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文三步法》是中國當代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作文教學首席學者毛繼東教授的傾心之作,經由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多位專家、教授親授,為全國近8000名教師作了貼身培訓,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我手寫我口,我口述我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作文的本質方法,徹底解決作文寫不出、寫不好、寫不快的難題!《作文三步法》是作文教學領域裡程碑式的成就,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提出
傳統的作文教學和輔導,把字、詞、句教學和語言訓練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因 , 就是他們對人類寫作能力結構有著錯位的理解 它給人的錯覺是 : 好作品就是由這些東西成就的 , 使我們忽略了藏在語言、辭彙背後的更具核心意義的因素 : 作文能力結構。 準確地說前者是末 , 後者是本 , 前者是登台亮相的 " 皮影 ", 後者是操縱 " 皮影的手。傳統 作文教學所走的路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 :捨本逐末 。
作文三步法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建立作文能力結構,用儘可能短的時間 , 極儉省的力量協助學生構建作文能力結構。我們的研究證明 , 這一教學過程約需 72 學時左 右 , 在專門人員指導下一年即可完成一個完整的培訓周期 ,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即可使能力穩步提升。此項工作完成以後,學生作文障礙宣告解除。無論是寫人、寫 景、寫物,還是記事、議論、抒情 ; 無論是寫靜物 , 還是寫動物。都會自然順暢 , 得體到位。
孩子之間的天然資質不同,有些可能寫得精彩動人,有些寫得平靜直白 , 但有一 點可以預見 : 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懼怕作文了。 你會猛然發現 , 你的孩子面對作文題目不再如臨大敵 , 如遇虎狼。
理論根基
(一)作文能力結構模式
1 、基本構成
按名詞理解 , 作文就是文章。按動詞理解 , 作文就是做文章。這裡 , 我們取後者。所謂作文能力,就是指學生按照一定的價值判斷在思維和情感的支配下 , 運用語言 文字進行表情達意活動的能力。
作文能力由三種基本要素構成 : 感覺能力、思維能力、情感。這三種要素是從諸 種能力要素中提取出來的構成作文能力的最一般成份 , 是作文能力的“基本質” , 作 文能力就是由它們合成的。三種要素在不同的發展階段 , 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和特點。從而又形成了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三個作文能力子結構 。
第一層次 : 基本能力結構
包括 : 感覺能力、認知思維和原情感
這是人類在孩童時期即可形成的能力 , 最佳發展期為 6 歲 -12 歲。只有這一結構形成 , 才有可能遞進到更高層次的能力系統。有些大器晚成的作家跳過了這一階段 , 但後期幾乎都經歷了痛苦的“補課”過程。
第二層次 : 深層能力結構
包括 : 感知能力、多維思維和再生情感
這是在基本能力結構基礎上,隨著一般智力水平,抽象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高而形成的能力。最佳發展期為12歲 -25歲,它是向頂端能力過渡的必由之路。中學生、大學生能否通過作文關,關鍵要看這一能力結構是否形成。
第三層次 : 頂端能力結構
包括深度感受能力,語言——思維同步表現力和情感審美能力。 這一能力結構是區分作家和一般作者的分水嶺。
它的形成是在深層能力結構的基礎上經過理性提升而形成的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 , 敏銳而豐富的感受性 ( 對社會、對人類、對自然 ), 並且達到語言表達和思維同 步 , 最終經過個人不懈的努力以及與社會的整合 , 推出優秀作品 , 造就作家。
這三個層次按先後順序依次形成,從時間的角度它們分別對應於三個時期 :
基本作文能力結構——兒童時期 ( 國小 )
深層作文能力結構—— 青年時期 ( 中學、大學 )
頂端作文能力結構—— 成年時期 ( 作家 )
2 、結構特點
(1)動態性
從構成成分來看,該結構是靜態的,就其作用特點來看,是個動態結構。主要表現在階段能力結構不是一成不變 ,而是雙向發展。低層次可以向高層次演化,高層次也可能向低層次滑落。例如有些作家到了晚年,他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全方位下降 , 而有些作家卻人到暮年感覺益發敏銳 , 激情勃發。我們常看到一流作家和三流作家到了晚年相互位換。
(2)雙向開放性
從巨觀上看作文能力結構呈倒梯形,底窄頂寬。從微觀上看,三個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的子結構也呈現倒梯形。各個結構間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互為開 放。底窄頂寬意味著子結構一旦形成,向上發展的機率比向下滑落的機率大 , 同時越往上放程度越高。
(3)不可逆性
逐級上升 , 依次提高 , 不可跳躍。
每一個子結構都是上一個子結構得以建立的基礎。高層次結構是從低層次結構 邏輯地演化而來的。各子結構的位置相對固定,從而決定了它們的發展順序具有不可逆性。
(二)作文能力結構模式的提出
該模式的提出,基於以下二項工作 :
首先 , 是對各國優秀文學作品的廣泛研究。
潛藏在作品當中的能力諸要素被——摘取出來用心理學的方法進行分析、識別 , 再把它們放到各自的範疇當中去 , 反觀其他文學作品 , 認證這些能力要素存在的廣泛性和發生作用的重要性。具體做法是 :
1、從 36 部經典文學作品中尋找並列舉反覆出現的若干種能力要素 ,總計 41 種。
2、對 41 種能力要素在另外 36 部經典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次進行統計分析,發 現有 8種能力要素排在了最前面:觀察力、想像力、視昕分辨力、語言理解力、思維敏 捷性、概括能力、情感審美能力、情緒洞察力 。 這 8種能力可歸為三類:感覺能力、思維能力和情感能力 。
3 、隨機選取36位世界知名作家,對其代表作進行多角度分析,發現在其作品中表現出具備上述 8 種能力要素的竟達 29 位 !
為此 , 我所研究的作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俄羅斯文學:從沙皇時代到十月革命前後 , 直到蘇聯時期 , 總計 38篇優秀作品 。 歐洲文學 :英國、法國、義大利、丹麥、希臘等國的優秀文學作品總計51篇。中國文學:先秦諸子作品 、 明清時代作品 、 近代作品和現代作品總計 460篇 , 這些作品有力地支持了我 。 從字裡行間 , 我找到了作者成就 這些作品所需要的智力、個性、情感和審美能力。
其次 ,是對各國優秀作家的個案分析。
我收集並研究了 260 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傳記和年譜。他們的作品風格迥然不同 , 但都為人類留下了不朽的傳世之作。他們的成功經歷更是不盡相同 , 但有一點卻驚人的相似 :幾乎一致的能力結構模式。我提出來的人類作文能力結構模式 , 特別是頂端部分 :作家能力系統實際上就是從他們身上剝
三)作文能力結構的工作機制
1 、互動決定論
作文能力結構由三個基本原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而成 , 絕非隨意排列 , 構成方式是由它們之間的關係決定的 , 反過來又決定著它們發揮作用的方式。研究這些 , 有助於從本質上把握作文能力結構的構成規律。目前有許多專家對作文能力的構成要素提出各自的看法 , 但對各要素內在的、本質的聯繫的認識還停留在淺層次上 , 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對各要素的關係及工作機制的認識就更顯得不夠充分了。
在研究各家觀點的基礎上 , 本文提出一種新的認識 :互動決定論。 把作文能力結構中三個基本要素 : 感覺、思維、情感看做是相互影響地聯繫在一起的一個動態 系統。就一般而言 , 這三者相互包涵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中, 某一個因素起支配作用 。
在這一互動決定的模式里,感覺、思維和情感都是作為相互交錯的決定因素而起作用的, 而且這些決定因素雙向地相互影響。互動性並不意味著這種影響的雙邊具有同等的強度,他們之間作用力度及表現方式會因不同寫作對象、不同的寫作背景、不同的寫作時間以及不同的寫作文體而不同 。通常來講三原素的相互關係是以下面的方式來表現的 。
( 1)感覺與情感
情感的經常狀態叫心境特殊狀態叫激情和應激。當處於特殊狀態時,人的感覺常常遵從情感擺布,追隨情感變幻,此時的感覺器官不一定能反映客觀事物的真實面目。 比如 , 人在心情灰暗時 ,會把太陽看成是灰色的,人在興奮時,看到路邊的鮮花也在微笑。此時感覺器官忽視了客體的真實卻尊重了情感的真實。這也正是文學家、藝術家所追求的真實同科學家追求的真實的不同之處 。
情感無論以何種方式表達 , 卻始終是以感覺的原始積累為基礎的 ,日積月累的 感覺鋪墊是情感賴以滋生並存在的土壤。比如我們在某些書上或電視裡看到藍天和綠草就會產生賞心悅目的情緒 ,那是因為生活當中它們曾給過我們曠達和清新的感覺刺激。情感偏離感覺僅僅是特殊狀態下才發生的。情感來自於感覺,忠實於感覺。這是由情感產生的心理機制決定的,人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傳入中樞,經過分析整合,產生行為或發生情感反應。前者是變化的根據後者則是變化本身。
(2)思維與感覺
一切思維形式始於感覺經驗。感性認識是理論認識的基礎,感覺材料的多寡決定著思維活動能否正常進行。思維的核心是概括,概括是對一定感覺材料的概括。扎紮實實 , 豐富有效的感覺經驗是概括的最重要的依據。當然,感覺材料並非全部來自於親感實受,有些是通過閱讀或觀察別人的感受而獲得的這叫間接感受。它通常建立在一定的直接感受經驗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學生總是通過教科書或課堂接受許多現成的價值判斷、理性結論 , 它們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間接感受 ,另一方面卻滋長了學生感受事物的惰性,淡化了思維對感覺的依賴。一切都可以從書上找到 ,何必去親自感受呢?慢慢地書本成了他們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感受“器官”,其結果是學生只會販賣別人的感覺成果,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斷力 。
感覺是對事物外部現象的認識 , 思維的任務在於通過對感覺材料的科學抽象 , 把握事物的本質 ,換言之 , 思維來源於感覺 , 統領感覺。在思維的指導下 , 感覺會更深入準確。它契合了哲學上的著名命題 :只有感覺到了的東西 , 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 ,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覺它。注意 , 我們這裡所謂的“指導”或“統領”並不意味著思維能代替感覺或規範感覺應該是感覺服從於思維,思維服務於感覺。這一點上 , 文學藝術不同於科學研究 ,就文學藝術而言,表現感覺本身就是目的,而在科學研究當中 , 感性認識如果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 , 它的存在價值就要大打折扣 。
(3) 情感與思維
情感是思維的伴生物 , 它無力從根本上扭轉或控制思維 , 但是可以極大地影響思維 ,這種影響常常表現為促進或阻滯。
而思維對情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程度上而且體現在質上。憑藉思維對人或物做出價值判斷由此產生好惡之情並在此基礎上分化出其它形式多樣的情感和情緒 , 這是在質上的影響 。 對喜歡的東西所包含的真善美的發現會加深這種喜歡 , 這是程度上的影響。當然 , 並非所有萬事萬物須思考過才會對其產生情感 , 我們常常體驗到那種莫名其妙的不滿和說不出理由的喜好。思維對情感可謂是“ 快又恨 ” ,時而牢牢地控制著它,時而又只能聽任它,望情興嘆, 為情所困。當情感向思維發難時 ,體現在寫作 中所進行的概括、分析、抽象等活動都不免帶著情感的印痕 , 甚至完全是圍繞情感展開的 。
當情感歸順思維時,思維往往能將情感帶向理性的深處可惜這種“歸順”並不多見 , 這也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4) 互動作用的類型
三種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咬合、相輔相成 , 缺一不可 , 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作文能力結構的整體功能、動力和工作狀態它們之間的作用形式構成了四種互動類型。 決定著作文質量。
契合型 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 , 三種能力要素基本形成 , 三要素同步成長 , 同步激活 , 和諧滲透 , 聯動共振。常常以一種能力為主導, 引發其他能力的互動 , 頻繁的互動使各能力要素配合達到了默契的程度形成自覺聯動這是三因素相互作用的理想境界。一流的作文就是在這樣的境界中產生的。文學大師的作品無一例外都給人們展示著其敏銳細緻準確入微的感覺,入情入理、有張有馳的思維和深厚勃發 , 躍然紙上的情感。三種特點不論哪一種出現時,都有其他兩種作為支撐。就像一支高水平的足球隊 , 相互之間的配合達到了自覺互動的程度, 帶球隊員的水平發揮建立在 其他隊員的跑動配合上,破門得分的機會,是在這種互動的配合中創造的 。
傳動型 三要素同步成長,不同步激活。當三種能力要素同時具備時 , 面對寫作 對象 , 有的要素容易被激活 , 有些通過引導 , 啟示或自我感悟才能夠被激活。這一過程難度較大 , 一旦完成,被激活的能力要素與其他能力可以形成等同於契合型的合作方式。二、三流的寫作人多屬此類,他們的作品產生速度、深度以及震撼力較之第 一類作家略遜一籌。
畸合型 三種要素正常發育,但相互獨立 ,“ 各自為政”彼此間的壁壘沒有打通 , 表面上和諧 , 實質上相剋。這樣的人下筆寫作文並不困難 , 但常常表現為兩種情況 :思維結果、情感體驗與感覺印象不一致,相互不支持;感覺證明不了思維 , 或情感不接納感覺 , 或思維不贊稱情感。這時所抒發的常常不是真情感 , 連自己都打動不了;所表述的往往是假道理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
饋乏型 三種要素部分或全部發育不良,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乏力,甚至構不成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目前我國的中國小作文教學對三種能力培養的忽視,造成了嚴重的感覺能力饋乏症或思維能力饋乏症或情感饋乏症。大家知道這幾種能力特別是感覺能力培養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最佳年齡段大體在 7 歲至 15 歲 ( 國小 ) 期間,同時,它又是其他能力的生長點。制約著思維和情感的發展傾向。兒童時期作文基本能力結構的形成制約著中高層作文能力結構的形成 , 進而又制約著頂端能力的形成。我們所見到的形形色色的作文障礙:興趣障礙、能力障礙、情緒障礙,都來自於饋乏型的互動關係。
(四)作文能力形成的三個階段
作文能力的形成遵循特定的規律 , 認識並把握這些規律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這裡我們首先要摒棄兩種認識 :一是 “ 決定論”,一是 “自然成熟論” 。 “決 定論”認為 , 寫作是高度複雜的創造性活動 , 作家在寫作時 , 大腦里發生的一切,是一個不可探知的黑箱,作家本人都不得知。有著較高寫作能力的人通常具有相應的遺 言尊賦 ,他們的神經活動類型和認知模式都是由先天決定的,環境對其的影響只是起“喚醒”,或“強化”的作用,不能從根本上轉變它。“決定論”的另外一種主張就是:作家或作品完全是由時勢造就的,特定的時代造就了作家和作品 ,人的作用是微不 足道甚至是無所作為的 。
“成熟論”則認為: 隨著人的自然成長通過傳授知識增長閱歷不斷進行實踐,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作文能力 , 他們信奉“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而沒有意識到還有至關重要的中間環節這一過渡的完成還需要能動的、科學合理的方法。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相應的內外在條件。 內在生理和心理因素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知識積累、社會實踐、生活 感受、時代呼喚等都是重要的外在成因。科學辯證的作文理念,順此訓練方法, 則是作文能力形成的重要憑籍。 順此規律實施操作, 作文能力可由基本能力結構上升到深層能力結構直至頂端能力結構。如果對作文能力的形成過程進行系統的心理學分析不難發現其大體需要經歷三個重要的階段。
1、操作技能階段
作文能力最初是以技能的形式來表現的:感覺技能、思維技能和情感技能。技能是經過反覆多次熟練化的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技能形成的核心是掌握規則:感覺規 則、思維規則、情感規則 。 在規則指導下對同一問題以同一方法多次重複練習 , 當確定規則已經被掌握的情況下 , 接下來進行變式練習 , 所謂變式練習就是對同一問題以不同題目進行訓練。比方訓練感覺物的能力 , 可以由感受小草 ,轉到感受大樹 , 老虎 , 白鼠等。感受對象變了 , 但距離原來的感受對象並不遠 ,學生很快就可以適應。變式訓練的結果是促進技能完全形成並得到鞏固 。 用信息加工理論解釋 , 這一過程就是信息輸入和編碼的過程 , 從發生認識論的觀點看 , 就是舊圖式對新圖式進行同化的過程。如果變式訓練獲得理想結果 , 就證明技能已經形成。這一技能儘管 , 屬於能力範疇的東西 , 但由於它有著較強的可操作性 , 故稱為操作技能。
2、定勢固化階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並不能直接發展成為作文能力,中間還要經過定勢固化過程。定勢這一概念來源於心理學這裡特指高度熟練化直至達到自動化程度的操作技能。它 是寫作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 , 影響或決定同類後續作文技能的趨勢和形成。定勢可以確保技能在寫作對象面前以極其快捷、穩定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不必經過長時間的回憶、調動。比如全方位感受人的基本技能 , 一旦形成定勢 , 隨便呈現一個人或物 , 寫作 人就會下意識地打開所有感覺器官同時朝向他 (它),而元需做更多的提示。定勢的形 成 , 主要依靠不斷重複的變式訓練強化在這裡起主化在一種熟練國自如的運衍軌道里 , 成為下意識的一部分 , 揮之即來 , 任憑差譴。
3、遷移變換階段
將作文技能的使用由此對象轉移到彼對象就叫遷移。例如由於學會感受小學生 ,從而也會感受一座水塔或高山 。 這種轉移跨度較大 (如果跨度小就叫變式),技能一旦發生了遷移、說明能力形成了 。 由此看來 , 作文能力形成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鏈 : 技能變式訓練——定勢——遷移訓練能力。遷移在這裡起著關鍵的作用。然而作 文技能的遷移不能靠自發實現 , 不排除有些學生能舉一反三 , 甚至“無師自通 ” , 絕大多數學生需要實施正確的遷移訓練 :大跨度變換寫作對象 , 增加變換的頻次 , 這樣反覆若干次 , 再測查遷移是否形成 , 你會發現通常要經過數次反覆 , 才能在一定比例內達成目標。根據我們的實驗表明 , 在國小 4-5年級里 , 重複訓練並配以指導 , 經過二 次大跨度變換寫作對象的測驗,最後能夠實現技能靈活遷移的人通常在 76%毛左右。也正是因為這樣 , 遷移格外依賴定勢。越是熟練的東西越容易發生遷移 , 只有遷移了的東西才更俱價值。
精神要義
(一) 目標
在感覺支配下獲取材料,包括生成辭彙、語句;用思維梳理、編織材料:將情感附著于思維。
(二) 基本思路
先建立感覺系統 ,而非辭彙系統 ,用感覺去理解和詮釋辭彙,而不是用辭彙去引導感覺 。
先建立思維系統 ,而非語言系統 ,用思維去編織語言而不是用語言或語法規範思維 。
先建立情感系統 ,而非主題系統 ,用情感去升華主題 ,而不是用主題定格情感 。
這就是三步法的根本要義。這裡要強調幾點:一、 先建立感覺(思維、情感)系統並不意味著只建立感覺(思維、情感)系統,不顧及其他,相反,字詞句教學、語言教學也要同時跟進,不可有所偏廢。感覺、思維和情感的表達須臾離不開語言字詞。這裡所強調的是時間上、地位上熟先熟後、何者為重。以往的作文教學是建立在辭彙系統。看重的是語言、字詞等,感覺、思維、情感訓練可有可無、時有時無,始終不能與字詞句教學並駕齊驅,更談不上先行發展。所以,學生只得用感覺去適應辭彙,用思維去適應語言,用情感去適應主題。
其二、先建立感覺(思維、情感)系統,強調的是“系統”二字,讓感覺能力、思維能力、情感訓練與字詞句、語言教學齊頭並進,並行不悖。並不意味著兩套“學統”能夠同時形成,語詞系統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而感覺系統、思維系統、情感系統的形成,一定要先期實現,不能滯後。否則,將制約作文能力的發展。以往的作文教學也是在感覺、思維和情感養成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主動性,顯得零星瑣碎,不成體系,因而沒有形成感覺、思維和情感的能力系統,因而當學生完成高中學業時可能具備了相對完成的語詞系統,卻沒有形成完備的作文能力結構。
( 三 ) 實施辦法
內容上分三個階段,程式上分三個步驟。
1. 內容三階段
第一階段 : 感知能力訓練
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對事物的整體特徵進行全方位的感受 , 被稱為感知 。 它包括 : 一、調動全部感覺器官感受事物;二、調動感覺器官對事物進行全方位感受;三、對事物進行換時換位換情感受。
感覺能力是感知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是對事物的感受都是 全方位的 。 也都要協調各種感覺器官 , 但感覺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 , 在同一種情緒或情感狀態下完成,而感知則是在全方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換時換位換情對事物進行感受。這是一種更高形態的全方位、立體感受。中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為感知創造了前提。
從國小到中學的過渡就是從感覺到感知的過渡。當然這種過渡絕不可能自發完成 ,需要有效得法的訓練。我目睹過一代又一代中學生,由於缺乏這種訓練而最終未 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時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覺能力逐漸喪失 , 致使作文能力最終沒有形成 , 並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礙。
第二階段 :多維思維訓練
在感知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抽象意義上的思維加工,這一過程叫做多維思維。與認知思維相比它增加了完成思維的前提:感知,同時也增加了思維的維度:抽象,這一思維能力的最住培養期是中學和大學時期,年齡大約在 15-25 歲之間。多維思維常由以下幾個環節構成。
(1)後分想
簡單地講就是分想加抽象 ,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種或若干種現象從背景當中分離出來,分別對其進行抽象,然後用中間特徵或矛盾或關係把它們聯繫在一起,這一思維過程叫後分想。因其建立在分想的基礎上,加入了抽象這樣一種新的思維維度,最後完成概括,這一概括不再是分想階段那種初級形態的簡單概括,而是抽取出事情本質特性的一種高級形態的概括,較之分想有了質的躍進。據此,被定義為後分想。通常它由三個重要的環節構成:
①分離
首先,設定你要表達的背景。通常它比要表達的內容大一些,比方,你要寫村莊裡的一條河, 則可以整個村莊為背景;要寫河裡有一條魚,可以河為背景;要寫一個人,可以一群人為背景;要寫一個人的童年,可以一個人的一生為背景。
接下來 , 從背景當中分離一種或若干種你認為有用的東西。由於背景成份複雜,有時從一種背景中分離略嫌單調則可以從幾種背景中進行分離。從同一種背景當中進行分離叫同類分離從不同背景當中進行分離叫異類分離。比方,要寫駿馬,可以以人類生活為背景把駿馬從這一背景下分離出來:拉車耕地的駿馬?征戰疆場的駿馬,賽馬場上的駿馬這叫同類分離。在進行這一分離的同時,再把駿馬從徐悲鴻的“八駿圖”中分離出來後者就叫異類分離。
②抽象
這是一個容易使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其實作文當中的抽象再簡單不過了 ,就是通過一件事物的具體形態抽取藏在其背後的屬性或特徵。事物的內在屬性,往往躲在其現象的背後,被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東西所掩蓋,而抽象則是要撇開這些具體的細節和掩蓋物揭示其內在屬性。比方:葡萄有太的有小的有紅的有紫的,有新疆產的,有內蒙產的,所有這些皆為表面現象,它的本質是 “一種帶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實” 。桔子,由皮、肉、核、絡等構成,清熱下火,呈扁圓形狀,所有這些都是外在特徵其本質是“一種帶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實”。這就是抽象。最後將抽象出來的諸種屬性聯結起來產生一個概念:“水果”,這就是概括。可見抽象是概括的基礎,只有抽象過的事物,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概括。但是必須指出,文學抽象與科學抽象有著本質區別。文學抽象始終伴隨著人性化的主觀情感,甚至可以撇開科學邏輯,只做情感抽象。而科學抽象則要遵循嚴格的邏輯規律,得出的結論必須周嚴,要揭示的是本質屬性而不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內在屬性。一件事物的內在屬性可以有若干個,而本質屬性只有二個。比如人,內在屬性可以是“無羽毛的動物 ”、“會說話的動物”、“穿衣服的動物”、“善於學習,有創造性的動物”、“能不斷地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的動物”等等。可本質屬性只有一個:“會思維會製造勞動工具的動物,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有時文學抽象可以轉化為科學抽象,這種轉化往往是出於作品的需要,比方作家在寫雜文,議論文或評價性的作品時,需要藉助這種轉化。大家常說魯迅的雜文說理透徹,論證周嚴,入木三分。他是一位作家,有時更象學者、哲人。其實背後起作用的就是這種思維形式的轉換。文學實踐證明,中外歷史上超一流的文學大師都是集作家學者為一身的人。探索這些人成功的心理學原委,就是二種思維形式的自我轉換的順利流暢。
③概括
將抽象過的幾種事物用中間特徵聯繫起來就叫概括。這種中間特徵特指 :共同特點、矛盾、關係。中間特徵是將事物聯繫起來的理由,這種理由越充分,概括就越恰當,作文的結構就越合理。世間萬物都有聯繫,聯繫的方式不同。站在作文的角度,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讓我們首先來看第一類:共同特點。即內在特點或外在特徵的一致性。古詩《江畔獨步尋花》中有四句:黃四娘家花滿鑼,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以黃四娘家門前的小路為背景把二樣東西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嬌鶯”、“戲蝶”, 共同特徵是:一個唱歌一個跳舞——都在搞 “文藝活動”。再看第二類:矛盾。唐人孟郊的一首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日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以孟郊本人為背景,把兩樣東西分離出來,登科前的齷齪和登科後的得意構成一對矛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故事”。有“故事” 就會曲折離奇,引人入勝。“文似看山不喜平”, 矛盾可以使作文“不平”。較為複雜的是第三類 : 關係。一般是指因果關係、遞進關係、所屬關係、並列關係。它是將材料聯起來的邏輯紐帶。以因果關係為例:唐人王昌齡的詩《出塞》里有四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以戍守邊塞為背景,把二樣東西分離出來:“龍城飛將”和“胡馬”,再用因果關係將其聯繫起來:“龍城飛將”在(因),“胡馬”就不會度陰山 (果)。應該說明,這裡均以詩為例,完全是因為它短小、凝練,便於藉助書面形式加以剖析。放而大之,同樣的道理在散文、小說、劇本中也是適用的。
(2)形象聯想
人類在某種文化中生活下去 ,在對待事物的看法、想法上會逐步固定化。固定化一旦形成,當發生似乎是迄今所沒有的新問題時,便不知所措,乃至為之而窒息。能夠突破這種蒙蔽的人,是那種有孩子般豐富聯想力的人。
把二個形象、性狀接近的東西聯繫起來的能力 ,就叫形象聯想,這種能力越強,學生的想像力就越豐富。這是一種初級想像,訓練起來極其生動形象,比如把紅色想像成“火”, 把白雲想像成“棉花”, 把火車想像成“長蛇”, 把鮮花想像成“少女”, 把人流想像成“長河”……
這種能力鍛鍊可增強作文的感染力 ,使語言生動、有趣富有文學色彩和詩意。
(3)再生聯想
通過豐富的聯繫 ,利用給定的一種或幾種事物獲得一種全新的事物,就是再生聯想。
當代蘇聯心理學家哥洛萬和斯塔林茨提議進行的實驗表明,任何兩個概念 (語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階段或步驟建立起聯想的聯繫。
舉例來說:“木頭”和“皮球”是兩個離得很遠的概念 , 只要通過四步中間聯想 (每個聯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從木頭聯想到皮球。
木頭——樹林 , 樹林——田野 , 田野——足球場 , 足球場——皮球。
再如 ,“天空”和“ 茶” 。天空——土地 , 土地——水 , 水——喝 , 喝——茶。 這些詞語是從詞典中信手拈來的 , 用這樣一對字詞一共進行了幾萬次試驗 , 為 了從一個概念過渡到另一個概念 , 幾乎每次都只要四個聯想步驟就夠了。換句話說,通過四步就可由一個事物聯想出另一個嶄新的事物。
第三階段 : 再生情感訓練
在多維思維和感知基礎上 ,形成的具有社會和時代印記的情感叫再生情感。進入青少年時期, 隨著認知水平的發展,在原情感基礎上,按照一定的社會規範和倫理標準,形成價值判斷,並由此產生情感體驗。因為這種情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打磨”而成 , 所以被稱為再生情感。原情感真摯、直白,突出了純度。再生情感豐富、 厚重 , 突出了“深度” 。原情感是自然生成,再生情感則是後天再造,原情感指向人和自然,再生情感則涵蓋人、自然和社會。中學生的再生情感應當由原情感自然演化而來,這種情感應顯示特有的純度和深度。如果是外界強加或無限撥高, 那么情感發育 就會畸變、扭曲,甚至表現為病態反應,在作文當中就會出現雙重人格。即作文人格和真實人格並存的現象。假話作文和“故事作文”多發端於此。
再生情感訓練包括愛自然、愛人類、愛社會等三方面的內容。愛是人類情感當中的母情感 ,教會愛就教會了恨,懂得了喜歡、快樂、滿意,同時也就懂得了痛苦、忿恨、不滿。有了對真理的追求,就有了對謬誤的檳棄;有了對科學的嚮往,就有了對迷信的拒絕;有了對民主的熱愛,就有了對專制的痛恨。讚揚真善美就會抨擊假惡醜。熱愛自然,就會仇視毀損。所有諸如此類的情感和情緒都源於母情感:愛。
愛自然 :自然界的可愛有二:一是美麗,一是實用。愛人類,人類的可愛有三:一 是真,一是善,一是美。愛社會:社會的可愛有二:一是文明,一是進步。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但愛人類、愛自然、愛社會並不是一回事,社會是人類進步的產物。它所涵蓋的內容有積極的、消極的、進步的、落後的、文明的、愚昧的。訓練學生熱愛社會中的兩種東西:文明和進步。文明包括:物質、道德、宗教、哲學、文學藝術、民主、科學;進步包括:政治、文化、經濟、生產。
2. 程式三步驟
第一步 : 理論訓練、
從思維科學的角度把三種基本能力要素分解成若干項目 ,再以一定的邏輯方式將它們排序,然後以心理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這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訓練,這種訓練的機理是:讓學生明白規則 (包括感覺規則、思維規則、情感規則),繼而在大腦當中強化規則。理論訓練所呈現給大家的首先是訓練提綱,包括感知提綱,即感知能力訓練提綱;多維思維提綱,即多維思維能力訓練提綱;再生情感提綱,即再生情感訓練提綱。這些提綱是本書中惟一要求大家強行記憶的東西。它好比初學行走時的拐杖,在你開始訓練自己的感知能力,多維思維能力和再生情感時,可給你明確的線索和指導,在內容上也作了原則性的規定。當你牢牢記住它,頻繁地使用若干次後,就可以撇開它,駕輕就熟地進行感覺、思維、表現情感了。此訓練獲得的是中學生能力體系中對提高作文能力至關重要的那部分。
第二步 : 操作訓練
把理論訓練的成果套用於作文剖析就叫操作訓練。精選典型例文 , 按理論訓練所給定的規則進行分步解剖,將學生的訓練從抽象帶到具體,將一般智力轉化成作文智力。所選的例文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分析例文時簡明易懂,循序漸進,思路明確,自然順暢,重在教會學生思維的方式, 而不在於例文本身。讓學生在行雲流水般的分析當中領悟感受事物的技法,組織材料、布局謀篇的經略,揮灑情感,點題、切題的要領,從而忽略了材料自身的存在。
第三步 : 成形訓練
在事先約定的題目下,藉助感受器官,把對事物的客觀印象依照多維思維規律刻錄下來 ,亮出好惡,這就是成形訓練。這裡強調三點:一是約定題目,二是親身感受,三是思維和情感。這是訓練的最後一個環節——形成文章,它是一個訓練階段的:終結。內容編排上為了訓練方便,正頁為空格欄目,附頁為參考例文,並配有分數自才我測定,每個項目滿分為5分,你可計算自己的分數,第五、六、七章:如果累計達到步76分, 該階段訓練過關,達到8分為良好,達到9分為卓越;第八章:如果累計達到12分,該階段訓練過關,達到16分為良好,達到18分為卓越。
三步訓練如同醫學院的學生進行專業實習:第一步理論訓練好比在教室里利用掛圖進行演示,第二步操作訓練好比在解剖室進行觀摩,第三步成形訓練是在手術室里親自操刀解剖。
作文三步法是中國教育學會毛繼東教授在2004年針對作文教學現狀聯手勤志教育立項研發的。經過四年時間的學校授課試驗,確定效果顯著,由北京大學音像出版社出版,勤志教育發行。0
四:作文三步法理論要點綜述:
1.先建立感覺系統,而非辭彙系統,用感覺去理解詮釋辭彙,而不是用辭彙去引導感覺。
2.先建立思維系統,而非語言系統,用思維去編織語言而不是用語言或語法規範思維。
3.先建立情感系統,而非主題系統,用情感去升華主題,而不是用主題定格情感
產品定價:298元
圖書目錄
序
(1) 原國家高教部綜合司副司長於北辰 序
(2)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張定遠 說在前面
第一章 一種嶄新的作文教學模式——作文三步法教學體系
第二章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的實質
第三章 向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告別
一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在實踐當中的失敗——中小學生作文障礙率達百分之七十多
二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在文學上的失敗——國人至今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三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在哲學上的失敗——具有唯心色彩的先驗論
四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在倫理學上的失敗——鑄就了中國兒童雙重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實人格
第四章 小學生作文三步法原理
一 小學生作文三步法的提出
二 小學生作文三步法的理論根基
三 小學生作文三步法精神要義
第五章 感覺能力訓練
一 學會感知物
(—)理論訓練
(二)操作訓練
(三)成形訓練
二 學會感知人
(一)理論訓練
(二)操作訓練
(三)成形訓練
三 學會感知事
(一)理論訓練
(二)操作訓練
(三)成形訓練
第六章 認知思維訓練
一 分想
(一)理論訓練
(二)操作訓練
(三)成形訓練
二 形象聯想
(一)理論訓練
(二)操作訓練
(三)成形訓練
三 再生聯想
(一)理論訓練
(二)操作訓練
(三)成形訓練
第七章 原情感訓練
一 愛自然訓練
(一)理論訓練
(二)操作訓練
(三)成形訓練
二 愛人類訓練
(一)理論訓練
(二)操作訓練
(三)成形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