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山

倚邦山

倚邦雲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位於江東。“紅酒論酒莊,普洱講山頭”雲南普洱茶由於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所產茶業的口感滋味也不同,從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開始便以山頭的名稱來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

倚邦山

六大古茶山 六大古茶山

倚邦雲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位於江東。“紅酒論酒莊,普洱講山頭”雲南普洱茶由於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所產茶業的口感滋味也不同,從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開始便以山頭的名稱來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倚邦山的中心大鎮是倚邦街,亦稱“倚邦。從倚邦產區走出的普洱茶,習慣稱作“倚邦”茶或“倚邦山”茶。

地理位置

倚邦山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從普洱往南行沿著茶馬古道經思茅、倚象、勐旺過補遠江(小黑江)便進入倚邦山,倚邦茶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南連蠻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東臨易武茶山,習崆、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範圍內。

歷史中的倚邦山

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園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諾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 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鎮是倚邦街,亦稱倚邦,明代稱磨臘倚邦,傣語譯為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裡宣慰司劃分十二版納時,六大茶山和整董合為一個版納,稱茶山版納也稱版納整董,茶山版納的治所便設在倚邦。從明隆慶四年到清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從車裡宣慰司的轄地中劃出,歸入普洱府。倚邦土弁曹當齋因在改土歸流中協助清軍平亂有軍功,被清政府授封為倚邦土千總(子孫世襲降為土把總)。從曹當齋開始,曹氏家族世襲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冊、蠻磚茶山近二百年。 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記載,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總(曹當齋以後為土把總)負責採辦,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茶。 民國初年,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減半,但還有慶太號、盛欲號、元昌號、惠民號、宋元號、鴻昌號、楊聘號、升義祥、慶豐號等十來家茶號,根據云南省圖書館館藏資歷料分析,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號。英國人克拉克在光緒十一年(1886年)寫的《貴州省和雲南省》一書中記載有“著名的普洱茶產自倚邦的茶山……有許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做買賣,每年有大量的貨物從倚邦運往緬甸,有茶葉交易往來於仰光、撣邦、加爾各答、噶倫堡和錫金。“從克拉克的記載來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間已賣到印度和歐洲。1937年法國人在越南阻撓雲南茶進入萊州,倚邦茶銷路又斷,隨之又是抗日戰爭爆發,所有茶號全部停業。倚邦的茶商農逐漸遷移歇業,熱鬧喧騰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蕭條。 1942年,已經十分贏弱的倚邦再遭厄運,攸樂山的攸樂人起義攻進了倚邦,戰火將倚邦燒了三天三夜,幾百年築就的古鎮,無數精美建築全部化為灰盡。這場劫難使倚邦元氣散盡,無法再振,幾百戶人家遷移他鄉,空涼的倚邦在大山深處漸漸被人們遺忘。幾十年過去了,至今倚邦也僅有30來戶人家,大多為茶商的後裔,他們守護著祖宗的茶園不願離去。 今天走進倚邦,還能聞到古茶的清香,還能看到茶號遺址、大廟基台、土司府的柱腳石、“龍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牌,乾隆皇帝的敕命碑,這些遺物、古蹟是凝固的歷史,記載著倚邦的傷痛和它曾有的輝煌。

倚邦山古茶園

古倚邦茶區內有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

古倚邦茶區海拔差異大,最高點山神廟1950米,最低點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只有565米。

倚邦茶區產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

茶區種茶歷史悠久,在曼拱古茶園中還保留著基部徑圍1.2米,高6米,樹齡500年左右的古茶樹。

至今古茶樹還保留較多的是麻粟樹、倚邦、曼拱等地。

倚邦山茶區 倚邦山茶區

麻栗樹村位於倚邦西面,在象明至倚邦大路22公里處向左岔入2公里。全村25戶,全是彝族,有的住戶是外遷後因茶價好又遷回來的。村子周圍有古茶樹約一百多畝,每年產春茶1500千克左右,雨水茶、谷花茶1500千克左右。所產茶有專人訂購一部分,自銷一部分。茶樹是小葉種大葉種混生。茶樹沒有矮化過,全部成喬木狀生長,最大茶樹離村子約半公里,樹幹基部直徑超過30厘米,在這片茶園裡,乾徑在10至20厘米,高度超過3米的大茶樹有好多棵。麻栗樹村沒有台地茶,茶樹基本長在林中。為保護茶葉品質村里定有罰款規定:凡從外面帶茶進村賣的村民要罰款。麻栗樹屬於倚邦茶區茶樹保存較多,生態較好的茶區之一,這裡種茶歷史也很久遠。村長葉自明家居住在麻栗樹已有6代。

曼拱也是倚邦茶區老茶樹保留較多的茶區,曼拱及周圍村子還保留下很多老茶園。很多茶樹生長在林中,生態環境很好,而且沒經過矮化,都成喬木狀生長。在曼拱茶區茶樹生長最好的在稱為大樹林的山上。

大樹林也叫大黑樹林,距曼拱約4公里,不通汽車,大樹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地方,這裡比曼拱要高出100~200米,有很多幾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森林覆蓋率高,茶樹生長於林中。大樹林現只居住著兩戶人家,是兄弟倆,他們的母親曹慧英是倚邦土司曹氏的後人,距他們的住房一百多米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曹氏家族的這一支系已有8代定居此地就是為傍著茶馬古道守著周圍的古茶林。由於位置的特殊,在茶馬古道繁忙的年代這裡幾乎每天人來人往,住宿的、吃飯的、喝水的過往茶商很多。曹慧英老人已經80多歲,每天喜喝配茶,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談起茶馬古道如數家珍,還能唱山歌。在家旁有一座曹慧英曾祖父曹慶貴的墓,墓建於光緒壬寅年。曹慶貴的封號是“皇清欶授武略騎尉”

大樹林屬於曼拱村二隊,這裡約有古茶園80多畝,茶園中小葉種占相當比例。在大茶樹最集中的地方,在約一畝地的範圍內長著乾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茶樹數十株。由於大樹林生態環境好,有茶商用高於曼拱的價格訂收大樹林的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