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遠

余志遠

余志遠(1917年-1943年),抗日英烈,山東省德州[山東省地級市]市樂陵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縣大隊大隊長。原名張漢卿,曾用名於志遠,山東樂陵縣(現為市)黃夾鎮邸家村人。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4月,余志遠領導的300多名縣大隊隊員被敵人包圍在邢官莊一片棗林里。他隻身一人把敵人引到棗林深處的一座土房子裡,舉槍自戕殉國,年僅26歲。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事跡

1931年,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縣立高級國小。

1936年6月,畢業於樂陵縣師範附設班,後到黃夾鎮西北的張牌家縣立初級國小任校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參加了杜步舟的抗日救國軍第六團,轉戰於鹽山、慶雲、海興、陽信等地。1938年夏,任樂陵縣第七區(黃夾區)民眾動員委員會主任。

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10月,主持召開“第七區抗日自衛隊聯合行動誓師大會”。他起早貪黑,走村串戶,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幫助各村組建抗日自衛隊。同年11月中旬,任七區區長兼動員委員會主任。他改名於志遠,在五區繼續堅持抗日鬥爭。

1940年,任縣政府財政科長。同年冬,又兼任了縣政府秘書。

1941年1月,任樂陵縣縣長兼縣大隊隊長、縣獨立營營長。24歲的他,肩負著全縣抗日鬥爭的重任。為了保存實力,打持久戰,他率領縣機關和縣大隊,到樂陵、寧津邊境一帶開展游擊活動。他經常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教育幹部和民眾,並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帶領大家密切同民眾的關係。人們讚揚他是民眾的貼心人,是幹部、戰士的帶頭人。

1943年2月,日軍採用遠地奔襲戰術,對樂陵縣進行空前規模的“掃蕩”。他指揮縣大隊,利用縱橫相連的道溝作掩護,巧妙地迂迴到敵人包圍圈外面,部隊沒有受到大的損失。他帶領大家轉移到大孫以北,很快把被衝散的人員重新組織起來。同年4月,在一次激烈的反“掃蕩”戰鬥中,為掩護縣大隊和縣政府機關人員突圍,他被敵人包圍在邢官莊一個院落的北屋內。他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隱蔽,並利用民房進行巷戰。他頑強堅持著,打退了敵人的幾次衝鋒。他知道突圍無望,便燒毀攜帶的檔案與筆記本,並接連擊斃3名敵人。最後,敵人扒開屋頂,舉著手榴彈威逼他投降,毅然舉槍自戕殉國。時年26歲。

犧牲後,人們發現其於壁上用鮮血寫下的詩句“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後鮮血為國流。囑我抗日眾同志,踏我血跡報國讎!”。

獲得榮譽

1942年底,被行署評為“模範縣長”。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傳奇人物

余志遠犧牲後,他的事跡在棗鄉大地上廣為傳頌。也許是出於對英雄的一種懷念,也許是人們希望英雄是永生不滅的,反正傳到後來,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

余志遠是上天派下來專門殺日本鬼子的,他根本沒有死。那天他被鬼子圍困在棗林深處的房子裡,鬼子在死傷多人以後,終於破門而入,結果屋裡空無一人,房頂上卻有一個大窟窿,余志遠從房頂飛出去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玄乎。後來甚至有人說親眼見到過余志遠,就在邢官莊的那片棗林里,天一黑就出現,帶領著很多游擊隊員一宿一宿地操練。

這事傳到縣城鬼子司令部一個歪鼻子的鬼子少佐耳朵里。這傢伙名叫龜原次郎,本來就迷信鬼神之說。為了探究此事的真假虛實,他就派出了幾個貼心的漢奸,去邢官莊棗林里察看情況。這幾個漢奸領命出了縣城,悄悄地往邢官莊一帶進發。彼時,正是棗樹開花的季節,棗林里到處是飛來飛去的蜜蜂。幾個漢奸端著大槍走進了棗林,直奔棗林深處的那座土房子而去……在棗林外圍的農田裡幹活的幾個村民,親眼看見幾個漢奸走進棗林,但始終沒有見到那幾個漢奸走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