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掌參

佛掌參

佛掌參,別名有掌參、陰陽參等,佛手參為蘭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宛似一個手掌。生於海拔3100~4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地上。產於西藏、青海等地,生長緩慢而顯得十分珍貴,尤以青藏高原所產為佳,有“不老草”之稱。

基本信息

形狀特徵

佛掌參 佛掌參

呈卵狀橢圓形,長2~3.5cm,下部形如手掌,指狀分裂。稍扁,裂片細長。表面皺縮,淡黃色,有時莖痕周圍有一褐色環。質堅硬;斷面白色或黃白色,膠質樣。氣無,味淡,嚼之發粘。以完整、色淡黃白、質堅實,半透明者為佳。因形狀酷似僧侶手掌而得其美名。

性味:溫、苦,歸肝、脾、胃經

相傳,玉龍山下有一對夫婦,久婚未得子女。一日,去祭拜玉龍山自然神,途中遇到一位東巴,東巴給兩位做祭祀後指點說,只要吃了玉龍山上的一種狀如佛手的野菜,定能生育。食後,果然生下了子女8個。

分布範圍

生於海拔3100~4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地上。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湖北、陝西、甘肅、青海等省。克什米爾地區、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也有。

佛掌參 佛掌參

佛掌參為蘭科的多年生草木植物。佛掌參又名手掌參,佛手參。生長於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區海拔3500—4000米範圍內無污染地區,高20-60厘米。莖直立,下半部有葉3至5片,條狀舌形,或是狹舌狀披針形,基部半抱著莖桿。花為總狀花序,頂生,密集的許多少花,排列成圓柱狀;夏季開花,淡紅色,有的淡紅含紫。塊根橢圓,肉質,長約1-2厘米,分裂成4至6隻長短不齊的細根,形態宛似一個手掌,人們加以神化,故名“佛掌參”。它的別名很多,有叫“佛手參”、“掌參”、“手兒參”、“陰陽參”,等。產於峨眉山峰頂,僅金頂、乾佛頂、萬佛 頂的岩坡上、灌木林間、箭竹叢中稍有分布,資源稀少。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挖,去淨莖葉及鬚根,曬乾或開水燙後曬乾。

主要價值

功效

補氣養血、補腎潤肺、生津止渴,和中安神,強身壯陽,能有效緩解神經衰弱;可增加腦循環、健腦增進記憶、抗疲勞促進性腺功能、提高免疫力、有助抗老防癌,適用於肺虛咳喘,病後體弱,慢性肝炎,也可用於久瀉,白滯和乳少,《本草綱目》曰:“其可補陽血虛火,壯陽固精,強身益髓等”,被譽為“神奇的不老草”和“沙漠人參”。

藥用價值

佛掌參 佛掌參

佛掌參性溫,潤、味甘有補腎益氣、生精潤肺、固本養生強壯肌體的功效,是綠色的純天然植物。 含有人參皂角苷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成分,入酒或煲湯可補氣、安神益智、潤肺、益氣活血、增加腦循環和增強記憶力;另對於女性更年期等諸多症狀,如失眠健忘多疑心等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佛手參各地藥志多有記載。如《東北藥植志》記載:此藥泡酒飲用可作強壯強精用;《中國藥植圖鑑》記載:“可消瘀止痛,治跌打損傷;《陝西中草藥》記載:可滋補強壯,補脾潤肺,安神鎮驚,益氣止痛,能醫治身體虛弱、神經衰弱、勞傷、咳嗽、氣喘等。《四川常用中草藥》記載:可補血益氣,生津止渴,治虛勞羸疲、缺乳汁。臨床套用;①治病後身體虛弱,可用佛手參9g水煎服用;②治久瀉、失血、血帶,可用佛手參9g研末內服,每次3g,每日2次,亦可水煎服用;③佛手參可治肝炎,用佛手參、黃精各適量,製成糖漿,每次服10~15ml,每日3次;④用佛手參、苦參、地丁各等量,每次9g水煎服,每日2次,可治布魯桿菌病。

可用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肋痛、胸悶及脾胃氣滯所致的腕腹脹滿、胃痛納呆等症。對咳嗽日久而痰多者有特殊功效。使用方法:煮水、入藥、浸酒。用量:入酒每3斤20克,煮水每天5-7克,入藥隨方劑量。

營養價值

佛掌參含有人參、皂角苷、多種糖類、維生素及礦物質等成分。其性溫潤,味甘甜,有補腎益氣、潤肺利氣、安神增智的功效,常食佛手參可以延緩衰老、增加腦循環、增進記憶、提高免疫力、抗疲勞、促進性腺,因而有“不老草”之稱。

食用方法

佛掌參 佛掌參

佛掌參的食用方法很簡單,可浸酒、煲湯等食用。佛手參就如山藥一樣,也可白灼清炒。 可以泡酒煲湯煎服燉肉。入酒每1000ml酒用20克;煲湯與燉肉5-7克;泡茶適量。佛手參就如山藥一樣,也可白灼清炒。

泡酒法:15g泡酒500ml,浸泡2周后,每日服10~20ml,2次/日

煮水法:直接注水,每日10g

入藥法:隨方劑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