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相對於西醫骨科,具有下面特點:
1.功能復位,相對於“解剖復位”,更強調功能上儘量接近傷前標準。
2.“簡、便、驗、廉”,成本相對低廉,器械不是特別昂貴,對醫生要求很高。
3.“動靜結合”,注重功能康復。
歷史
從我國醫學分科的演變,可以看出中醫骨傷科發生和發展的變化。
在周代,醫學分為四門:食醫(營養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和獸醫。瘍醫又分為:腫瘍、潰瘍、金瘍和折瘍,而骨傷科就直接包含後兩瘍,同時前兩瘍(腫瘍、潰瘍)中如骨腫瘤和骨的慢性感染與骨傷科也是有關係的,看來古代的瘍醫主要是指骨傷科了。
隋代太醫署曾將骨傷科的治療和教學任務一度歸於按摩科中,並一直延續至唐代,說明骨傷科已首次升入太醫院的教學殿堂。
宋代分為九科,其中瘡腫兼折瘍和金鏃兼書禁二科系屬於骨傷科範疇。
元代十三科有正骨兼金鏃科。
明代十一科中將接骨科改為正骨科,而除去金鏃。
清代為分為正骨科和傷科。
民國後,南方稱傷骨科,北方稱骨傷科。新中國成立後,直至近十幾年才統稱為骨傷科。
相關著作
《五十二病方》描述了“傷痙”臨床表現,是破傷風最早記載;套用水銀膏治療外傷感染,是水銀用於外傷科最早記載。
《肘後救卒方》最早記載了下頜關節脫位手法整復手法;記載用竹夾板固定。
《諸病源候論》提出清創四要:清創要早,清創要徹底,要正確分層縫合,要正確包紮。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傷科專著。
《世醫得效方》記載了懸吊復位法用於治療脊柱骨折。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骨傷科學方面教學及經驗著作大量湧現。
兩者關係
從起源看,根據文字及古物研究,骨傷科起源可能先於其它醫學學科,長時期的醫療實踐也為骨傷科形成和獨立創造了條件,為骨傷科理論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從分類來看,中醫骨傷科仍是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與其他內、外、婦、兒相比較,更具有其相對獨立性。
因此,中醫骨傷科學隸屬於中醫藥學,屬於中醫藥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受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指導和約束。但無論在病因病機上、辯證施治上,又有其特殊性。有是一門獨立性很強的醫學分支。
理論
病因病機
病因病機隸屬中醫藥學病因病機學說,包括陰陽、氣血、藏象、皮肉筋骨、經絡病機等。
診斷
辯證診斷:“望、聞、問、切、動、量”六診和一些特殊診斷。
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CT、核磁共振、同位素骨掃描和超聲檢查。
電生理檢查。
實驗室檢查。
其他檢查等。
治法治則
中醫骨傷四大治療方法:復位、固定、藥物、功能鍛鍊。
建國後提出:“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四原則。
手法:手法分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新正骨八法:“手摸心會”、“拔神牽引”、“鏇轉屈伸”、“提按端擠”、“搖擺觸碰”、“夾擊分骨”、“折頂迴旋”、“按摩推拿”。
固定:包括外固定和內固定。
藥物:包括內治法和外治法。一般患者可內服中成藥輔助治療,幫助骨傷快速恢復,修正頸腰康膠囊在治療骨傷方面效果十分顯著,為純中藥製劑,有舒筋通絡,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並且其成分中的骨碎補,從根本入手補腎強骨,療傷止痛,使該藥對骨折的效果更加明顯。
導引和功能鍛鍊:中醫骨傷特色其中之一。
不像很多人誤解的那樣,中醫骨傷也有手術治療。
現狀展望
作為中醫學科一個分支,中醫骨傷科學也正處於在歷史中發展的關鍵時期,理論需要突破和更新以更加適應社會需要,需要得到社會人民的關心和認可,本身也需要認清自己優缺點以正確定位在醫藥體系中的位置,可以說,中醫骨傷科學在曲折中發展。然而,當今我國正掀起一個全民關心中醫健康知識的熱潮,政府也加大對中醫扶持,人民對中醫信任逐漸增加,可以預見,中醫骨傷科學會做出重大突破,迎來蓬勃發展的明天,為促進祖國醫藥衛生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