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矛杜鵑

倒矛杜鵑

倒矛杜鵑是杜鵑花目(Ericales),高約2.5—5米;枝條細瘦,當年生幼枝嫩綠色,有疏絨毛;老枝灰白色,常無毛。本種與猴頭杜鵑R.Simiarum Hance十分相近。產貴州東部。

基本信息

概述

種中文名:倒矛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oblancifolium Fang f.
國內分布:產貴州東部。生於海拔500—1300米的河邊。溝邊的雜木林中。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印江(梵淨山)。
海 拔:500-1300
命名來源:【Not. & Bot. Rhodod. 2: 25. f. 2.. 1985】
中國植物志:57(2):159
亞組中文名:銀葉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Argyrophyll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2.5—5米;枝條細瘦,當年生幼枝嫩綠色,有疏絨毛;老枝灰白色,常無毛。葉薄革質或羊皮質,倒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5—2(--2.3)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尖,有短尖尾,基部漸狹成楔形,上面綠色,光滑無毛,下面有淡棕色毛被,中脈在上麵廠陷成淺溝,在下面顯著隆起,無毛,側脈在兩面均不明顯;葉柄短,長0.5—1厘米,上面平坦,常無毛。總狀傘形花序,有花3—5朵;總軸長2—4毫米,有淡棕色柔毛;花梗長1--2厘米,有腺毛及短絨毛:花萼小,僅為5個波狀突起,長不到1毫米;花冠鍾狀漏斗形,白色或粉紅色,喉部有紫紅色斑點,長3—3.5厘米,上部直徑3.5—4厘米,5裂,裂片圓形,長1.5厘米,寬約2.5厘米,頂端圓形,稀具缺刻;雄蕊7—13,長1.5—3厘米,不等長,花絲基部有叢捲毛,花葯長圓狀橢圓形,長3—4毫米;雌蕊長3—3.5厘米;子房卵圓形,長約4毫米,有腺體及短柔毛,花柱長約3毫米,無毛,柱頭微膨大。蒴果圓柱形,長8—15毫米,直徑4—5毫米,被銹色毛,成熟後常6—7裂。 花期4月,期7月。
產地分布:產貴州東部。生於海拔500—1300米的河邊。溝邊的雜木林中。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印江(梵淨山)。
本種提示:本種與猴頭杜鵑R.Simiarum Hance十分相近,但是本種葉片狹窄,倒披針形,寬僅1.5—2厘米,是常綠杜鵑亞屬Subgen.Hymcnanthes (Blume) K.Koch.內葉片最狹窄的種類之一,葉柄短,長僅0.5—1厘米,雄蕊7--13等不同;亦近丁長柄杜鵑Rlongipes Rehd.Et Wils,但是本種葉下面為淡褐色毛被,每花序僅3—5花,總軸短,長2—4毫米,花梗短,長僅1--2厘米,花絲基部被毛等可以區別。
參考文獻:Rhododendron oblancifolium Fang f.In Not.& Bot.Rhodod.2:25 f.2.1985;et in Act.Phytotax.Sin.30:551.1992.

亞組概述

Subsect.Argyrophylla Sleumer in Engler's Bot. Jahrb.74:548,1949;Cullen et Chamb.In Not.Bot.Gard.Edinb.37:328.1979; Chamb.In Not.Bot.Gard.Edinb.39:317.1982.——Ser.Arboreum subser.Argyrophyllum sensu Tagg in Stevenson,Spcc.Rhodod.20. 1930.——Subsect. Fioribunda Sleumer in ibid, 74:550. 1949. 灌木,稀小喬木。葉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下面有銀白色,緊貼的薄毛 被,或淡黃色至黃褐色的疏鬆毛被。花序多花,排列疏鬆;花梗細長,稀粗而短;花萼 小;花冠漏斗狀、鍾狀,基部通常狹窄, 白色至玫瑰色,稀紫紅色,5裂;雄蕊10—14 (--20),較花冠短;子房圓柱形,無毛或有絨毛及腺體。蒴果圓柱狀,常微彎曲。 本亞組的模式種:銀葉杜鵑 R.Argyrophyllum Franch. 本亞組共有10種,4亞種, 為我國特產;土要分布在我國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區,此外, 1種產西藏,1種產台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