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禪寺

佛光禪寺

佛光禪寺在廣東揭陽惠來縣城之東17.3公里,溪西鎮曲溪村與魯洋村之間,旅遊名勝黃光山上,有創自800多年前南宋建炎元年(1127)的佛光禪寺(原稱玄德古寺),在縣、鎮、鄉政府重視和潮汕海內外善信支持下,它重建、擴建一新。

基本簡介

佛光禪寺坐落於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馬祖景區,與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道場,廬山淨宗道場,禪宗二祖,三祖,四祖,五祖道場,形成一個佛家文化"金三角"的大生態,大人文,大旅遊的朝聖之地。

佛光禪寺緣起於禪宗高僧馬祖道一禪師,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唐代馬祖道一雲遊至天柱山,在山洞中閉關修行,參禪悟道。當地信徒稱山洞為馬祖洞,在洞外建起馬祖庵,即今佛光禪寺前身。寺中的木魚石,為全世界寺院所罕見,巨石酷似佛教法器木魚,重達二千多噸,上面間有木魚亭,當年馬祖道一禪師在此開壇弘法,講經布道。獨特的宗教神韻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使佛光禪寺成為修行養性的最佳寺院之一。

佛光禪寺是一所皇封寺院。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神宗夢見攜皇后同游馬祖庵,見佛光普照,因皇后有孕,遂許下心愿,果得龍子。遂遣中使黨禮御賜藏經幔帳,詔改馬祖庵為佛光禪寺。今寺旁石壁留有黨禮石刻:“義山流芳萬古”,記載此行盛舉。

歷史沿革

禪寺大殿與佛光寺禪寺大殿與佛光寺

1985年2月8日被縣政府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批准開放。

1993年在寺後竣工粵東最高的石雕大佛站像。

1994年獲緬甸所贈1.9噸重漢白玉佛像。

2001年1月辟成通寺大道、停車場。

同年9月重建宏偉的大雄寶殿全面竣工,使這名山古剎更為迷人。

1993年,古剎因有一次放光,白光沖天,尤其是在寺後建立石刻大佛,故易名為“佛光禪寺”,得到縣宗教局批准。

建築風格

寺創於南宋開始的建炎元年(1127)(約1984年在地下發現建炎古錢及瓷器),位於北宋釋黃光所住洞旁,明、清多次修建,是清代曲溪武舉練武之處,現代革命活動地點。在大革命時期被國民黨隆江聯防隊拆毀,經民眾捐款修復。“文革”時再被毀。自1983年起,在縣宗教局支持下,重建古剎。

全寺坐北向南,總建築面積3千多平方米,開闢進寺登山水泥路面公路2條,停車場1個,氣勢雄偉,規模壯觀。大雄寶殿。在古寺前大埕下方山坡上,前有天王殿地基待建,再往前是放生池(原稱蛇地湖)。1994年奠基並動工,越年遇颱風而牆倒,1996年二月再動工,越載十月十九日告竣,增加配套至2001年八月全面完工。建築面積670平方米。內奉三如來石雕皆高5.3米,近旁奉伽葉、阿難二侍者石雕像,各1米多高,兩旁是十八羅漢石雕。

在古寺大門前闊埕,南面築一高約10米,寬30餘米的護山石壁。大埕中間,暫時安放著一尊緬甸漢白玉釋加牟尼佛像,2米多高,重1.9噸,它臉容莊嚴慈祥,全身潔白,左手放於膝蓋,右手安貼前胸,線條分明,雕藝高超。此為古寺一寶。

開山祖師

佛光禪寺座落在安徽省天柱山風景旅遊區佛光禪寺座落在安徽省天柱山風景旅遊區

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大師唐朝漢州人,世稱馬大師,馬祖。依資州唐和尚出家,就渝州圓律師受具足戒。開元年間,跟南嶽懷讓學習曹溪禪法,懷讓以"唐磚既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的機語點撥,於言下頓悟,密受心法。

大師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弘揚禪法,用棒喝,隱語,動作,手勢的呢個方式接引學人,取代以往看經,坐禪的傳統,機鋒峻烈,殺活自在,蔚成一股自由活潑的禪風,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禪宗公案。

大師門庭繁茂,英才輩出,有弟子西唐智藏,百丈懷海,南泉普願,稱洪州門下三大士,計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後各為一方宗主,散步天下,禪宗至此風靡南北,稱洪州宗。

由一塊巨石開裂成洞,當年道一禪師在此洞內修禪習定,世人稱之為"馬祖洞"佛光禪寺緣起於此,至今洞內"入定"二字還清晰可見。

重建過程

佛光禪寺佛光禪寺

佛光禪寺名重江淮,多有大德高僧在此住持。其中明代貫之和尚駐錫清修,被拜為國師,其弟子在馬祖洞後建國師塔,為貫之大師化身處。近代妙高大和尚駐此廣結善緣,修建殿堂寮房90餘間,鋪築天柱山遊覽石階二千多級。惜千年古剎,毀於戰火。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和天柱山旅遊業的發展,佛光禪寺於2000年經安徽省宗教局批准恢復重建。規劃面積30多畝,總需資金6000多萬元,於2005年奠基。重建工程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天柱山管委會的大力支持,在十萬大德善信的護持下,經過三年的建設,共投入善款3200萬元,現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樓及殿堂佛像等已全面竣工,初具開展佛事活動條件。

佛光禪寺後續工程祖師殿,三聖殿,養心殿,念佛堂,齋堂,退居寮等尚需建設資金3000萬元。有賴於護法善信,四眾弟子和社會各界鼎力資助。佛光禪寺將對所有功德單位和個人頒發護法證書,刻碑立撰,念經祈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