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養論

信息素養論

《信息素養論》,作者是王吉慶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描述的是本書包括現代社會的人類需要信息素養、信息素養的目標與內容、信息素養的特點與培養途徑、信息技術教學套用與信息素養的培養等內容。

基本信息

文摘

● 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為什麼非常強調信息素養這個問題,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自計算機發明以來,就與其他信息技術一起得到迅速發展並廣泛套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社會進入了資訊時代。

作為承擔培養人類社會未來繼承者與建設者重任的教育事業,應該使受教育者的德智體全面得到發展,這是全面素質教育的目標與意義。從70年代開始,一些計算機教育專家提出了計算機文化的觀念,指出在資訊時代,一個現代人不僅需要有讀寫算的能力,還要具有計算機的常識,並且具有使用計算機的意識與能力。1981年在世界計算機教育套用會議上,蘇聯西伯利亞科學院院士葉爾肖夫所作的大會主題報告是“程式設計——人類的第二文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深入研究與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信息化教育是現代社會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國教育界的領導與廣大教育工作者現在已經取得共識:我國的教育應該從應試教育的軌道轉向全面素質教育的軌道,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信息化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部分,其目標就是培養現代社會接班人的信息素養。

● 怎樣理解信息素養這一概念?

處於資訊時代,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建立了更加豐富而廣闊的信息資源,有能力的人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更加快捷方便地在其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以吸引人們注意力的方式傳播所需要的訊息。而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改革物質能源的生產與服務的方向,促進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提升,這也是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與信息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特點。但是,人們進行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能力,極大程度上受到他們掌握信息技術的情況的影響,作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基本能力的一部分,信息技術成為與語文、數學、外語一樣的基礎工具。因此,信息社會中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應該能夠很好地把握信息、物質和能量這三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對於信息科技對於人類文化的影回響該有本質的認識,應該能具有在信息社會學習文化、取得知識和信息的基本的意識與能力,特別是能夠利用與建設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是具有一種“信息素養”或者“信息文化”。

● 信息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信息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現代社會接班人的信息素養。根據國內外教育界研究的發展,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意識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種使用計算機與其他信息技術來解決自己工作、生活中問題的意識。這是想不想得到和敢不敢用信息技術的問題。

(2)信息倫理道德修養。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使他們能夠遵循信息套用人員的倫理道德規範,不從事非法活動,同時也知道如何防止計算機病毒和其他計算機犯罪活動。套用信息技術時,能不能遵循一定的倫理道德規範,利用時對於人類社會好不好,這是有沒有信息倫理修養的問題。?

(3)信息科學技術常識。對於信息技術的原理、名詞術語是否明白,對於其發展與作用是否了解,應該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學技術常識,能夠閱讀有關的一般性通俗科普信息文章和參加有關的討論,談論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套用。這是知不知道信息技術的問題。

(4)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即操縱、利用與開發信息的能力。會不會與能不能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評價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並且開發與傳播信息,這包括幾個層次。基本的信息能力有信息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操作能力,簡單的文字處理能力等;進一步的要求包括有信息採集的能力、信息通訊的能力、信息組織與表達的能力、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信息系統的分析與查錯能力、對於信息系統與信息進行評價的能力、信息結果的分析與報告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若干層次的要求。這是能不能套用信息技術的問題。

● 您是怎樣看待信息素養評價的指標體系的?

我覺得國家應該組織專家研究制定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素養評價的指標體系,我構想它一方面是層次性的,特別是對於信息知識與能力應該提出具體的分層次水平要求;而另一方面,它應該包含信息素養的各個方面:

(1)信息意識。信息意識與情感的程度是現代人在信息社會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而我們目前對於這一點,在評價學生時並不太注意。

(2)信息倫理道德。信息倫理道德的情況也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信息素養的一部分,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必須要考慮它。

(3)信息知識。這一部分信息素養的評價項目,一般都會列入信息素養的評價指標體系。這裡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信息技術發展歷史、信息技術工作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構成等幾個方面。

(4)信息能力。由於信息素養的操作性特點,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評價中最有必要考慮的部分。但是對於信息能力認識的不一致,造成對信息能力評價標準的項目擬訂十分困難。總的說來,它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信息系統的操作能力、信息查找能力、信息組織存儲能力、信息組合編輯與表達的能力,同時也包括一定的程式設計能力等等。

應該指出的是,與其他素質的評價判斷一樣,信息素養的評價包含的內容十分多,而且有一部分只能依靠教師觀察與調查得出結果,因此它的評價結果不宜使用過於細緻的分段標準,主要是使用合格與不合格的標準來表示;為了表彰比較努力的學生,也可以使用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級或者優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的五級度量方式表達。

● 過去對於信息素養的評價方法有什麼不足?

對於信息素養的評價,過去主要是檢查學生的信息知識與信息能力,因此所採取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測驗,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筆試進行的,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對於信息素養的信息意識與信息倫理道德這兩個重要部分的程度與水平沒有認真判斷;其次,依靠測驗方法,特別是筆試來衡量與判斷,比較難以判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由於是筆試進行考核,學生只要能夠筆答,就可能通過測驗,這樣就可能使一部分學生注意知識方面而對能力方面有所忽視。

● 您認為應該如何科學地確定針對信息素養各個項目的評價方法?

必須針對信息素養的不同方面,確定各個項目的評價方法:

(1)信息意識。信息意識與情感的標準是十分難以評價的問題,但是作為信息素養的一個重要部分,又必須予以評價。而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討論涉及信息意識與情感的評價問題。筆者認為信息意識的評價必須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但是作為學生素質的一部分來評價,考慮到學習周期比較短的關係,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套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記錄學生上機次數、能不能主動套用信息技術解決其他學科學習問題等等來判斷與衡量。這裡一部分評價工作可以靠學校校園網的使用記錄來進行分析,而許多判斷需要教師日常觀察與調查。

(2)信息倫理道德。與信息意識相類似,信息倫理道德的水平判斷主要依靠教師的觀察與調查。當然一部分理論上的認識可以靠筆試測驗結果分析,例如,提出一些個案研究來分析學生如何對待典型的信息技術套用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3)信息知識。這個部分的信息素養是信息素養評價中最適合於筆試進行測驗的部分,許多知識內容都可以通過提出相應的問題和檢查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同時,有條件的地方,還是使用計算機輔助測試的方法來進行較好。一方面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而節省批閱考卷與記分等繁雜勞動,避免不必要的錯誤與干擾,同時也是培育信息素養的一個實際行動。

(4)信息能力。目前,對於信息能力的判斷主要還是通過筆試進行,我們國家的一部分省市還配合使用了上機操作考試來判斷學生的信息能力。這樣可以比較客觀地評價學生使用信息系統完成一定工作的能力水平。問題是,這種測試的條件需要比較高一些,解決辦法有如下兩種:一種是準備幾套試卷,所有參加測驗的學生分為幾組,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回答,而由計算機根據標準答案進行判卷記分,現在隨著網路建設的不斷發展,測試條件已經大大改善;另一方面則可以利用項目反應理論(Item Responce Theory---IRT)的程式化實現,使得我們可以以比較小的數量的問題測試出學生某種能力達到的程度。

● 您認為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方法是什麼?

綜上情況來看,信息素養教育具有倫理道德、技術、人文三個要素,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此外,信息科學技術是一種可以在其他學科教育和學習中套用的工具,因此進行信息素養教育不能只在計算機學科教學中實施,而是分在計算機學科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教育管理的套用中進行。

我國目前進行信息素養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是通過計算機學科教育,即計算機的必修課、選修課或活動課。對於形成教師隊伍、組織教材建設、保證一定的教學活動是有必要的;但是由於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學科內容必須不斷地變化和發展,而且作為一般社會成員所需的信息能力不必要與未來的信息工程師一致,因此在計算機學科教學內容的確定時,在教材的編寫時,必須掌握好分寸和尺度。這一點是我們今後研究的一個問題。?

應該注意的是通過計算機輔助教育進行教學活動。它一方面將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套用於教學,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讓學習者也學習各種信息技術的套用與操作,因而應該是信息教育的最重要部分。要做好這一點,就需要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把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中。例如在語文課程的開發時,把計算機文字處理的內容結合到識字作文教學中去等等。這也需要大量的軟體開發,以及大量的實驗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