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五題

佛教十五題

佛教十五題是由季羨林所寫關於佛教的作品,2007-1-1發行。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 )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入德國格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直至現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屯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糖史等。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近年擔任《儒藏》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究院的首席顧問。其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優秀散文、雜文作品。

內容提要

學術文章必是艱澀難懂嗎?看看季羨林先生的學術文章就會發現原來學術論文也可以這樣妙趣橫生。本書以佛教在印度產生、發展、傳播,如何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在中國進一步發展後再倒流回印度為線索,將季羨林先生論佛教的文章編排為十五個題目。使讀者能夠條理清晰地閱讀季先生在佛教史和中印關係史上的這些重要論述: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論釋迦牟尼、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提婆達多問題、浮屠與佛、再談“浮屠”與“佛”、法顯、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關於玄奘、關於《大唐西域記》、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佛教的倒流。

閱讀本書不僅能獲得佛教和中印關係的基本知識,還能了解佛祖釋迦牟尼成佛、與堂弟提婆達多的鬥爭以及玄奘和唐太宗、菩提達摩和梁武帝的故事。

季羨林先生的文字平易近人,論說邏輯分明、絲絲入扣,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佛教,又從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揭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其學術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善於綜合和聯繫的特點。希望本書能滿足那些對學術大師的研究成果心存嚮往的普通讀者的需要。

目錄

我和佛教研究(代序)

第一題 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1.佛教興起時印度社會經濟和政治情況

2.當時思想界的情況

3.佛教的起源

第二題 論釋迦牟尼

1.釋迦牟尼的名字

2.釋迦牟尼的家族

3.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4.釋迦牟尼的生平

5.原始佛教的教義

6.釋迦牟尼的說法方式

7.釋迦牟尼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第三題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第四題 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提婆達多問題

1.問題的提出

2.佛典中對於提婆達多的論述

3.論述中的矛盾

4.我的看法:幾點結論

第五題 浮屠與佛

第六題 再談“浮屠”與“佛”

1.“佛”字對音的來源

2.從“浮屠”與“佛”的關係推測佛教傳入中國的途徑和時間

第七題 法顯

1.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2.法顯的生平和活動

3.結語

第八題 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第九題 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第十題 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第十一題 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

第十二題 關於玄奘

第十三題 關於《大唐西域記》

第十四題 佛教與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