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炳

余新炳

余新炳,男,中共黨員,教授,病原生物學、幹細胞和組織工程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53年出生,1977年從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1984年在中山醫科大學獲碩士學位,1990年在中山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寄生蟲分子生物學、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組學、胚胎幹細胞和組織工程學研究。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近100名,博士後人員20名。現兼任中山大學醫學科學處副處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安徽醫科大學本科畢業,相繼在安徽中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室工作和中山醫科大學取得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1年被聘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5年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中山醫科大學寄生蟲學教研室副主任、書記,兼任中山醫科大學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任中山大學醫學科學處副處長,中山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現任衛生部瘧疾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品評審專家庫成員、安徽醫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預防醫學會寄生蟲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寄生蟲學會理事長、《熱帶醫學雜誌》主編,《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副主編。

學術兼職

現任國家醫藥監督管理局藥物評審專家、衛生部寄生蟲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預防醫學會寄生蟲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寄生蟲學會理事長、《熱帶醫學雜誌》主編、《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副主編、《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編委、《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誌》編委、《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編委、《疾病控制雜誌》編委等職務。

研究方向

近10年來,主要從事惡性瘧原蟲、日本血吸蟲和肝吸蟲基因結構與功能研究及分子疫苗研究。

本團隊依託教育部熱帶病防治重點實驗室和寄生蟲學教研室分子原蟲研究室開展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① 感染性疾病的疫苗研究,目前的研究重點是日本血吸蟲病疫苗研究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疫苗研究;② 分子診斷技術,研究重點是寄生蟲病及細菌性感染的分子診斷技術。本團隊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講師和博士後2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0人。已建立的技術平台包括:① 新基因的識別、克隆及生物信息學技術分析;② 蛋白基因的重組表達、純化、免疫學及生物學鑑定技術;③ 蛋白質的雙向電泳及質譜分析等;④ 樹突狀細胞(DC)的分離、鑑定及相關的免疫學技術。

主要貢獻

近年來開展了蠕蟲幹細胞研究,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科學基金30多項,基金總數近600萬元。

承擔的課題有:

⒈ 寄生蟲TCTP抗哮喘分子效應機制研究(3057163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萬,2006-2008;

⒉ 日本血吸蟲信號轉導相關分子的發現和功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萬,2006-2008;

⒊ 預防肝吸蟲病益生菌型魚用疫苗的研製;

⒋ 肝吸蟲功能基因組與蛋白組學的研究(2004A30801004),廣東省重點科技項目30萬,2004-2006;

⒌ 肝吸蟲病普查和確診試劑盒的研製,廣州市科技計畫重點項目40萬,2006-2008;

⒍ 通用型無創性華支睪吸蟲快速診斷試劑盒的研製和開發(2004B36001027),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10萬,2004-2006。

代表性論文著作

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SCI論文13篇,主編出版《現代套用分子寄生蟲學》。

⒈ Lu G,Hu X,Peng Z,Xie H,Li Y,Wu Z,Yu X.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from Schistosoma japonicum.Parasitol Res. 2006 May 11

⒉ Lu J,Guo Z,Pan X,Wang G,Zhang D,Li Y,Tan B,Ouyang L,Yu X .Passive immunotherapy for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fection with equine hyperimmune globulin F(ab')2 in mice.Respir Res. 2006 Mar 23;7:43

⒊ Zheng N,Huang B,Xu J,Huang S,Chen J,Hu X,Ying K,Yu X. Enzymatic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ombinant cMDH and mMDH of Clonorchis sinensis.Parasitol Res. 2006 Jul;99⑵:174-180

⒋ Yang G,Jing C,Zhu P,Hu X,Xu J,Wu Z,Yu X.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lactate dehydrogenase gene from Clonorchis sinensis.Parasitol Res. 2006 Jun;99⑴:55-64

⒌ Wu Z,Wu D,Hu X,Xu J,Chen S,Wu Z,Yu X.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DNA encoding a novel cytosolic glutathione transferase from Clonorchis sinensis.Parasitol Res. 2006 May;98⑹:534-8

⒍ Znancai Zheng,Jin Xu,ZhongdaoWu,Yu X et al. 華支睪吸蟲:分子cloningand新型胞質蘋果酸脫氫酶的功能表達。寄生蟲學實驗, 2005,109:220-227

⒎ Guang Yang,Xinbing Yu,Zhongdao Wu,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adenylate kinase 3 gene from Clonorchis sinensis. Parasitol Res,2005,95:406-412

⒏ Peng Zhaiyu,Yu Xinbing,Wu Zhongdao,et al. Cloning and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of a new gen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encoding casein kinase Ⅱ beta subunit. Chin Med J 2004,117⑼:1321-1325

⒐ Linxia Song,Shouyi Chen. Xinbing Yu,Zhongdao Wu,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DNA encoding a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from Clonorchis sinensis. Parasitol Res 2004,94:227-232

⒑ Wu Z,Liu S,Zhang S,Tong H,Gao Z,Liu Y,Lin D,Liu Z,Wu G,Yi H,Song G,Xu Y. Persistence of the protective immunity to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Chinese yellow cattle induced by recombinant 26kDa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reSjc26GST).Vet Parasitol. 2004 Sep 2;123(3-4):167-77.

⒒ Z.Wu,X. Yu,J.Xu,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ene encoding tetraspani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Helminthologa 2004,4191):15-19

⒓ BIAN Guowu,YU Xinbing and WU Zhongdao.Generation and analysis of 113 adult stage Schistosoma japonicum(Chinese strain)expressed sequence tag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2002.10;115⑽:1517-1520

⒔ 余新炳主編譯《英漢生物化學與分子醫學詞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4.01

⒕ 余新炳副主編《分子寄生蟲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獲實用新型專利2項。

專利-華支睪吸蟲囊蚴免疫膠體金檢測盒,專利號:ZL 03 2 24470.3,申請日:2003.03.24,授權公告日:2004.02.25

專利-華支睪吸蟲囊蚴免疫膠體金檢測盒,專利號:ZL 03 2 24469.X,申請日:2003.03.24,授權公告日:2004.02.25

獲獎記錄

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自然科學獎6項。

⒈ 余新炳(第2完成人),惡性瘧抗原多價複合基因疫苗的實驗研究,2001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⒉ 余新炳(第3完成人),人源細粒棘球蚴細胞系的培育及包蟲病免疫預防的綜合研究. 200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⒊ 余新炳(第1完成人),惡性瘧原蟲(海南株)抗原基因結構及免疫原性研究,2003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