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贊

倪瓚(1301~1374),元四家,崇尚疏簡畫法,以天真幽淡為趣,能脫出古法,別開蹊徑;所作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疏林遠岫,淺水遙岑,章法極簡,墨色淡簡卻沒有纖細浮薄之感,力求神似。這種“簡中寓繁”的風格對明清兩代文人畫影響極大,明代江南人家以有無倪畫來判清濁和雅俗。主要傳世作品有《雨後空林圖》、《漁莊秋霽圖》軸、《六君子圖》軸等。

基本信息

倪瓚(1301~1374),元四家,崇尚疏簡畫法,以天真幽淡為趣,能脫出古法,別開蹊徑;所作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疏林遠岫,淺水遙岑,章法極簡,墨色淡簡卻沒有纖細浮薄之感,力求神似。這種“簡中寓繁”的風格對明清兩代文人畫影響極大,明代江南人家以有無倪畫來判清濁和雅俗。主要傳世作品有《雨後空林圖》、《漁莊秋霽圖》軸、《六君子圖》軸等。
黃公望、倪贊、王蒙和吳鎮,被稱為“元四家”,他們都是元代中後期生活在江浙一帶,醉心於山水畫創作並卓有成就的文人畫家。
元四家遠師五代董源、北宋巨然,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趙孟頫的影響,重筆墨,尚意趣,講究畫與書法、詩文的結合,是元代山水畫的主流。他們多以江南山川風物為題材,畫風、技法各有特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意境和藝術語言,都能自成一家:黃公望的畫意超邁蒼秀,疏鬆蒼逸;倪瓚的畫格簡淡冷寂,荒寒清曠;王蒙的畫韻深秀蒼茫,繁茂渾厚;吳鎮的畫風則沉鬱清俊,朴茂溫潤。四家中以黃公望最年長,成就最高,對後世特別是明、清文人畫影響最大,被稱為“元四家之冠”。
倪黃吳王號四大家,子久、叔明皆從北苑起祖,畫多側筆,而倪贊尤甚。倪贊之皴。水盡潭空,簡而益簡,其它家用筆煩溽,猶可藏得一二敗筆,倪贊則於無筆處尚有畫在。敗筆總不能藏,且其石廓多作方解體勢。依然關仝也。但仝用正鋒,倪運以側縱。所謂側縱,又非將筆一味橫臥紙上,又非只用穎尖按之無力,乃用筆活甚。故旁見側出,無非鋒鋩。用筆捷甚,故毫尖錐末,煞有氣力。此法最難,非從北苑諸家入手,到神化時,將諸家皴法千陶百鍊,未可到倪贊無筆處有畫也。
一般來說,中國傳統山水畫,雖以山水為主,但不乏“人”的點綴。說是點綴,其力道其實是一兩撥千斤。要么孤舟蓑笠於江邊垂釣,要么正在山澗踽踽獨行,要么與友人飲酒和詩,要么撫琴相邀,勾引林間精靈。人影渺渺,卻能因此賦予山水以靈性、靈動。該藝術模式,文化上,是傳承自老莊以來的浪漫主義哲學,一言以概之,即“身在高堂之上,心無異于山林之中”。視覺上,使呆板的山水躍然紙上,看畫者更容易被帶進畫中境界。
但元代倪贊的山水畫,不僅畫面意境蕭瑟,而且冒畫界之大不韙,鮮有人物出現。時人評價他的畫:“素淨”,素淨至寡淡脫俗,只是一個遺世獨立的存在。他的沙洲矗立的幾棵瘦樹,沒有人類目光的撫慰,永恆地清瘦、孤寂。他的遠山,遼遠而縹緲,人跡罕至,也固執地拒絕人的靠近。他的亭榭樓閣,結構簡單,落拓衰微,是斯人已逝、滄桑歷經後的被遺忘,又仿佛經百年、千年還在等待故人歸來,像極木心先生寫一個已死老婦房間裡仍然亮著的燈:“每夜窗子明著,明三年五年,老婦不可憐,那燈可憐……”當有人問起倪贊為何山水畫中不畫人物,倪贊回答:“天下無人也”。高居翰先生評論說,倪贊“天下無人”的山水畫“也是一種意識狀態的表現,顯示出同樣的潔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