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個人儲蓄率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個人儲蓄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儲蓄率是指儲蓄的比例時,可支配收入,如果是消極這意味著以後的生活的手段,也就是說,當人們不僅花光了所有的可支配收入,而且還使用以前的消費存款或借款。在美國歷史上的負儲蓄率,共四年,即“大蕭條的1932年和1933年和2005年和2006年。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約四分之一的工人失業1933年個人儲蓄率降到了創紀錄為攝氏-15。
公式
(1-個人總支出/可支配收入)中國現狀
1980年以來,在房地產和股市雙雙上漲的財富效應帶動下,美國的個人儲蓄率雖不斷下降,但居民消費支出仍大幅攀升。如今這一故事在中國重現,雖然中國的個人儲蓄率自2001年以來並未上升,但由房地產和股票牛市所推動的資產增值遊戲還在繼續,其財富效應已反映在居民的餐飲娛樂及旅遊等消費的增長上,並有望繼續帶動中國的消費升級,具有定價能力的茅台等國內頂級品牌將從中獲益。中國的巨觀調控似乎已經成為常態,但經濟成長的速度在過去幾年中越來越快,很多經濟學家預測2007年GDP增速會略微放慢,但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在年中上調他們的預測呢?誰都知道中國經濟高增長主要是靠投資推動,而投資過熱又得到了高儲蓄率作保障。很多人把中國的高儲蓄率歸咎於老百姓有錢不肯花,而不肯花的原因之一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大家存錢是為了買房、醫療或養老之需。
然而,如果我們把國民儲蓄率作分解,即國民儲蓄等於個人儲蓄加政府儲蓄再加企業儲蓄,就會發現國民儲蓄率攀升至50%以上的原因並不是居民儲蓄率的上升。事實上,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中國的個人儲蓄率自2001年以來並沒有上升,拉動國民儲蓄率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企業儲蓄率和政府儲蓄率的逐年提高。經濟高速增長、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是政府和企業儲蓄率攀升的誘因,政府和企業總儲蓄才是國民總儲蓄的主要構成部分,占了國民總儲蓄70%左右。而個人儲蓄率只有15%,個人總儲蓄僅占國民總儲蓄的30%左右。
國際形勢
歐美的個人儲蓄率在近三十年一直處於下降周期,尤其是美國。不斷下降的儲蓄率支撐美國消費正增長維持長達十六年之久,同時支撐美國經濟在近三十年保持快速發展。然而,欠賬的人多如牛毛,儲蓄率的透支已超過了極限,“寅吃卯糧”最終成了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價值觀學會主席戴維·布蘭肯霍恩近日發表評論說:“在過去的幾十年,多數人在金錢的思維上以負債為導向,花得比掙得多……這種思維方式或將逐漸終結。”
泰勒·肯伊是美國一家雜誌的資深編輯,金融危機爆發後他的個人資產損失慘重,股票市值攔腰截斷,退休金賬戶縮水近1/3,房屋市值損失超過1/4。更讓肯伊擔憂的是,他供職的雜誌可能放棄印刷版只出網路版,這讓年近花甲的肯伊不知該如何面對未來。“我要把每一分不必花的錢攢起來,只有增加儲蓄才能增加我的安全感。”
美國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2009年5月份美國個人儲蓄率達到6.9%,為15年來最高水平。個人信用諮詢服務機構MMI4月調查顯示,36%的美國人比前一個月增加了儲蓄,而在80後的一代人中高達44%增加了儲蓄,年輕一代開始逐漸養成節約習慣。
法國個人信貸機構報告稱,經濟危機改變了歐洲人的消費行為。該機構對歐洲12個國家的8000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34%的受訪者希望在今後12個月內增加銀行儲蓄。調查分析認為,大部分歐洲人都希望提高儲蓄率以防不時之需。
總部位於美國克利夫蘭的全國城市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德凱瑟稱,隨著經濟蕭條結束,美國人減少消費增加儲蓄的傾向可能還會改變,但由於住房等個人財產不會像經濟繁榮時期那樣大幅升值,美國人或將學會永久性地為教育和退休而增加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