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學校占地130畝,校園布局合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相對獨立、互不干擾。場室充裕,共有行政辦公樓1幢、教學樓3幢、綜合實驗樓2幢、師生飯堂1幢、學生宿舍樓6幢、教師宿舍樓3幢,可提供3400多個學生床位,並配備熱水和冷氣;教育教學設施先進,各種功能場室均按國家級示範性高中配備。學校現有67個教學班、3500多學生,是南海區規模最大的高中。
2008年8月,南海中學西樵分校由鎮級學校升格為區直高中,由區教育局直接管轄,與南海中學結成互助共同體,成立二級黨委共同領導兩校發展。學校正副校長均由南海中學原副校長擔任,辦學理念、教育思想、管理方式等與南海中學一脈相承。學校升格後,迎來了發展的春天,辦學條件大大改善,辦學檔次大大提升。2009年,學校為申報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學校更名為南海區西樵高級中學。
辦學思想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師生共同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德育為首、智育為主、育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倡導教書先育人,成材先成人,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創設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利條件。樹立“人人是才,人人成才”的觀念,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個性特徵,大力開展體藝活動、讀書活動、廉潔教育、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研究性學習等,並根據“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的觀念,確立“過程性、多元性和發展性”評價原則,對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進行全面考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和諧、全面的發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
教師隊伍
學校現有在編教師255人,專任教師全部具備本科學歷,其中高級教師33人,研究生49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市、區骨幹教師近20人,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性別搭配合理,思想素質過硬,敬業精神好,教育理念新,專業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強。近三年來,學校教師主編或參編出版物6部,在省級以上雜誌發表論文72篇,在省級以上獲獎論文83篇,在專業學科報刊上發表作品80多篇,獲市、區以上獎勵的論文230多篇。
校園生活
學校經常開展各種競賽、文娛活動和評比活動,為學生展示才華搭建平台。如演講比賽、英語口語比賽、書法比賽、網頁製作比賽、打字比賽、球類比賽、棋類比賽等,還舉行“校園十大歌手”等一系列評比活動。通過開展這些評比或表演活動,既為學生髮展個性特長、施展才華創造了機會,也營造了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該校以“激發學生潛能,發揮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大力發展學生社團。現在該校已成立了獅藝隊、讀書協會、書法協會、文學社、小記者站、電腦協會等學生社團。
辦學業績
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學校能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取得了輝煌的辦學業績,在同類型學校中處於領先地位。曾受到中央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報、南方日報、佛山電視台等眾多媒體的關注和報導,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充分肯定。
2004年,學校被評為“佛山市一級學校”;2005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06年,學校被評為首批“佛山市中國小心理健康達標學校”、首批“佛山市安全文明校園”、“佛山市綠色學校”;2007年,學校被評為“佛山市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佛山市師德建設先進單位”;2008年,學校被評為“南海區校園文化建設示範學校”;2009年,被評為南海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10年,學校成為“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改革項目試點單位。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省級以上獎勵520項,一大批同學先後被評為佛山市、南海區優秀學生、優秀班乾和優秀團乾,冼麗璇等36位同學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5年馮永海同學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學生”。
高考成績
近年來,該校實行科學備考、人文備考、智慧備考,高考成績一年一大步,連年上台階,連續四年該校高考上線總人數在南海區同類學校中名列第一;2005年該校的余卓立同學取得了地理單科781分的高分,名列南海區地理單科第一,在南海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2006年高考,該校的郭銘培同學取得了政治單科824分的高分,在佛山市位列第三名,創造了鎮屬高中政治單科高考的奇蹟。2007年高考,在區內同類學校本科上線人數減少比較多的情況下,該校本科上線人數比2006年淨增88人,達到創記錄的198人,增長率為80%。2008年高考,該校出了三個狀元:陳鋒同學以總分599喜獲鎮屬高中總分狀元,其分數達到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李敬享同學體育術科99分,成為南海區體育術科狀元;何曉敏同學語文129分,成為南海區高職類語文科狀元。2008年高考總上線人數比2007年增加50人,增長8%,總上線率達78%,繼續高居鎮屬高中第一;其中體藝類考生取得喜人的成績,其中音樂專業考生100%上術科本科線,總上線率為100%。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181人,比2008年增長15%,3A以上428人,比2008年增長12%,總上線人數781人,上線率81%,創歷史紀錄。2010年,高考上線人數達到828人,本科上線人數躍升到269人,上線率31%,幾乎比2008年翻一番;專科A線上線人數552人,上線率64%;美術生上線率高達99%,音樂生上線率高達92%,體育生上線率高達72%,體藝類成為該校高考成績的一大亮點,堪與區內專業學校相媲美。
據佛山市教育局統計,在近年的高考中,該校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占據南海區同類學校總上線人數的四分之一強,該校的教學水平及備考工作受到上級領導的嘉獎,在南海區高考備考經驗交流會上,該校多次被指定作經驗介紹。
學校簡史
西樵高級中學源自始創於一九三零年的西樵中學。從現存的教育資料檔案查出:一九三二年“南海縣教育會第五次代表隊大會提案,請撥官山圩三元宮為西樵中學校址案”。根據記錄,“理由:余前縣長鑒於我邑學務不振,中學尤為缺乏,擬劃區分設中學四間,撥開辦費四千元,派定專員籌備,我六、七、八區應設中學一間,經各籌備專員迭次開籌備會議,議定為“西樵中學”。查三元宮向屬廟產,民國十七年駐防官山軍隊,為破除迷信起見,經毀其神像,逐其司祝,此地遂為公有,今欲於官山圩設中學。以該地為最宜,且以寺廟改建校舍,亦屬適當。惟三元宮舊地,現為第八區公安分局借用,應請縣政府指定為中學地址,飭令第八區公安分局遷移,以便進行改建,他日克觀厥成,我邑學務當有蒸蒸日上之勢也。”從這則檔案資料中,特別是“擬劃區分設中學四間”這名話,以及及後來確實相繼在南海縣出現的四間中學。可以推斷出,南海在農村創辦中學,是一九三二年開始,並於同年先後在南海縣農村創辦了九江中學、西樵中學、石門中學、官窯中學四所。
根據一九三四年(民國二十三年一月),南海縣教育工作者月刊的登載:“一九三四年西樵中學已經克觀厥成,並規定從一月份起,每月由南海縣庫補助經費五百元。當時,設在西樵雲瀛書院的縣立四小,原有的官山蠶繭捐,並歸西樵中學徵收支用,其餘經費由南海縣明倫堂資助。全年經費八千零八十四元。”當時改建成的西樵中學,環境雅致,空氣清新,左邊是官山公園,四時花卉飄馨,背倚西樵山,山腰上松蒼竹翠,三有間杜鵑花像紅霞片片在翠微中蕩漾,南昌校前的官山涌,流淌著碧綠的江水。當時初辦的西樵中學,設一個國中班,學生三十一人,附設國小兩個班,學生約八十人,教職員五人,郭玉儔任教語文,葉惠如任教數學,石萬傑任體育,由當時的南海縣教育局長區瑞麟任名譽校長。到一九三五年(民國二十四年八月)第一任校長何沃寧才正式上任。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日機轟炸廣州,十二月二十六日,郭沫若在雲瀛書院作題目為《抗日必勝》的講演,從廣州撤退到官山上課的廣州仲愷農工學校、省立女子師範、執信女中的學生,組織“特宣隊”宣傳抗日救亡。當時日機經常轟炸官山,西樵中學也瀕臨瓦解之中,此時西樵中學已經培養了兩屆國中畢業生,由葉樹榮任代理校長。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十月),日寇在大鵬灣登入,仲愷農工學校、省女子師院及執信中學的學生,也宣告疏散,南海縣府也遷往九江西岸慶雲寺,西樵中學也同時被迫停辦,並把學校的圖書、儀器、標本等教學設備疏散到九江西岸鄉區卓芳處寄放。當時,官山人民的抗日情緒高漲,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宣團”雖然宣告結束,但一部分團員,同官山青年組織起來,抗日自衛。特別是官山海口一役,自始西樵山更成為日寇打擊的對象,西樵中學不能存在了。
淪陷前夕的西樵中學,已初具規模,教學儀器設備日趨充實,班級已經由初一辦至初三,由一個國中班發展為三個國中班了。
一九四五年,日寇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翌年,即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因抗日戰爭被迫停辦了八年的西樵中學又在佛山復辦了。據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九月三日)《南海日報》報導,“樵中圖書儀器第一批運返禪市,西樵中學前購存圖書、儀器、標本甚豐,民國二十七淪陷前前夕,將一部分書籍、儀器秘密存放於本縣西岸鄉區卓芳先生家裡,抗戰八年,由區君竭力保管,至今幸得保存,昨日該校派員會同區君往西岸得書籍、儀器五大箱小計千餘冊,運抵本市,另一部分暫存於高明之書籍、標本,亦計畫於短期內運返學校供學生參考。”
西樵中學復校時,校址設在佛山高地下巷,後來校址遷往佛山嶺南坊,校長是廖俊英。
1949年—1965年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不久,廣東解放。佛山為了調整私立中學,把西樵中學、元甲中學、經緯中學聯合起來,命名為聯合中學,即現在佛山三中的前身,實質上西樵中學又暫不存在了,直到一九五六年,南海縣為了發展農村中等教育事業,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又給西樵中學提供了復辦的機會,當時,南海縣選擇了五間國小為戴帽子中學,羅行國小是其中的一間,於一九五六年九月開辦,設有初一兩個班,在校學生人數一百一十二人。一九五七年夏,西江水漲,羅行國小瀕臨北江,受洪水威脅,急需遷校,當時,第七區人民政府領導人,主動邀請羅行國小國中班搬到官山圩。於是師生員工一齊動手,雇用了若干船隻,冒著洪峰,沿江南而下,終於把羅行國中班的檯凳、雜物等有關設備搬來官山。但一時還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安置,只好暫時以河邊的人民大會堂作臨時校舍使用。一方面改裝樵園的“字祖廟”(在公社化時被改為茶室)和隔鄰的白雲古寺為校舍(白雲古寺後又被改為西樵攝影部,現又改建為餐廳),一方面又把“高士祠”作為臨時課堂複課,(高士寺是供奉開山始祖何白雲先生,及建立雲泉仙館的創始人李宗簡的地方,現在已改為邯鄲別邸)正巧南海縣改建大鄉,撤消區人民政府的辦事處,而這裡正是原西樵中學的校址,於是羅行國小國中班就借這個機會,在一九五七年暑假搬了進去。這樣,由於佛山聯合中學成立,一度不復存在的西樵中學,又以羅行國小國中班作為復校內容,在西樵官山故址復辦了,並正式宣布為西樵中學。復校時,只有初一級兩個班,校長關鏡章,主任王家銳,教師有黃其章、梁聯昌、徐浚川、李應權。暑假後開設初一初二兩個新班,共四個班,教師隊伍也壯大了,增加了謝振中、歐陽桂芳、陳芳、蕭國仁、劉汝清、陳漢昌六位老師。校長仍是關銳章。當時,西樵中學的學生已由復校時的一百一十二人發展展到二百人。於是在校舍左側公園處闢地建一幢校舍,至此有課室六個,會場辦公室、男女生宿舍具備。並在校前開闢運動場,清挖附近瓦礫在為農場,並種上蔬菜。又在竇頭村放養幾口魚塘,在潮水廟前種了十幾畝水稻,在後山種上南瓜、西瓜和木薯等農作物。
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在官山成立人民公社,由於公社規劃的需要,西樵中學又從官山遷入簡村陳氏大祠堂(即一九五八年上學期),當時,又增加了初三兩個班,加上初一、初二各兩個班,共六個班,在校學生二百八十人,教師十四人,增設副校長彭馥行,教師余浩元、梁兆巨、周演暢。一九五八年下學期,也是六個班,在校學生二百八十九人,再增設鄧元禎校長,教師仍是十四人。在教學活動方面,實行三三制。教師、學生人數逐漸充實,人數也相對穩定,每個班學生定額不超過五十六人。教研完善,活動正常,共分三個科組、語文科組三人,科組長李應權;數學科組三人,科組長黃其章,而地理、歷史、物理、化學、政治、音樂、體育合為一個科組成部分,科組長陳芳。各科組定期每周召開教研會議一次,隔周互相聽課一次,一個學期至少到校外聽課一次,科組長負責對有關科任老師在一個學期內檢查教案兩次。
一九五九年度下學期增加到八個班,在校學生四百一十八人,教師十八人,增加了黎景剛、葉鑒榮、曾秀蘭、歐頤中、余礬、李子漢、譚伯旺老師。從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五年,由於調整充實班級而一度出現了五個教學班,教師也相對穩定在十五、六個人左右,只是六二年歐陽桂芳、曾秀蘭調出、六四年冼汝良、謝夢清調入,是本科畢業,校長彭馥行調出。六五年又有許秀雲調入,也是本科畢業。在勤工儉學方面,水田、種菜各兩畝,豬五頭,三鳥十一隻,魚五萬尾,總收入一千二百零五元二角,全年純收入三百七十四元四角一分。
1966年—1976年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是文革開始到結束階段,在十年動亂中,西樵中學和其它中學一樣,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不少老師被打成牛鬼蛇神,游斗。謝夢清被斗後潛心捉蛇為貧下中農治病,於一九六七年不幸被蛇咬死,蕭國仁被斗後,染上嚴重腎病,由於缺乏及時治療,也於一九六八年度下學期在紅衛中學病逝,西樵中學也終於在一九六八年下學期動亂中停辦。與此同時期,華僑中學也宣布改為紅衛中學。並把西樵中學的台凳、圖書、儀器等設備,先後分配到紅衛中學、丹灶中學、民樂中學、太平國小等學校。老師也被分配到紅衛中學、太平國小、丹灶中學、華星國小、崇北國小等學校。直到一九七四年下學期,又把紅衛中學改為西樵中學,校長是梁文海。當時,國中五個班,二百六十八人,高中十個班,二百零四人,教師三十三人。復校後的西樵中學,以勞動為了主課。校辦工廠車間五個,總產值一千三百七十七元,總收入二百二百四十七元,純收入一百三十元。校辦農場耕地面積三十一畝,林場五十畝,旱地十二畝,魚塘三畝,糧食產量八千三百七十一斤,其中稻穀五千八進七十一斤,經濟作物花生一千五百二十八斤,自養豬四十六頭,種樹一萬二千八百三十二棵,其中已成材的五百八十二棵。復校後的西樵中學,是一所縣屬的完全中學。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又把西樵中學的後坡山地,開闢成十多級梯田,種上蕃薯、木薯、甘蔗、花生等農作物,耕地面積上百畝,還開闢了一個柑橙園,旁邊又種上荔枝,估計有果樹超千棵,約十畝。又開闢了三個魚塘,挖了一條長約二千多米的環山排水溝,又建了一個露天舞台(現已拆去),又開闢了一個占地面積二十二畝的學生運動場。
1977年—1984年
打倒“四人幫”後,西樵中學以勞動為主課的偏向逐步扭轉。一九七七年是打倒“四人幫”的頭一年,當時,國中四個班,一百七十人,高中十四個班,八百二十二人。同年,黨支書梁文海發現自己患癌症,一九七八年入廣州軍區醫院割治,一九七九年病逝。於是,由蟻振揚任支部書記及校長之職。一九七八年國中六個班,二百八十三人,高中十二個班,六百五十八人,教師四十人。一九七九年國中六個班,二百六十四人,高中十個班,四百七十八人,教師三十二人。當時,學生的勞動量雖然相對地比十年動亂時稍輕,特別是一九七九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稍有變化,但從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變化仍不大。當時校辦農場耕地面積一百四十二畝,其中水田七畝,林場七十七畝,合計已種植的一百畝,總收入七千元,純收入三千元。直到一九八三年,才把果園承包給校外人員管理,水田也改種花生、蕃薯等雜物,山上開闢的超百畝梯田逐步荒棄,學生的勞動量相應減少了。但是,從一九七八年恢復高考後,特別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逐步扭轉以勞動為主的同時,在種種情況下又出現了另一種新傾向,雖然一定程度上重視了學生的智力教育,但卻以強調學生基礎知識差為理由,把高中學生編為快班、慢班,高一開始就文理分科,慢班不開設英語、生物,快班除開足課程外,還經常請高等院校的老師來上輔導課,慢班學生不得參加。對快班學生還實行加班加點的補課測試,快班學生不用參加校內勞動,慢班學生卻要參加。一九八零年,西樵中學拒絕南海縣教育局把非重點中學的若干成績優良學生送到當時列為重點的九江中學的決定。八零屆西樵中學的畢業生考上大學的升學率來了一個突破,接著招收石中、九中等學校高考落榜學生到西樵中學附讀,而對本校的高考落弟生也衽連年附讀,這樣,西樵中學對高考的應試實力年年有所積蓄,特別是把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安排到文科班學習,以加強文科班的高考應試實力,加上老師們的辛勤耕耘,終於西樵中學的畢業生高考升學率來了一個又一個突破。但是,另一方面大面積的讀慢班的學生,也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情緒低落,心恢意冷,學生家長也只得空嘆惜。
西樵中學的國中班,也曾一度分快慢班,後來又轉向緊把初二關,初二升上初三要經過嚴格篩選,平均每個初二班能升上初三的二三十人左右。西樵中學當時國中畢業班的升學率是高的,曾獲南海縣五連冠。
總的來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西樵中學的教學活動是把提高升學率放在首位來抓的。
1985年—1998年
一九八五年,原有西樵中學在一九八四年度招收的六個高中班學生全部遷往官山海口新創辦的南海中學。原來縣屬的西樵中學下放為區屬中學。留在西樵中學的國中班共有十二個班,在學七百八十八人,並於暑假招收了四個職業高中班,學生二百四十人。新建了兩幢二層樓的教工宿舍,共有十二套間,又建了三幢兩層的教學大樓,共有十二個課室。六座廁所及三座學生沖涼房,一九八六年又建了一幢兩層的男生宿舍,兩座教學大樓,共有八個課室,二幢三層有六個套間的教工宿舍。勤工儉學方面,果園承包給校外人管理,學校的夾紗廠也給本校的職工承包,學生的勞動一般局限在各班級每周輪值幫廚及清潔學校環境等到工作,學校開設了小買部,校門口的五個鋪位租給校外人做生意。學校的附讀生也相當多,如高中職業班的附讀生,約占高中學生總人數的七分之三。
一九八六年停招職業高中,當時,樵中有4個職業高中班,一個升大班,在校學生人數二百四十人。初一級四個班,二百七十三人,初二級八個班,四百一十二人,初三級六個班,四百零八人,正校長黎醒生,副校長黎景剛,有教師及職工五十二人,黎遠燦任副黨支部書記。
一九八八年,黎醒生校長調出,由余浩元任校長,在原有國中班的基礎上,又復招四個職業高中班。一九八九年又招了四個職業高中班,其中兩個電工班,兩個文科班。
一九八九年,余浩元校長調出,區永篆調入任校長,又在原有初高中基礎上,招了四個職業高中班,其中有兩個電工班,兩個文科班。一九九零年又在原基礎上招了四個職業高中電工班,一九九一年又招了一個職業高中電工班,一個職業高中財會班。一九九二年也是在原基礎上招了四個職業高中電工班。一九九三年區永篆校長調出,張耀偉從教辦調入任校長,也是在原有高國中基礎上招了一個職業高中電工班,一個職業高中財會班,一個財會中專班。
一九九四年張耀偉校長調出,由黎康宏任正校長,也是在原有基礎上招了一個陶瓷中專班,還招了四個普通高中班,恢復了十年前與南海中學時辦過的普通高中班。到一九九四年,西樵中學擁有初一級五個班,初二級八個班,初三級五個班,普通高中四個班,職業高中兩個班,中專兩個班。有學生一千三百三十三人,教職工一百一十一人。由此時開始學校高中有普通高考、職業高中、中專(陶瓷、財會、旅遊等專業)、國中四個類別,此時學校實際有四種學制。同時,在1989年12月開始努力創建“四合格學校”,到1994年被評為“四合格學校”。
1995年,全校總共有32個班,學生共1642人。高中部分有高一普通班4個,高二普高班4個,職中一年級有兩個班,中專有陶瓷班、93財會班、95旅遊班;這些班實質上是職業高中與省屬、市屬中專掛靠的班,不是獨立的中專班;國中有17個教學班,學生893人。學校有教職工108人,當年,西樵中學被評為“南海市一級學校”。
1996年,學校有29個教學班,學生1411人。其中,國中有14個班,學生753人;高中有8個班,職高2個班,中專5個班,學生658人。國中有畢業生390人,成人中專有畢業生43人,共有畢業生433人。當年,高一級沒有招生(因為樵崗高中創辦招生),職業高中剩下2個班畢業後,學校再也沒有招二年制的職高、中專班了。校長是蘇毅,副校長是吳建華、黎康宏和許賢培。
1997年6月,普通高中生(三年制)畢業,成績列全市前列(第三名)。
1998年,共有教學班30個,學生有1585人。其中,國中16個班,學生827人,高中有12個班,學生666人;中專2個班,學生92人。畢業生共有557人,高中196人,中專100人,國中261人。校長蘇毅,副校長是李術廣、吳建華和許賢培。這一年,成人中專2個班畢業後,結束了中專掛靠職中的歷史。
1999年—2003年
1999年,全校共有教學班39個教學班,校長是蘇毅,副校長是李術廣、吳建華和許賢培。是年,鎮政府十分重視西樵中學建設,撥款445萬元修建了科學樓及階梯室,當年9月,科學樓落成投入使用,初步解決了學校在不斷發展壯大中出現課室、實驗室不足的問題。
2000年,全校共有教學班42個,學生2475人。其中,國中20個教學班,學生1101人;三年制高中21個班,學生1374人。畢業生人數合計534人,國中258人,高中276人。學校校長是蘇毅,代校長是李術廣,副校長是李術廣、吳建華和許賢培。同年,學校重建了2個電腦室,增加教師行政辦公用電腦,電教階梯室投入使用,增建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及小型教學平台4個。是年參加普通高考考試人數有90人,其中,第二批上線的有7人、第三批有7人、第四批有3人,總上線人數是17人。
2001年,全校共有50個教學班,學生2805人。其中,國中有22個教學班,學生1181人;高中28個教學班,學生1624人。學校教職工159人,校長總管,分國中、高中部管理,校長梁錦輝,副校長是李術廣、羅玉弟和許賢培。是年參加普通高考考試人數有237人,其中,第二批上線的有4人、第三批19人、第四批24人,總上線47人。
2002年,全校有61個教學班,學生3507人。其中,國中有24個教學班,學生1292人;高中37個教學班,學生1765人。畢業生合計698人,國中345人,高中357人,全校教職工196人。校長梁錦輝,副校長羅玉弟、許賢培和馬國文(根據教育局精神,學校屬南海中學教育集團,由南海中學派出馬國文老師到該校指導高考工作)。是年,學校在硬體建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學校飯堂及學生宿舍群、新辦公樓等硬體設施相繼投入使用,重新修建了400米標準運動場,把舊飯堂重修為圖書館,南海教工之家(荷香樓及原旅業部)撥給西樵中學使用,修建了校園教學及辦公的信息網,增添了3個符合教學用的電腦室和4個電化教學平台,學校的課室中有4個班的教室裝上了電腦與電視合用的教學小平台。並於當年開始,在高一設定區招班,面向全南海區招生。學校成為南海區規模最大的學校。是年有123人參加高考,第二批上線7人、第三批上線39人、第四批上線46人,總上線人數92人。
2003年,全校有65個教學班,學生3889人。其中,國中有24個教學班,學生1355人;高中41個教學班,學生2534人。畢業生合計990人,國中391人,高中599人,全校教職工240人。校長梁錦輝,副校長許賢培、馬國文和田靜碩。當年,在鎮領導的支持下,拆除南面幾棟舊教學樓,新建一棟國中教學樓,並於當年投入使用。是年參加高考有405人,第一批上線6人、第二批56人、第三批105人,第四批188人,總上線355人。
2004年—2007年
2004年,是學校發展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學校高中部與樵崗中學高中部合併,遷建崇南碧霞,易名南海中學西樵分校。新校總投資1.3億元,占地130多畝。在校學生3459人,61個教學班,全校教職工225人。學校擁有完備的教育教學設施,建有千兆校園網,3個平台階梯室,所有教室配備電教平台,每位教師配備一部手提電腦;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歷史室、地理室、美術室、音樂室等場室均按省一級標準配備;6棟學生公寓可提供3400多個床位,並配備熱水和冷氣;學校飯堂可同時容納3400多人就餐。校長由南海中學校長擔任,梁錦輝任常務副校長,負責學校全面工作,副校長馬國文和田靜碩。同年12月,學校通過佛山市一級學校評估並舉行隆重的掛牌儀式,市、區、鎮領導出席了大會。學校確立“以人為本,師生共同發展”為辦學理念,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在當年的高考中,上線人數471人,居同類學校第一,其中重點線10人。在新校建設過程中,得到海外華僑及西樵企業家的大力資助,其中海外華僑麥肖玲女士捐資50萬元人民幣和價值4萬元的圖書;西樵企業家陳國泉為高三捐助20台電視,並在該校設定獎教獎學金。同年起,將學校以往的校運會改為體藝節。
2005年,在校學生3571人,61個教學班,全校教職工228人。校長由南海中學校長擔任,梁錦輝任常務副校長,負責學校全面工作,副校長馬國文和田靜碩。為申報省一級學校,上級政府對學校進行升級改造,硬體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同年11月30日到12月2日,省一級評估組對該校申報省一級學校進行評估。評估結束後,評估組對該校給予了高度評價,該校被評為省一級學校。學校就像北江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受到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好評。2005年高考上線人數710人,居鎮屬高中第一。
2006年,在校學生3700人,63個教學班,全校教職工218人。校長由南海中學校長擔任,梁錦輝任常務副校長,負責學校全面工作,副校長馬國文和田靜碩。同年1月,旅港鄉親黎燦為學校捐資80萬元人民幣,並舉行隆重的黎燦教學大樓揭幕儀式。同年12月,黎燦先生為學校圖書館捐贈價值10萬元人民幣圖書。8月4日,西樵遭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西樵山出現多處塌方,鎮內出現大面積水浸,並出現土石流、龍捲風等罕見自然災害,根據鎮政府的安排,該校設定災民庇護中心。8月10日,佛山市市長梁紹棠、南海區委書記劉海、南海區區長李貽偉等市、區領導到該校庇護中心看望受災民眾。梁紹棠市長對庇護中心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對該校為救災工作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2006年高考上線人數632人,繼續居鎮屬高中第一名,其中,高三(14)班郭銘培同學政治專業單科成績高達824分,創造了鎮屬高中政治單科成績歷年最佳紀錄。
2007年,在校學生3725人,65個教學班,全校教職工213人。校長由南海中學校長擔任,梁錦輝任常務副校長,負責學校全面工作,副校長馬國文和田靜碩。同年5月25日上午,“馮文根紀念大樓”揭幕儀式在該校隆重舉行,澳門鄉親馮志強先生給我鎮教育事業捐資400萬元人民幣。11月21日上午,“全國青少年廉潔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在該校隆重召開,中央紀委駐教育部紀檢組組長田淑蘭,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教育(高校)工委或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教育部直屬高校分管青少年廉潔教育工作的領導,會議經驗交流代表,教育部有關司局、廣東省紀委、廣東省教育廳和省教育紀工委有關方面負責人出席了會議。田淑蘭組長在參觀該校廉潔教育成果展中指出,對該校青少年廉潔教育工作高度評價。2007年高考,在區內同類學校本科上線人數減少比較多的情況下,該校本科上線人數比2006年淨增88人,達198人,增長率為80%,上線人數682人,繼續高居鎮屬高中第一。
2008年—今
2008年,在校學生3690人,65個教學班,全校教職工218人。這一年,是學校發展的又一個巨大轉折點,4月7日—10日,該校迎來了以盧曉中教授為組長、龔孝華為副組長,由18位專家組成的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組的督導驗收,評估組依據《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方案》,一致認為該校已經達到優秀的標準,同意該校教學水平評估等級為優秀。4月14日,廣東省教育廳招生辦領導在區教育局霍兆錦副局長的陪同下對該校普通高考考場進行了驗收檢查,該校正式設立普通高考考場,為本校學生參加高考提供了優越條件。同年8月,學校收歸區直屬,原南海中學副校長黃潤田出任校長,副校長梁錦輝、馬國文和田靜碩。辦學層次得到進一步提高,收歸區屬後,學校實行精細化管理,極大提高了師生的積極性。2008年高考,該校出了三個狀元:陳鋒同學以總分599喜獲鎮屬高中總分狀元,被華南理工大學錄取;李敬享同學體育術科99分,成為南海區體育術科狀元;何曉敏同學語文129分,成為南海區高職類語文科狀元,總上線人數734人,繼續高居鎮屬高中第一;其中體藝類考生取得喜人的成績,音樂專業考生100%上術科本科線,總上線率為100%。同年開始,高一面向全區招生。
2009年,在校學生3531人,67個教學班,全校教職工260人。校長黃潤田,副校長梁錦輝、馬國文和田靜碩。這一年,學校再次迎來發展的春天,學校為申報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易名為“南海區西樵高級中學”。2009年高考,該校再創輝煌,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上線總人數穩居同類學校第一,本科及3A人數連續6年居同類學校第二。本科線以上181人,比2008年增長15%;3A以上428人,比2008年增長12%;總上線人數781人,上線率81%,創歷史紀錄。體藝類考生再鑄特色,美術類考生文化分上重點線17人,文化分上本科線49人,其中冼婉儀、李錦華成績位居省前列。音樂類考生上線率78%,居佛山同類學校前列;其中張穗君成績位居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