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鎮中

倉山鎮中

倉山鎮原名胖鎮,始建於明代。轄18個村,四個居委會。36800人。幅員38平方公里。位於德陽、遂 寧、內江三市的交界處,是羅桂路,達成路、318國道三路的樞紐,郪江河繞鎮而過。年降雨量700-900毫米。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地下有豐富的頁岩和天然氣。主產小麥、水稻、棉花、西瓜。鎮工業以建築建材、肉類及食品加工為主,畜牧以山羊、生豬為主。 鎮內有聞名省市的"倉山大樂"及頗有名氣的"太婆龍燈";市級文物--帝主廟、禹王宮;開放寺廟--朝龍寺;隋唐宋代的飛烏縣遺址。1996年被省列為小集鎮建設試點鎮。

鄉鎮概況

鄉鎮論壇與對外招商項目:

把一個開放富裕文明的新倉山帶入二十一世紀

倉山鎮,位於中江縣南,轄倉山、龍懷兩個辦事處,1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距縣城72公里,面積38平方公里,人口36800人。達成鐵路、"106"環線、"318"高速國道橫貫本鎮,羅桂路、倉淮路於此交匯。倉山鎮地處盆地西北淺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郪江在境內迂迴盤曲,潤澤幾多沃土,致使倉山素有小川西之美譽。石油、天然氣、頁岩、食鹽藏量亦十分豐富。

古倉山,漢屬郪縣地,隋開皇10年(公元590年)建飛烏鎮, 開皇13年改鎮建飛烏縣,屬新城郡,唐寧以降屬梓州,後因殘酷的寧元換代戰爭,縣城毀於兵火,居民多遭慘殺,餘生者寥寥, 於是在元朝至元16年廢飛烏並銅山縣,至元20年廢銅併入中江縣。倉山,扼川東、川東南至成都古道要衝,不僅商貿繁榮,名人薈萃,也屬兵家必爭。三國名將姜維就曾屯兵於此。唐代詩人王勃客居飛烏,應飛烏令梁宏悅之請,手山"梓州飛烏縣"縣名。 王勃還給境內白鶴寺撰寫碑文。飛烏雲山書院是宋中大夫秘閣修撰楊子謀講學的地方,濃厚的學術空氣代代相傳。境內的禹王宮, 帝祖廟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清建朝龍寺依蔥綠蒼翠的火焰山, 面臨清澈郪江組成一動人畫卷。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經濟突飛猛進,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4500萬元,人均純收入2011元,財政收入628萬元。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日供水3000噸的自來水工程已投入使用,計畫投資3000萬元,長3公里、寬40米的南北幹道正動工興建; 完成了縣級規模的城市規劃任務;大型的繼光水庫、元興水庫給農業的持續豐收和工業用水提供了充足水源;3.5萬伏輸電工程的建設,有了豐富的能源保證,交通通訊發達。以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基礎的工業經濟效益倍增。以火車站集貿中心市場為物資集散地的商貿流通日趨繁榮。新開闢的肉羊養殖、水產養殖、名優水果中江柚、棉花原種等幾大農業產業化基地正在逐步形成。萬畝生態園及以朝龍寺、郪江沙洲為中心的4000畝生態公園正在設計規劃中。倉山鎮於96年被省上列為重點建設的集鎮。 本鎮的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歷史悠久的倉山中學、 鎮中等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縣二醫院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極富民間特色的倉山大樂已被中央電視台一台、四台專題播出,稀有倉山花鑼鼓、太婆龍燈、茶園文化、太婆合唱隊經常成為省內外藝術家聚焦的熱點。倉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民風純樸,值此西部開發之際,她正敞開胸懷,迎接新世紀的曙光, 以她傳統的誠摯與熱情迎接八方賓客,共創美好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