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

佛學常識

本書是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所撰《佛學概論》、《中國佛學》的合集。《佛學概論》從“學史”和“學理”兩個角度論述了佛學歷史和佛教原理;《中國佛學》對中國佛學的特質、宗源以及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作了詳細闡釋,其中不乏有趣的佛典故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所撰《佛學概論》、《中國佛學》的合集。《佛學概論》從“學史”和“學理”兩個角度論述了佛學歷史和佛教原理;《中國佛學》對中國佛學的特質、宗源以及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作了詳細闡釋,其中不乏有趣的佛典故事。此次出版,還將太虛大師《我之宗教觀》、《我的宗教經驗》、《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三文附於書後,以便讀者朋友更好了解太虛大師和他的佛學思想。

書摘與插圖

上編 學史

第一章 釋尊略傳

第一節 釋尊出於印度之背景

佛學之真理,即為宇宙萬有之實相,無始常新。然今此人世所流行之佛學,實由釋迦牟尼佛世尊(簡稱釋尊)證明之宣說之而起。

釋尊之生印度約在距今二乾五百年至二乾九百年前。印度天氣溫暖,生活單易,除俗人耽其欲樂之外,輒多深思玄想之士,故特富於宗教哲學之探索。其先已 形成為宗教者,日婆羅門教。傳婆羅門教者居最上階級,建國領地各貴族日剎帝利,雖掌執軍政,猶居第二;商賈次之;農工更次之;其更有傭奴之一級,然修養山林者派生之異學頗多。剎帝利族中智者,先釋尊已有耆那教(尼乾子)之創,釋尊既不安於俗樂,尤不滿於所受之婆羅門學,期一訪森野中修士,遂舍其家國而至終成正覺。

第二節 未成正黨前之釋尊

“釋迦”譯能,乃貴族中之一族;“牟尼”譯寂,寂以形容其恬靜。“釋迦牟尼”謂釋迦族中之恬寂者。佛陀及世尊等,則世人對之之尊稱也。實姓喬答摩(瞿曇)名悉達多(譯義成)生於中印度恆河支流羅泊提河岸之劫比羅伐搴睹城主家。父名輸頭陀那,娶同族拘利城主阿劣釋迦之二女摩耶與缽羅閣缽底為室;而悉達多則生於摩耶,鞠養於缽羅閣缽底者也。既長,娶表妹耶輸陀羅,生子日羅怙羅,然少年放觀田野,見農作之勞瘁,深黨貴族生活,建築於民眾痛苦上者不宜。由耕土出蟲,鳥即啄食,更察知全生物界,皆以害他利自求活,尤覺心痛難忍,遂冥索解除生活慘殘之道。他日,又因睹老者病者死者之狀,感殺他活自以生者,苟延殘喘,不免終趨滅亡,遂不復能暫安其世俗生活,乃於十九歲,棄其家屬國財,游訪者五年,繼於苦行六年。時其父遣戚族橋陳如等五人為侍,其後受乳糜之供,五人疑其退志,舍而他去,遂獨至婆羅奈斯畢缽羅樹下,跏趺端坐,而誓成正覺。

……

目錄

佛學概論

緒論

上編 學史

第一章 釋尊略傳

第二章 印度佛學略史

第三章 中國佛學略史

第四章 各地之佛學略史

下編 學理

第一章 因緣所生法五乘共學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學

第三章一實相印大乘不共學

第四章 概括

第五章 結論

中國佛學

第一章 佛學大綱

第二章 中國佛學特質在禪

第三章 禪觀行演為台賢教

第四章 禪台賢流歸淨土行

第五章 中國佛學之重建

附錄一 我之宗教觀——十四年秋在蘇州東吳大學講

附錄二 我的宗教經驗——二十九年二月在舍衛國對佛教訪問團團員講

附錄三 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二十九年七月在漢藏教理院暑期訓練班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