃、花椒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1.43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82.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67戶,共有鄉村人口653人,其中男性375人,女性278人。其中農業人口653人,勞動力332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傣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55人,彝族290人,其他民族8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人,占人口總數的2.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15人,參合率94%;享受低保4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3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350.00平方米,擁有教師5人,在校學生68人,距離灣碧中學33.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8人,其中小學生39人,中學生29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村土地承包契約153份,承包面積525.3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662.00個(勞均 2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40萬元,有固定資產28.50萬元,農村財務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財務、政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33人,少數民族黨員13人,其中男黨員28人,女黨員5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評為灣碧鄉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倮拉一、倮拉二、羊棚子、馬家社、羅詩達、指刀么、荃麻箐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8人。

人文地理

本村以漢族和彝族居住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包穀、小麥、大豆和薯類,使用自製的犁、耙、鋤等生產工具,遇重大節日或吉慶,同宗人亦相互拜賀,遇到婚喪嫁娶、天災人禍也相互支援,同姓人也以“家門”相稱;漢族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彝族多為傳統工藝,喜狩獵、趕集,多屬“為買而賣”,有明顯的“以有易無”好“以物易物”性質,傳統以包穀、小麥、蕎子、大米、洋芋為主食,好服飾,上衣喜用紅色,滿襟,衣領上圍鑲數道花邊,穿花布涼鞋。

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州、縣、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我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項目規劃,總投資需105萬元,整治村容村貌,使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方面進一步完善,達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較差(主要是水溝,土溝較多,人畜飲水困難);教育基礎設施較差;醫療衛生設備較差;鄉村道路路線較長,坡度較陡,難以養護,需要改造,修通村組公路有一定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根據地理氣候條件,倮拉自然村以發展烤菸、核桃、養殖業為主;羊棚子、馬家社、羅詩達、指刀么、荃麻箐、倮拉乍以發展核桃、養殖業及勞務經濟為主。總體從以下五個方面:
1、加大核桃、花椒、板栗、烤菸發展力度;
2、爭取上級扶持,改造鄉村公路;
3、爭取上級扶持做好農網改造;
4、爭取上級扶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5、爭取上級扶持,民眾投工投勞搞好新農村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