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中西醫診治

便秘中西醫診治

《便秘中西醫診治》是2008年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辛學知。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便秘中西醫診治便秘中西醫診治

全書共九章。從與大便的傳導、儲存和排出有關的大腸、直腸、肛管的生理,到不能順暢排出的病理進行論述,著重介紹便秘的檢查方法和治療手段,詳細總結了歷代醫家在該病治療上的用藥特點和現代研究進展,同時介紹了一些便秘的預防和自我保健的方法。該書深入淺出,中西合參,內容新穎,論述詳盡,不僅有利於肛腸科醫生指導臨床實踐,更有利於患者閱讀指導疾病的康復。

便秘是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及運動量的減少,患病人數逐年增多,它已成為誘發心肌梗死、腦出血和大腸癌的重要因素。人們在關注健康的同時,也對便秘給予了特別的關注。考慮到導致便秘原因的複雜性、治療的困難程度和病人的困惑焦慮,我們綜合目前西醫的認識及診斷手段,中醫的辨證特點、治療方藥,詳細總結編撰成冊,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治療該病,同時也為患者指明保健和預防方法。 本書著重介紹便秘的病因病機、診斷手段、檢查方法、治療策略,匯總目前的診治流程,並詳細闡述了歷代中醫對該病的用藥特點,中西合參,深入淺出,內容新穎。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第一章 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

一、肛管、直腸解剖

二、結腸解剖

三、大腸的生理概要

第二章 便秘的檢查方法

一、肛管直腸壓力測定

二、盆地肌電圖檢查

三、管腔內超聲

四、排糞造影

五、腸道運輸實驗

六、內窺鏡檢查

七、遙感實驗

八、球囊逼出實驗

九、結腸氣鋇雙重造影

十、肛門直腸感覺功能檢查

十一、同位素檢查

十二、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T)

十三、磁共振成像(MRI)

十四、肛管指診

十五、鋇劑灌腸檢查

十六、組織學檢查

十七、血生化檢查

十八、糞便檢查

十九、鋇餐檢查

第三章 便秘的診斷標準

一、國際上慢性便秘的診斷標準及診斷流程

二、我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草)

三、便秘診治暫行標準(老標準)

四、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

第四章 便秘的病因

一、一般病因

二、結腸、直腸、盆底器質性病變及功能性障礙

三、結直腸外神經異常

四、精神或心理障礙

五、醫源性

六、內分泌異常及代謝異常

七、結締組織性疾病

八、祖國醫學對便秘的認識

九、造成兒童便秘的常見病因

第五章 便秘的病理生理

第六章 便秘的臨床表現

第七章 便秘各論

一、慢傳輸型便秘

二、肛管直腸出口不暢型便秘

第八章 中醫便秘證治研究

一、便秘古今研究概況

二、便秘方藥證治規律研究

三、中醫便秘總論

第九章 便秘的科普常識

附錄 便秘的現代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

一、肛管、直腸解剖

(一)肛管解剖

1.肛管與肛門

肛管上端連直腸,下端是肛門,全長約3cm。肛門是消化道的出口。肛管周圍環繞著由橫紋肌構成的外括約肌,能控制排便。外括約肌斷或嚴重外傷時,可引起大便失禁。肛管和肛門的皮膚極敏感,損傷或感染時可產生劇烈疼痛,肛管和肛門常見的疾病有痔核、肛瘺、肛裂、脫肛等(圖1—1)。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齒線,下至肛緣,長約3~4cm,為解剖性肛管。有人將肛管上界擴展至齒線以上1.5cm,即肛管直腸環平面,稱外科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層,在上段為柱狀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為移行上皮及鱗狀上皮。男性肛管前面與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鄰,女性則為子宮及陰道;後為尾骨,周圍有內、外括約肌圍繞。

齒線為直腸與肛管的交界線,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組成,該線呈鋸齒狀,故稱齒線(或稱梳狀線),為重要的解剖標誌。胚胎時期齒線是內、外胚層的交界處,故齒線上、下的血管,神經及淋巴來源都不同,其表現的症狀及體徵也各異。齒線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如下:齒線以上主要由直腸上、下動脈供應,齒線以下為肛門動脈供應。齒線以上靜脈屬痔內靜脈叢,回流至門靜脈,若曲線張則形成內痔。齒線以下靜脈叢屬痔外靜脈叢,回留至下腔靜脈,曲張則形成外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