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全文
依依惜別的深情
我在凱歌聲里來到了朝鮮。我又看到了這裡的人民,這裡的山水。多明麗的秋天哪,這裡,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燼,這是千萬座山岡都披著紅毯的旺盛的國土。那滿身嵌著彈皮的紅松,仍然活著,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歡騰,白鷺在稻田裡緩緩飛翔。在那山徑上,碧水邊,姑娘們飄著彩色長裙,頂著竹籃、水罐,走回開滿波斯菊的家園。看到這種種情景,回想起朝鮮人民的遭遇,真叫人說不盡的激動,說不盡的歡欣! 可是,在這些日子,在志願軍就要跟他們分手的日子,深深的離情卻牽著他們的心。他們可以承擔一個浩大的戰爭,可以承擔重建家園的種種艱辛,可是卻承擔不了如此沉重的離情。志願軍也是這樣。他們在遠離祖國的八年中,時時想著祖國,念著祖國,可是,當他們一旦要離開這結下生死之誼的人民,卻是無限地依戀。 用什麼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呢,戰士們又有什麼呢,他們只有一雙結著硬繭的手,一顆赤誠的心。在這離別以前的有限時刻里,我看見他們在日夜辛忙。人民軍的戰友們就要接防來了,他們把營房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牆上濺了幾個泥點,也要重新刷過,就是一把水壺,也要把它擦亮。為了美化營地,他們簡直成了傳說中鍊石補天的女神。他們從東山爬到西山,從北嶺奔到南河,采來了紅石、白石、黃石、綠石,還挖來了苔蘚的青茸,給每座房舍的四圍都鑲了花邊,給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壇,說是花壇,實在是一幅幅繡在地上的采畫。這裡有龍、鳳、獅、虎,有白兔、彩蝶,有水中青蓮,有雪地紅梅,還有白雲繞繞的天安門和牡丹峰。如果你走近細看,就更會看出戰士們的苦心:他們是用手電泡塗了紅漆,做成小白兔的眼睛;把瓶口切下來,鑲上花瓷碗片,做成了蝴蝶翅上的花點;就是在那嗽口池裡,也砌了紅日,雄雞和"早晨好"的祝辭。正像戰士詩里說的,"園地道路作錦綢,擺花好似坐繡樓",這裡的一花一葉,都滲透著戰士們的汗水和深情! 此外,戰士們還把最心愛的東西,留贈給人民軍的戰友,在每一座禮品室里,都袒出了他們的一顆顆紅心。就是我這在部隊多年的人,也從沒有賞識過戰士們這么多的機密。這些贈品,都是他們從來不捨得用,從來不拿給人看,一直藏在小包袱的最裡層的,都是包藏多年,跟他們跋山涉水,在水裡火里就是犧牲生命也不肯丟的。這次,為了離開這塊國土,為了最珍貴的友誼,他們的機密泄露了。這裡有愛人分手時連夜做成的手帕,有一參軍就背著的繡花襪底,有家傳幾代的瓷碗,有姐妹的繡花荷包,有洞房花燭之夜的合歡杯,還有未婚妻用紅毛線織成的腰帶。這些愛物,就是他們本人,也只是在沒人的時候,才取出來看一下,接著又匆匆藏起,可是,今天他們拿出來了,而且用紅紙題了詩句,擺在這裡。有一雙做得異常精美的繡花襪底,上面附著一首這樣的詩: 妻子做襪千針線,臨別贈我在江邊, 愛情綿綿如江水,永遠常流水不斷。 此襪愛在我心間,藏在包內整四年, 轉送戰友表心意,兩心相盼永相連。 這些動人心弦的贈禮,使得另一些戰士們難煞了。戰士胡明富等三個同志,決定親手做繡花手絹給人民軍。他們沒有布,就扯了包袱皮,又找來顏料,染了幾束采線,染時候還放了鹼,讓它永不褪色。殺敵勇士就這樣拿起了繡花針,變成了繡花姑娘。繡呵,繡呵,兩條繡花手絹終於繡成了。他們還題了下面的詩: 粗手繡花夜更深,繡了一針又一針, 針針線線心相印,中朝友誼比海深。 在這有限的時刻里,戰士們還多方尋思著,為當地的父老們盡一點力。他們思慮著,哪些溪澗在山洪到來時不好通過,就架起一座座石橋和板橋,哪些人家離河太遠,就在散居的村舍邊,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井蓋。他們還挨家挨戶去看,看誰家的房子漏雨,就繕上新草,誰家的屋台裂了縫,用灰泥把它抹好。他們還拾來美國的炸彈片,生起爐火,打成了鐮刀,割下山藤編成筐籃,按照朝鮮式樣做成活腿的小圓桌,然後把它分贈給朝鮮的阿爸基和阿媽妮。另一些心精手巧的戰士們,他們還為孩子們製作了小手槍、萬花筒和滑冰用的小冰車,為年邁的老人雕制了龍頭拐杖。當這些飽經滄桑的老人把拐杖接到手裡,他們昏花的老眼湧出淚水,他們感慨活過了幾個時代,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軍隊,這製作萬花筒和龍頭拐杖的軍隊!他們稱頌著,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教導得好,這些中國孩子的心,簡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銀子一般的心,水晶石一般晶瑩玲瓏的心! 在陽德郡日岩里,我看見戰士們正急急忙忙趕修著一座朝鮮風味的房子。原來村裡有一個駝背的孤苦的婦人,帶著四個孩子,十年來沒有一間住房,在這兒那兒借居著。這房子就是為她修的。戰士們懷著深切的愛,把廊柱染成紅的,還在飛檐下繪了鳥蟲花卉,繪了兩國人民並肩作戰的采畫。直到出發前一天,他們才把房子剛剛烘乾,用白紙裱好。搬家時熱鬧非常。部隊出動了好幾十名戰士,有人端鍋碗,有人抱壇罐,有人扛木頭,有人背草袋,有人趕小豬,小豬吱吱叫著,鑼鼓敲著,排成了一長隊,熱熱鬧鬧,把這一家送進新居。接著,戰士們手拉手,圍著房子,圍著這位朝鮮媽媽跳起舞來,朝鮮媽媽伏在戰士肩上,傾流著自己的眼淚。這時候,他的老母親也從陽德趕來了。這位頭髮斑白的老人,斟滿一杯酒,捧到政委的唇邊,說昨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她說她夢見一條天龍從天上下來了。這條天龍在空中悠悠冉冉,消失了,就聽見一派樂聲。樂聲里,從四面八方湧來了不知道多少志願軍,向她的女兒走來,圍著她的女兒跳舞,就像今天戰士們圍著她女兒跳舞的情景一樣。她說,在夢境裡,她的女兒用雙手提起了裙子,志願軍就爭著向她的懷裡投著鮮花,投著珠寶。那些珠寶上,還寫著"壽福",那些花朵,看來很輕,可是一落下來,每一朵都沉甸甸的,把裙子都墜沉下來。……深情的人民呵,你對我們的軍隊作了多末美麗的歌頌!可以想見,人們要離開這樣的一支軍隊,怎末會不深深地依戀! 可是,志願軍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朝鮮父老們,他們白天做活也淡淡沒有情趣,夜裡也不能安靜睡眠。他們再三探問志願軍的行期,唯恐人們悄悄離開,一聽見汽車聲響,就要推開門窗來,張望一回。如果哪個戰士到了他們家裡,阿媽妮們就會端出一銅碗一銅碗的栗子,再不就從雞窩裡慌張地抓出發熱的雞蛋,向你懷裡亂塞。他們還把熟識的戰士請到家裡,殺雞,買酒,眼看著你吃到肚裡,仿佛才能寬舒一下他們的離情。溫井裡有二十二個老媽媽,他們集了錢,準備酒食,請了幾十個戰士去談心,這一夜,她們向中國孩子們傾吐了自己的感情。有的說,你們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說,你們走了,就像是吃飯時缺少了鹽,有的說,要是背得動,媽媽要把你們背著送過鴨綠江!她們帶著淚,把頭上的銀簪拔下來,把帶了幾十年的結婚戒指取下來,把傳留幾代的跳舞時帶在身上的小銅鈴拿出來,塞向戰士的懷裡,戴在戰士的手指上。她們還把菜一口一口夾到戰士們的嘴裡,有的人含著熱淚咽下去了,有的人背過身去,把阿媽妮餵到嘴裡的栗子又悄悄吐出來,用紙包好,小心地放在衣袋裡,作為對朝鮮母親終生不忘的紀念。戰士們激動地說:"如果美帝敢再動手,就是我活到八十歲,鬍子三尺長,我也要帶著兒孫們來抗美援朝!" 朝鮮人民的深情厚意,就是這樣叫人終生難忘。溫井裡有一個瞎老媽媽,自她的女兒被日本人搶走,她的一雙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淚水漚瞎了。當二十幾個戰士去向她告別的時候,老媽媽動情地說:"你們在這兒住了幾年,我也沒看見過你們的模樣兒,你們幫我修好了房子,我也看不見修房子的是誰。天哪,要是叫我的眼睛睜開,看你們一眼,就是立刻死了我也甘心!"她拍拍自己的心,又摸摸戰士們的胸口:"孩子,我看不見你們,讓我摸摸你們吧!"說過,她把二十幾個戰士,從頭到腳都摸了一遍。 在這惜別時刻,簡直無一處不是友誼的詩,感人的詩。人們編成許多詩歌來讚頌這珍奇的友誼。在古陽德的楓林柴門中,住著一位滿頭白髮的無名詩翁。我去訪問了他。談到志願軍的撤離,老人異常惋惜地嘆了口氣,拔筆寫下幾個漢字:"完似股肱,人民全部之言"。老人還遞給我五六個自糊的白紙信封,信封上都寫著:"平安南道陽德郡東陽里七十八歲翁朴仁俊謹奉"的字樣,打開來,都是贈給志願軍的送行詩章。其中有一首是: 還鄉千里路,雁叫三月秋, 兩國兄弟誼,蒼江不盡流。 還有一首: 夜霜紅深千林樹,可作明朝歡送情, 帶白頭髫車下滿,連呼萬歲動山城。 在這惜別時刻里,朝鮮人民對犧牲在這塊國土上的烈士們,尤其懷有深深的感情。在修建東陽里九龍江橋的時候,流送的木頭常常被石頭堵住,為了排除阻塞,年輕的蔡定琪,奮身跳進急流,不幸被卷進鏇渦而犧牲了。這也許是志願軍犧牲在朝鮮的最後一人。犧牲後,就葬埋在志願軍的烈士陵園。可是,東陽里的人民,堅持要把他葬在東陽里,並且選擇一塊最好的向陽墓地,按朝鮮禮節重新安葬。深情的人民呵,他們要東陽里的男女老幼,抬起頭就能望見蔡定琪的墳墓,也讓蔡定琪,能夠望見他所獻身的九龍江橋。志願軍答應了這個請求。移葬那天,東陽里的男男女女都參加了葬儀。下葬前本來是極好的天氣,可是在下葬時,忽然間送來了一片烏雲,下了一陣大雨,這時候,在墓地上空,現出了一彎美麗非凡的彩虹。下葬完了,彩虹又漸漸隱沒,事後,在東陽里居民中,流傳著一段神話式的解說,說這是中朝友誼感動了天地,所以才出現了這樣美麗的彩虹。 離別的日子,終於不顧人們深重的離情來臨了。行李裝上了汽車。大車套上了騾馬。大炮著好了炮衣。營門上已經換上了人民軍的哨兵。戰士們最後一次地掃淨了院子,挑滿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塵土,打好了行囊。 這一夜,有多少朝鮮人家沒有合眼,有多少人家午夜三點就亮起了燈,他們再一次整理好花束,把禮物放進竹籃,坐等著集合號就要響起的拂曉。拂曉,這是深秋的拂曉呵,可是人們已經走出來了,穿著單薄的衣裳走出來了。老人們戴著高高的烏紗帽。婦女們頂著竹籃,背著孩子。人們都拿著楓葉。就是背上的孩子,小手裡也拿著楓葉。他們站在大路邊,站在寒氣襲人的曉風中。 部隊集合了。婦女們打開竹籃,分贈著禮物。孩子們爬上大炮,把紅葉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無數的彩紙條和成串的紙花纏成了花車。阿媽妮們,孩子們,姑娘們,她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統統沒有哭。昨天晚上,戰士們就告訴他們說不要哭。里(村)幹部們也告訴說,為了不使志願軍難過,讓他們不要哭。他們很聽話,他們真的制止住了,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統統沒有哭。 出發號響起了。戰士們背起背包,挎上了槍,走向夾道歡迎的人群。"萬歲"聲響起來了,火紅的楓葉舉起來了,孩子們奮力地撒著紙屑的花雨,歡呼著:"榮光-伊斯達!""榮光-伊斯達!"(即"光榮啊!")志願軍的腳步移動了,人們的眼睛潮濕了,但誰也忍著,竭力喊著口號,仍然沒有哭。 可是,當戰士們握著老媽媽的手,叫了一聲"阿媽妮,再見!"不知道是那個老媽媽忍不住了,捧著戰士的手,第一個哭出了聲。接著是姑娘們,孩子們哭出聲來,然後是那些男人們無聲的眼淚,低低的啜泣。這時候,戰士們簡直是在朝鮮人民送行的淚雨中行進,這不是哪一個人在哭,這是全朝鮮民族在捧著赤心送著他們至親至愛的友人! 我的一滴淚,也止不住滴在這千行淚雨中。呵,親愛的、可敬的朝鮮人民!在紛飛的戰火中,你是那樣剛強!敵人把你的城鎮變成了廢墟,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的家園燒成了灰,你沒有哭;敵人殺死了你的親人,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綁在大樹上,燒你,烤你,你沒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斷的硬弓,一座燒不毀的金剛!可是今天,當你的戰友--中國戰士們要離開你的時候,你卻傾灑了這樣多的眼淚!仿佛要把你們每個人一生一世的眼淚,都傾灑在今天!你是多末剛強而又多情多義的人民! 請收起眼淚吧,親愛的、可敬的人民!你的淚是這樣傾流不止,已經灑濕了你們的國土。我知道,你是為中國戰士的鮮血而痛惜,為中國戰士的一點點工作而感懷。你今天的淚,是對中國戰士的最崇高的評價,是給予中國戰士的無上的光榮!我知道,這淚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淚,一顆,一顆,都是萬金難買的友誼的珍珠! 在這送行的淚雨中,中國戰士們也個個垂淚,一小時已經過去了,還沒有走出二里路。這時候,在送行人的行列里,不知是誰在喊:"不要哭了,替他們背背包呵!"人們才像忽然醒轉過來,擦擦淚,去奪戰士們的背包,小孩子也搶過來背在肩上,婦女們把奪過的背包,高高頂在頭上,飄行在戰士的身邊。這時的隊伍,已經不分行列,不分軍民,不分男女,錯錯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攙著扶著,邊說邊哭,邊哭邊走。這是什麼隊伍呵!也許這不像隊伍吧,可是這確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隊伍,這是心連著心、肩並著肩的友誼的巨流!這支巨流,行進著,行進著,越過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們行進在楓林燒紅的山野,行進在社會主義的東方”。
語文教案
語文知識
通過學習使學生深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友誼是中朝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1958年10月,志願軍完成了祖國交給的光榮使命,奉命凱旋迴國,在離別的時刻,志願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捨難分。
內容
《依依惜別的深情》
目標
1、讓學生收集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魏巍及作品。
2、了解時代背景,通過看電影《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看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朝鮮人》、《火線春節夜》、《依依惜別的深情》等,相互補充資料,並說出來源,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具體設定
一、匯報朗讀,讀中理解詞語。
戰爭:敵對雙方開戰到最終一方宣告投降為止的年限。
戰役: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
戰鬥:戰役中的一次敵對雙方的較量。
二、再讀,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
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概括能力。
學生順序,先講道別路上的情景;再講車開動時依依惜別的情景。
三、根據寫作順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B:記敘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
四、找出最喜歡的一段讀出感情。
深入學習理解志願軍和大娘、小金花、大嫂話別時感人情景,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
文章是以志願軍對道別的超眼人民的談話的口氣寫的,志願軍滿懷深情的追述許多難以忘懷的往事,從中選舉三個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別是 、 和 。
這是因為這三個人代表著 、 、和 。
五、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把學習的時間、方法的選擇交給學生,做到自主學習。)
1、理清大娘為為志願軍做的三件事,洗補衣服、送打糕、失去小孫子。
2、通過挖野菜一事說明大嫂對志願軍大深情厚誼。
六、朗讀依依惜別一部分,讀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勝似親人,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以讀代講,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升華中心。)
七、實踐體驗,課堂練習。
1、按要求改寫句子。
A、您為我們付出這么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大友誼?(改為本陳述句)
B、這難道不是雪中送炭嗎?(改為陳述句)
C、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改為陳述句)
2、本文是以志願軍的口氣來敘述的,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說些什麼呢?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同樣以《依依惜別的深情》為題,說說朝鮮人民的心聲,先練說,再寫下來,交流分享。
散文簡析
《依依惜別的深情》是作家魏巍同志所寫的十多篇朝鮮通訊中的名篇之一。它記錄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歷史鏡頭,熱情歌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魏巍的朝鮮通訊以選材嚴、開掘深、主題鮮明、見解深刻著稱,筆觸飽含激情,傳神地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偉情懷更是為讀者所樂道。這篇文章教學時除引導學生領會上述特點外,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作一番琢磨。
情思橫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感人的佳作必然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依依惜別的深情》情思橫溢,離情感人,是最顯著的特點。在凱歌聲里,志願軍要告別朝鮮父老踏上歸途,由此而產生的離情是這篇通訊著力描寫的內容。文章標題定得妙,既極其概括,撮內容之要,更是濃墨渲染,潑灑萬般情。“惜別”,捨不得分別;“依依”,萬般留戀,不忍分離;“情”前面還著一“深”字來修飾,層層增添,分量沉重。
難分難捨之情似乎觸不及,摸不著,怎么才能充分展現,而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呢?作者頗費心思。
首先是下筆點離情。分筆描繪,用比較襯托的手法。先寫朝鮮父老,“他們可以承擔一個浩大的戰爭,可以承擔重建家園的種種艱辛,可是卻承擔不了如此沉重的離情”。眾所周知,韓戰給朝鮮人民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浩大”,何等的沉重,在焦土、廢墟上重建家園又是何等的萬苦幹辛,而這些難以承受的困難,英雄的朝鮮人民承受下來了;如今,生死與共的志願軍要離開,他們對離情卻“承擔不了”。用兩個“可以承擔”來反襯離情的沉重,朝鮮父老沒有這樣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後寫志願軍,遠離祖國八年,對祖國時時想,時時念,但是一旦要離開,卻又“無限地依戀”。話分兩頭說,通過一比一襯,離情的深度得到了表露;而離情之所以濃重是由於植根於“生死之誼”的土壤之中,所以“牽”動人心,難以承擔。一個“牽”字刻畫出情思的繚繞,含綿綿不盡之意。
其次是以事傳情。文中記敘了志願軍臨行前為朝鮮父老做的一件件一樁樁事,句句記事,事事傳情。如布置營房,這本是極平常的事,但因為是人民軍戰友們要來接防,於是,布置得極為仔細。刷營房,擦水壺已十分精心,而營地的美化更是心血傾注。“從東山爬到西山,從北嶺奔到南河”,一“爬”一“奔”,說明了採石奔波的辛勞;壘花壇,既注意色彩的調配,又著力於花紋的勾勒,所“繡”的圖像也是精心安排的——如“水中青蓮”,高潔明淨品格的象徵;“雪地紅梅”,堅韌熱烈性格的象徵;而天安門和牡丹峰則分別是中朝兩國顯明的標誌。遠看,色彩絢麗;近看,更知其中精巧:“手電泡”、“花瓷碗片”、漱口池裡的“祝辭”,無不滲透戰士的深情。事僅一件,而經過色彩與圖像的鋪排,經過花壇整體與細部的不同角度的描寫,志願軍戰士的苦心,對人民軍戰友真摯的情意刻畫得既具體又生動。
再次是借物寄情。物品本無情,情注其中,物也多情,為使贈物載深情,文章俯仰用筆、曲折以生姿。明明是贈品,不在“贈”上著力,卻在“機密”上下功夫。“從來不捨得用,從來不拿給人看”;“藏”在小包袱的“最裡層”,“包藏多年;跟他們跋山涉水,在水裡火里就是犧牲生命也不肯丟的”。“機密”越寫得足,越寫得透,越能顯示贈品的珍貴;這種珍貴並不在於物質的價值,而在於以感情澆鑄,有夫妻之愛,有姐妹之情,有一家幾代人的情誼。這種至親至愛的物品用以贈人民軍戰友,深刻形象地表現了戰友情深。
以夢境抒發真情也是渲染離情的特點之一,戰士們為朝鮮一個駝背的孤苦婦女修房子,幫助她搬家,民眾場面描繪得熱熱鬧鬧。就在大家跳舞慶新居時,婦女的老母親從陽德趕來了,向政委訴說她夢境的優美、感人——天龍,樂聲,鮮花,舞蹈,猶如天上,實是人間。用夢境托真景,似夢似真,而就在這夢與真的交錯中縱情歌頌了友誼,渲染了濃重的依戀之情。投鮮花的細節用“看來很輕”而實則“每一朵都沉甸甸的,把裙子都墜下來”的強烈反差進行刻畫,生動地表現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高尚情操的由衷讚揚。這樣寫法,比直書厚誼深情更能勾起人們的遐想,更富有詩意。
散文中為了表達特定的感情,常常採用景隨情移。本文為了表現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永久的紀念,也採用了移景的方法。烈士蔡定琪移葬的儀式是在天空景色變幻中進行的。原先天氣極好,忽然下了一陣大雨,現出一彎美麗非凡的彩虹,最後彩虹又漸漸隱沒。陰晴頃刻之間的變幻,彩虹的隱與現,目的均在對烈士的讚頌。如果只停留在寫晴朗的天氣,就難以出現象徵中朝友誼的彩虹;如果貿貿然寫彩虹,沒有極好的天氣作為襯墊,彩虹就成為空穴來風;再說,重新安葬選擇好天氣也合乎人之常情。故而,這種轉換景物的配置,既分量厚實,又傾注生者對犧牲者的無限情意,是真實,又蒙上神話的色彩。人間友誼,天地為之感動,表達情意增添了相當的深度。
志願軍和朝鮮父老離別情景的描寫更是情滿紙上。作者採用了幾個方面交織起來敘寫的方法傾吐心意。“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寫朝鮮父老感情的潮水化作淚雨伴隨志願軍前行前,先濃筆描繪朝鮮父老對離情的極度克制。“阿媽妮們,孩子們,姑娘們,她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統統沒有哭”;他們聽志願軍戰士的話,聽里幹部們的話,“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統統沒有哭”;志願軍的腳步移動了,人們的眼睛潮濕了,但“誰也忍著,竭力喊著口號,仍然沒有哭”。正因為描摹了“統統沒有哭”的態勢,情蓄儲得深,蓄儲得滿,千行淚雨的橫灑就成為勢在必行,充滿了感染力。民眾場面的描寫以花的雨、淚的雨貫串,結構成中朝軍民難分難捨的巨流,融匯成情的海洋。這個“全朝鮮人民在捧著赤心送著他們至親至愛的友人”的感動人心的場面,單靠娓娓細說表達不了奔騰的感情,於是作者直抒胸臆,抒情,議論。先用排比句頌可敬的朝鮮人民的剛強,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敵人使生靈塗炭,使城鎮變廢墟,使家園燒成灰,沉重的災難如石壓頂,“你沒有哭”,“你沒有哭”,再用“可是”一轉折,寫眼淚傾灑,頌對戰友的多情多義。這樣的抒情議論,不是憑空的,客觀的,而是情景交融,物我雙會。“我的一滴淚,也止不住滴在這千行淚雨中”,感人的情景使作者不能自已,滴下了多情的淚,情由景生;而由衷的讚美,精闢的議論又揭示了送行場面的本質,寓含了時間的跨度,透露了勝利得來的血的昂貴的代價。
《莊子.漁父》中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確實如此。這篇作品之所以情思橫溢,在於自己對朝鮮父老有精誠的深情。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魏巍曾經兩次奔赴朝鮮前線,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士們生活在一起,同“最可愛的人”的靈魂融合在一起,所以能以深刻的感受與無限的愛,娓娓地道出他們真誠的高尚的情懷;也正因為魏巍同志目睹了朝鮮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災難,又在凱歌聲里感受到了他們重建家園的歡樂,對他們的愛和恨,理解得深入,所以同樣能細膩而逼真地道出了他們內心的情和意。作者寫志願軍依依不捨之情,寫朝鮮父老依依惜別之情,無不把自己的情傾注其中,你情,他情,我情,滲透交融,奏出了一曲扣人心弦的鮮血凝成的友誼的樂章。
繁而有序
一篇比較複雜的記敘文往往材料豐富,涉及眾多的人、事、景、物,如果開筆前不全局在胸,不作整體的構思,就難以使文章首尾開闔,繁簡奇正,各極其變。這篇通訊材料繁多,但由於緊緊圍繞“依依惜別的深情”這箇中心,以意運法,故繁而有序,多而不亂。
文章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敘寫志願軍離別朝鮮前的情景,後一部分敘寫離別時的場景。前一部分為後一部分作鋪墊,後一部分感人肺腑的場景是前一部分人們離情的必然發展。在結構材料時,精心地作了安排:
開篇滿懷歡欣勾畫了劫後朝鮮國土分外美麗的景象。紅松,白鷺,碧水,姑娘們飄著彩色長裙,絢麗的色彩繪出了凱歌聲中山水的歡樂,人民的歡樂;汽笛歡騰,白鷺飛翔,與傲立在山岩上的紅松應和,有動有靜,有色有聲。這幅明麗的秋景圖墨勢淋漓,為惜別的深情提供了撫今思昔的背景,寓含了離情有根的深意。文章要如馬賓士,必須“往而復還”,否則,氣勢就不易貫通。開筆寫秋,離別的日子又寫秋,深秋的拂曉,寒風襲人,朝鮮父老用紅葉、用無數的彩紙條,用成串的紙花表達送別的情意;結尾處以“他們行進在楓林燒紅的山野,行進在社會主義的東方”收煞。尾首呼應,文脈順暢,渾然一體。畫面用“紅”作底色,既顯示秋天的特徵,又象徵了友誼的火紅。
通訊選取了多種多樣有意義的材料,而要把這些材料連綴成文章,須講究縫製的方法。從總體上說,用的是橫式結構方法,美化營地、贈送珍品、修房架橋、詩章送行、花海淚雨等等,各自有較為集中的內容,一一排列,段落清晰。然而,橫式排列時,又前後有序,引導讀者步步深入地領略依依惜別的深情。先從身邊的刷營房、美化營地起,然後寫動人心弦的贈禮,由珍藏的寫到特製的,層次清晰。敘寫身邊的事以後,進而寫為朝鮮父老做的好事,架橋、挖井、修屋、生火、製作小手槍、雕制龍頭拐杖,一一列舉,以表現事物的全貌。在這個基礎上再細寫修房、搬家事例,先“面”後“點”,點面結合。朝鮮父老對志願軍深情厚意的幾組材料連綴得有章有法。先是一件件表達心意的事情的列數,再記瞎眼老媽媽和無名老詩翁的感人事例;先寫對生者的離情,再記對死者的悼念,層次井然。文中豐富的材料能貫穿起來,是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可是,在這些日子,在志願軍就要跟他們分手的日子,深深的離情卻牽著他們的心。”“可是,志願軍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離別的日子,終於不顧人們深重的離情來臨了。”時間線索與相應的有關材料組成了個個鏡頭。
寫依依惜別的深情自始至終從中朝兩方面來寫,故而經常轉換筆鋒。轉換時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如從志願軍戰士孤老修房、搬家轉換到寫朝鮮父老的誠摯心意時,先用抒情議論承接上文,“深情的人民啊,你對我們的軍隊作了多么美麗的歌頌!可以想見,人們要離開這樣的一支軍隊,怎么會不深深地依戀”,再用“可是”一轉折,由志願軍行期的迫近引出朝鮮父老們白天做活安不下心,夜晚不能安靜睡眠,轉得自然而妥帖。
辭采微婉
“情慾信,辭欲巧”,一篇佳作既要有情真意實的內容,又要有更精美的文辭。如果僅內容好,而文辭陋澀,不僅內容大為遜色,而且會使讀者厭讀。這篇通訊歌頌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情真、事真固然起決定作用,而文辭微妙委婉又是錦上添花。
選詞嚴格,力求表達情意準確而豐厚。如在每一座禮品室里,戰士們“都袒出了他們的一顆顆紅心”。“袒”,響亮,給人們以見物如見心的感覺,留給讀者想像的餘地。又如朝鮮老媽媽的一雙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淚水漚瞎了”,“漚瞎”的“漚”寓意豐厚,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加在朝鮮人民頭上的災難,反映了朝鮮老媽媽思念女兒的內心痛楚,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愛和恨。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善用形象化的比喻對戰士的品格、意志進行刻畫,收深化認識、引起共鳴的效果。如:“這些中國孩子的心,簡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銀子一般的心,水晶一般晶瑩玲瓏的心”;又如:讚頌朝鮮人民時,寫道:“你真是一把拉不斷的硬弓,一座燒不毀的金剛!”都是用幾個比喻比一個對象,特徵顯明,是博喻手法的具體運用。
形式多樣的排比句,長短錯落,增添文章的氣勢,表達感情酣暢。有的語句短促,如“這裡有愛人分手時連夜做成的手帕,有一參軍就背著的繡花襪底,有……有……有……”似速吐為快,一口氣把“機密”泄露;有的語勢委婉,如“哪些溪澗在山洪到來時不好通過,就架起一座座石橋和板橋;哪些人離河太遠,就在散居的村舍邊,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上井蓋”,和句前的“思慮”配合得十分和諧;有的和比喻套用,增加形象性,增加感情的濃度。如“有的說,你們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說,你們走了,就像是吃飯時缺少了鹽;有的說,要是背得動,媽媽要把你們背著送過鴨綠江”,讀起來分外感人。
文章結尾部分集中地議論、抒情,排比、比喻交錯使用,有大段的直抒胸臆,有曲曲折折的描寫:送別時光是強忍淚水肚裡流,繼而是一聲哭聲挑起千人泣,最終是送行者、被送者融合在一起,不分行列,不分軍民,不分男女,錯錯落落,五光十色,不像隊伍,勝似強有力的隊伍。感情奔瀉之際,以“這支巨流,行進著,行進著,越過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們行進在楓林燒紅的山野,行進在社會主義的東方”收束,如截奔馬,意味雋永。
選入課文
14.再見了,親人
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幾夜沒合眼了。您這么大年紀,能支持得住嗎?快回家休息吧!為什麼搖頭呢?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當時許多同志都感動的流下了眼淚。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裡休養,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乾眼淚,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怎么?心裡難過,唱不出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那一回,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關在一座小房子裡,有一個班的鬼子看守著。你媽媽知道了,帶著你混進敵占區,偷偷的靠近了關著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媽媽故意跟哨兵爭吵,引出那個班的敵人。你趁機鑽進屋裡,解開老王身上的繩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於盡了。同志們傷心的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願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淚了呢?
大嫂,請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這樣崎嶇,您架著雙拐,已經送了幾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們只要想起您的雙拐,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達萊花開滿山野的時候,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後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傷好以後,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