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建築

寺院的前部分:北房為沐浴房,南房為儲藏室及穆民講習室和架子房。
寺院的後部分:南北廂房為南北講堂,是阿訇、海里凡學習居住教務活動的場所。大殿前廈後閣,分中殿和後殿,進深20米,12楹21間,琉璃瓦頂成主字型,殿內懸宮燈、掛牌匾,殿宇輝煌,地面為木質地板,鋪設地毯,可供400餘人同時禮拜。後院有八角重檐二層的瑤亭。寺內前院後院均為遊廊相連,雨、雪天可信步上殿禮拜。
清乾隆18年(1753)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和重修。後道光9年、同治12年、民國19年、民國31年曾多次進行了重修和擴建。影響較大的是同治12年愛國將領左寶貴等20多位回族文官武將捐資重修北寺,規模最大的是民國19年楊覲元阿訇偕眾鄉老接建復殿三楹,建大鼓棚,建八角樓二層瑤亭。北寺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9通碑石及大量經書文物被毀,講堂等建築倒塌。1978年由保定市政府撥款對寺院進行大修。
1991年在北寺的北側新建女寺一座,其大殿仿北寺模式,可供百餘人禮拜,其南北講堂、沐浴房俱全。1994年北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和城北廣大回族同胞回響和配合了保定市政府的城市改造規劃,後由保定市民宗主管部門批准決定:將清真北寺和女寺及寺產民房拆遷南移,重建新的清真北寺。
根據2000年的北寺拆遷協定,新建北寺的占地面積是1375平方米。現北寺寺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混結構,局部為兩層,寺院布局緊湊,錯落有致,設備齊全,配有圖書室,整個寺院設有集中供暖,沐浴用水為太陽能設備,還有部分空調設備。2001年,原北寺及其周圍民居隨舊城改造盡被拆除,原寺址偏南方位新建了今天看到的阿拉伯穹頂風格的新清真北寺及女學。
新北寺的大門口坐北朝南,為阿拉伯風格,門廳上書“清真寺”立體大字,上有大理石雕刻的阿文牌匾,兩扇大門為花飾結構。寺內一側為20米高的望月樓(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塔內有鋼筋混凝土樓梯可通向塔頂。男大殿面積為325平方米,高出院地面,內為木質地板,鋪設地毯,牆壁掛有阿文牌匾。殿內可供400餘人同時禮拜。從外觀來看,大殿的屋頂有一大四小的綠色圓頂型造型,顯示著濃郁的伊斯蘭風情。
現大殿的兩側為南北講堂,面積為120平方米,平房結構,供阿訇、海里凡居住學習和日常的教務活動。
沐浴房門口掛有“潔身浴德”的牌匾,穆民所用水源為潔淨環保的太陽能加熱;後院有設備完善的灶房和家具,專為穆民做紅白事服務,整個寺院前後都有遊廊相連。
清真女寺在馬路的另一側(東臨古城賓館),坐西朝東,門口上方有“清真女學”綠色大字,兩扇花式鐵大門,建築面積為300平方米(二層結構),前廳為休息大廳,有教長室、沐浴房(亦安裝太陽能設施),後廳為大殿,建築面積412平方米,樓上設有為穆民辦事的餐廳、大會議室、庫房、寺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