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在清朝乾隆時期(1736-1795)在此築九層延壽塔,至第八層“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閣。1860年(鹹豐十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1875一1908)在原址依樣重建,供奉佛像。建築特點
![佛香閣[北京]](/img/a/3b6/nBnauM3X1ETNxMTMykTOxQjM5QTM4gTM5QTM0QTNwAzMxAzL5k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旅遊特色
![佛香閣[北京]](/img/e/5d4/nBnauM3XyQDNzgTMzkTOxQjM5QTM4gTM5QTM0QTNwAzMxAzL5k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佛香閣建築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閣高41米,8面、3層、4重檐,外形按武昌黃鶴樓設計。始建於乾隆時代,供接引佛,第逢初一、十五,慈禧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建築,為頤和園的標誌,也是中國古建築精品之一,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閣前有八字形台階直登台上,登上佛香閣,可飽覽昆明湖上風光和四周景色。
佛香閣往上是頤和園制高建築“智慧海”,俗稱“無梁殿”。內部結構以縱橫交錯的拱券支撐頂部,不用枋梁承重。該殿無木料,得以逃過1860年的大火,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餘尊小佛像卻被列強盜走。
相關故事
![佛香閣[北京]](/img/4/364/nBnauM3X0QTM1ATN0kTOxQjM5QTM4gTM5QTM0QTNwAzMxAzL5k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還有傳說是這么講的,當年皇帝想在海淀這片風景秀美的地段造大園子。最早是乾隆皇帝,人家說這萬壽山下是個古墓,是明朝某個王妃的墓,號稱這妃子當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動不得!乾隆聽了,說怕什麼,當乾隆親到現場一看墓的大石門已被挖開,可是門裡面刻著八個大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乾隆驚嚇至一身冷汗。趕忙命人把土都蓋回去,並在萬壽山上蓋一大廟鎮住不冥的鬼魂,這就是佛香閣了。
結構布局

開放了的佛香閣在一層供奉了一尊明朝5000公斤銅佛像,二層布陳了一尊玉佛和萬壽山昆明湖碑文,三層陳列了有關建造佛香閣的資料,閣頂繪製了國內八大名閣的彩畫,曰“八方樂奏”。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御筆刻於“萬壽山昆明湖”碑上的記文。石碑高達9.87米,碑座、碑身、碑帽均用整塊巨石雕成。碑記記述了當年開挖昆明湖、改善北京水利的情況,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佛頭

2013年7月27日,某網站首頁發出一條名為《北京頤和園佛香閣部分佛頭被“斬首”》的新聞,並配發了一組照片。其中一張是一個琉璃佛像的特寫,佛身呈黃色,雕刻細緻,衣褶清晰可見,胸前戴著佛珠粒粒可數,手捧藍綠色寶瓶。但是,佛頭已不見,留下了一塊灰色的印記。新聞一出,引起廣泛關注,網友紛紛轉發。
回應
頤和園管理處表示,被“斬首”的佛頭位於頤和園的智慧海,八國聯軍入侵時,佛頭遭到損壞。近年來修補的新添佛頭,與原琉璃佛龕冷熱膨脹不均,有脫落現象。但近期,沒有發現佛頭有人為破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