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史
何晴嵐,安徽省懷寧縣清河鄉溫橋村人,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小,長輩習稱細伢,父母早故。童年開始學醫習武,16歲又師從何英才、陳漢文練武習醫,是著名的中醫骨傷科專家又是武術家。
他19歲獨當一面,擅長骨傷,為平民百姓施醫舍藥。解放後,免費為軍烈屬診治疾病,收治跌打損傷患者一律不收手術費,奉行他的“窮漢吃藥富漢付錢”之道,反對“藥無十倍不出門”的舊行業風氣,給貧窮小孩種“牛痘”還免費送一升黃豆發花,名噪鄉里,廣為稱道。
新中國成立後,何老先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積極投身於我縣醫療衛生事業,曾被選為開明人士、黃龍區優撫主任。土改一結束,何老先生即著手創建黃龍區衛生所,出任該所第一任所長,並積極籌備所內醫療設備,將其私人診所一切器械、藥材、家具等全部捐獻給衛生所,受到縣各級領導的表揚,在縣裡贏得了很高的聲譽。1957年出任縣人民醫院中醫股長,後因極“左”路線影響受限制達三年。1960年後,在黨的中醫政策和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關懷支持下,發揮其專長,幾經周折,創辦了城關傷科醫療所,直至城關衛生院的壯大,並將其畢生的心血傳授給了其子何世祝、何世早兄弟,使骨傷科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為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四十五年的醫療生涯中,他不斷學習總結,勇於探索創新,在中醫骨傷科及處理骨傷疑難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在正骨、推拿、夾板外固定、藥物治療等方面具有一套獨特的治療方法,同時在中醫婦科方面亦有較深的造詣,經診治的病例達數萬人,病人除來自本地區、本省外,還遠至遼寧、新疆,療效顯著,享有較高的醫療聲譽。中顧委委員錢俊瑞因腰腿痛前來診治,曾讚譽:“何氏骨傷有特色”。值此,何氏骨傷治療經驗得以肯定並形成特色,廣為流傳。
何老先生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與嘉獎。五十年代初,獲地、縣級“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稱號。曾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為懷寧縣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發展歷程
1949年6月,當地骨傷名醫何晴嵐在家鄉溫橋開設“春晴診所”。
1951年在桐懷潛武工隊隊長兼教導員姚奎甲引導下,懷寧縣委、黃龍區委的支持下,何晴嵐毅然將“春晴診所”全部財產捐獻給人民政府,成立黃龍區衛生所,地址設在龍泉鄉黃屋,為民辦公助性質,住沒收的地主李盛模家房屋,時有工作人員5人。
1952年上半年黃龍區衛生所被解散。同年下半年經區委批准恢復並將衛生所搬遷至黃龍舌汪屋,仍住沒收地主房,名稱仍為黃龍區衛生所,仍屬民辦公助性質。1956年轉為全民。同年,黃龍區龍泉鄉因興修水利,民工挖“神仙土”塌方,造成10餘人多發性骨折等嚴重外傷,患者均經黃龍衛生所搶救,醫治無一人死亡或致殘。其間衛生所獲“模範衛生所”、“社會主義萌芽”等讚譽,其醫治骨傷聲譽傳及大江南北。1957年搬遷至黃龍湖濱中學,借用鄉政府房。
1957年下半年黃龍衛生所發展迅速,下設三個門診部,一個聯合診所。不久,何晴嵐調至懷寧縣人民醫院任中醫科長。同年因極“左”路線,何晴嵐被關押近三年。
1960年下半年何晴嵐留用於懷寧縣公安局石牌貓山新生窯廠醫療室任醫師,當時有醫務人員2人。同年經縣政府批准招收中醫學徒,其子何世祝、何世早兄弟二人及其他3人跟其習武學醫。至1963年3月醫療室發展至7人。
1963年3月新生窯廠醫療室撤消。遵照懷寧縣委、縣政府意見,何氏師徒6人被安排到懷寧建安公司任廠醫。同年9月公司醫務室撤消。經當時城關公社黨委報請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同意,成立“城關公社傷科醫療所”。除何氏師徒6人外,另有會計、掛號、炊事員各1人組成。有簡易病床6張,院址設在石牌永興街54號。
1964年10月與城關衛生所合併,改名城關衛生院,院址仍設在永興街傷科醫療所原院址內。有醫務人員14人,設骨傷、中醫內科、中醫婦科、內科等科室。收治病員主要為骨傷患者。“文革”期間,何氏骨傷傳人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骨傷科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1975年後經懷寧縣委、縣政府批准又先後招收學徒4人。何氏骨傷傳人及此次收徒成為日後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醫療業務骨幹。
1982年恢復石牌鎮。1984年改稱石牌鎮衛生院,下設貓山門診部。其間有數名正規院校畢業生及較有名望的老中醫進出,醫療力量得到充實和提高。
1986年時任安徽省衛生廳副廳長高爾鑫來院進一步調研後給予較高評價,建議以此為基礎建立懷寧縣中醫院或中醫專科醫院。同年6月14日接懷政[1986]50號檔案《關於設立懷寧縣中醫傷科醫院的通知》,即懷寧縣中醫專科醫院正式成立,其名稱後經安徽省衛生廳中醫處更改為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於同年10月正式掛牌。設骨傷、內科、兒科、婦科、針灸推拿科、痔瘺、西醫內科、西醫兒科、西醫外科、西醫婦科等臨床科室及檢驗、心電圖、超音波、放射等醫技科室,設床位50 張,仍隸屬石牌鎮黨委、縣衛生局雙重管理,繼續承擔石牌鎮地區計畫生育及衛生防疫任務。
1987年10月,根據省計委計畫,經懷寧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懷編字(87)16號文批准轉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其隸屬關係暫不變。原石牌鎮衛生院集體人員轉入中醫骨傷醫院後其集體性質暫不變。
1992年,隨著醫療業務不斷擴大,原院址狹窄擁擠堵塞矛盾突顯。經反覆論證後決定遷址擴建,新院址建在石牌鎮中心路183號,占地30畝。隨即進入設計施工階段。
1995年經安徽省中醫管理局批准,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作為全省首批10所全省示範中醫院建設單位之一。
1997年7月開始,縣中醫骨傷醫院管理隸屬縣衛生局,組織關係由石牌鎮遷至縣直黨委,隨著隸屬關係的變更,不再擔負石牌鎮地區計畫生育及衛生防疫任務。
同年10月,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遷址擴建工程竣工,並順利搬遷新址開診營業,原院址改為永興門診部。
同年,經省中醫管理局批准,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成為安徽省五所特色醫院建設單位之一。
1998年,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被批准為安慶市首家“二甲”中醫院及“安徽省示範中醫院”。設臨床科室7個,醫技科室5個,院辦公室等職能科室5個,開設床位150張。同年,懷寧縣中醫骨傷科研究所在我院正式掛牌成立,何世早院長兼任所長。
2000年,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率先在縣衛生系統進行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專門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分管領導任正、副組長,縣委組織部、人事局、財政局、法制局、衛生局、縣中醫骨傷醫院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人事、分配製度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中醫骨傷醫院,何世早院長兼任辦公室主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在人事上推行全員聘用契約制,通過雙向選擇、最佳化組合的方式實現競爭上崗;在分配上實行全成本核算的績效工資制。
2002年4月,懷寧縣中醫骨傷醫院創建特色醫院,經專家組驗收評審合格。同年9月省衛生廳中醫管理局正式批准為全省五所特色醫院之一,建設周期為三年。同年12月申請在新縣城高河鎮征地80畝建院。
特色
縣中醫骨傷醫院骨傷科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本地名老骨傷醫師何晴嵐創建,以傳統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著稱。骨傷科自建立以來,共帶徒26人,為醫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3年,骨傷科成立科研技術小組,結合骨傷科臨床開展科研活動。由何晴嵐之子何世早總結何氏的骨傷診治經驗,並加以發掘和提高,研製了“椎間盤突出多功能旋轉牽引床”、“頸椎綜合治療椅”、“籐療床”、“可調下肢骨折牽引架”等,整理正骨手法30餘種,如三環固定、工字器頂復、單人整復髖、肩等手法,以及專科製劑20餘種,臨床套用效果顯著。
1985年針灸推拿科分出,獨立設科,採用針灸、推拿、藥物薰蒸、牽引等方法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頸肩腰腿痛等具有較好療效。
1986年建立簡易手術室,開展了四肢骨科手術,如髕骨鋼絲內固定、尺橈骨、脛骨鋼板內固定和股骨髓內釘固定術等。
八十年代後期,相繼有一批醫學院校畢業生分配來院,經過帶教和培訓,骨傷科技術明顯增強。1991年,骨傷科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開展了重度開放性骨折合併感染、骨不連植骨術等。1992年開展了髖關節陳舊性脫位切開復位術、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大腿中下段截肢術,填補了我縣骨外手術的空白,解決了中醫原來不能解決的問題。
1996年開始成功開展了椎管減壓植骨融合術、帶瓣移植治療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以及人工股骨頭置換多例,能獨立完成三、四類手術。
九十年代後期,骨傷科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指導、學習,引進了一些新技術、新項目。
2001年骨傷科在全省率先細化分科,把傳統大傷科分為脊柱、矯形、髖關節、骨病、下肢一、上肢、普傷、針灸推拿八個專科,實現院有專科、科有專病、人有專長、病有專藥的目標,在保持“何氏骨傷”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大做強,達到“人有我優”的效果,使診療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骨傷科在繼承、發揚傳統正骨手法的基礎上,大型手術如頸、胸、腰椎手術、全髖關節置換、膝關節置換、骨移植等全面開展,保持了何氏骨傷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治療特色。
繼承人
何氏骨傷創始人何晴嵐先生在四十五的的醫療生涯中勇於探索,不斷總結,在中醫骨傷科及處理骨傷疑難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並形成了特色。其子何世祝、何世早兄弟二人作為何氏骨傷嫡系傳人,深得何氏骨傷精髓,為何氏骨傷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其子何世早,自81年擔任院長主持工作以來,在總結何氏骨傷診治經驗的基礎上加以發掘和提高,研製了“椎間盤突出多功能旋轉牽引床”、“頸椎綜合治療椅”、“籐療床”、“可調下肢骨折牽引架”等,整理正骨手法30餘種,如三環固定、工字器頂復、單人整復髖、肩等手法,以及專科製劑20餘種,臨床套用效果顯著,其中“椎間盤突出牽引復位床”、“頸椎綜合治療椅”被列為省重點科研項目,先後發表論文15篇。並成功地實現了傳統骨傷大科的細化分科,使骨傷診療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在全省處於領先地位,醫院的規模效益有了幾十倍的增長,發展成為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院、安徽省示範中醫院和安徽省特色中醫院。本人勤於鑽研、大膽創新、工作成績突出,多次被評為“全省衛生先進工作者”、“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
何氏骨傷第三代傳人何承瑞、何紅曉、何磊深得何氏骨傷真傳,將傳統手法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解決了許多傳統手法無法解決的難題,尤其在脊柱、矯形骨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何氏骨傷傳人何磊,經過多年臨床實踐摸索,並多次赴洛陽、上海進修深造,運用現代醫學技術,成功地開展了頸、胸、腰椎等大型手術,結合傳統手法復位,中藥內服外敷,成效明顯,將使骨傷科整體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