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可支配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DPI):簡單地說,DPI=PI-所得稅=個人消費C+個人儲蓄S。一個國家所有個人(包括私人非營利機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實際得到的可用於個人開支或儲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等於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統稱非稅支付)以後的餘額。個人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基本信息

概念

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
一個國家所有個人(包括私人非營利機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實際得到的可用於個人開支或儲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等於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統稱非稅支付)以後的餘額。個人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通俗地講,它可以包括:各種形式的資薪、獎金、補貼、存款利息、股票債權的投資收益、租金收入等等,以及獨生子女補貼、少數民族補貼、低保、幫困補貼、失業救助金等等(這塊屬於“政府對個人的轉移支付”),然後,減去個人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以及法定的失業、醫療等保險基金,就稱做為“個人可支配收入”了。

各國

Movehub針對世界各國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分析中,對個人收入的定義是“所有稅賦都被繳納之後”的收入。根據網站提供的數據,瑞士以人均6301美元的月度可支配收入排名第一,相當於3258美元的美國人月度可支配收入的近兩倍。

雖然美國人均個人可支配收入在世界排名前列,但是國內各州之間的差距也是相當明顯的。例如,華盛頓特區的數字就相當於密西西比州的兩倍,這樣的分歧在東歐和西歐之間也相當明顯。

關係

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
DPI與個人收入(PersonalIncome,即PI)的關係是:
DPI=PI-T
DPI與GDP和GNP之間的關係
DPI=GDP+NFP+TR+INT-T-折舊=GNP+TR+INT-T-折舊=NNP+TR+INT-T(存在來自國外的要素淨支付時)
DPI=GDP+TR+INT-T-折舊=NDP+TR+INT-T(沒有來自國外的要素淨支付時)
GDP:grossdomestic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
GNP:grossnational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
NDP:netdomesticproduct國內生產淨值
NNP:netnationalproduct國民生產淨值
NFP:netpaymentfromforeign國外要素淨支付
T:tax稅收
TR:transferpayment轉移支付
INT:interestofgovermentdebt政府債務中的利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