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何店鎮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鎮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穩定作為第一責任,把依法行政作為第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奮力拚搏,實現了“三個文明”建設的新成績。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民收入大幅上升。浪河食品工業園、何店工業園建成投產,一鎮兩園比翼齊飛,成為農村城鎮化的“助推器”、何店經濟快速發展的“推進器”,何店已成為“食品茶葉香天下,化工機械紅九洲”的隨南明珠重鎮。
【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
何店原稱“何家店”,系以姓氏命名,形成已久,今簡化為“何店”。何店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轄區內有因“棋仙對奕”而遠古聞名的仙境聖地棋盤山;有明代傳說天下以“金頭玉葬”設“四十八享堂”追悼一代忠臣何氏閣老的“何家享堂”;傳說古隨州境內有著名的九碑十湖三十二大堰,何店境內的“三岔湖”即為其十湖之一,清末以前,三岔湖乃隨南一重要集鎮,是隨南交通樞紐。清道光二十一年,奉直大夫楊代瑛及其妻“皇清誥封五品宜人”葬於三岔湖道旁,故此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聖旨》龍碑。
【物產、礦藏資源豐富】
農作物:主要農作物以優質水稻、優質小麥、優質棉花為主,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次之。
林特:何店鎮境內主要山峰有十九山、狗跡嶺、慈山、巫山、棋盤山、群英山、寨子山、銅管山、茶山寨、雷家寨等。最高山峰十九山海拔高488米。全鎮山場面積19.8萬畝,年木材採伐量600立方米。主要林特產品有茶葉、板栗、銀杏、香菇、木耳及桃、李、杏等水果。尤以“怪茶”名氣最大,並有“楚天茶鄉”之美譽。
水利水產:境內有白果河水庫,蓄水能力為4020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3處,蓄水能力492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22處,蓄水能力430萬立方米;築有堰塘,壩7448口,可蓄水1117萬立方米;主要河流6條,全長80多公里。全鎮水資源可用量5000多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9100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90%,。可養水面1萬畝,年產成魚800噸。
礦產:何店境內有大量的石灰石,採石燒灰,歷史悠久。南部有長約7公里的重晶石礦帶,蘊藏量達600萬噸,其含鋇量達95%,比重達4.2以上。自1978年9月開採,20多年來,累計創產值8000多萬元,向國家提供稅金近1000萬元,創匯達400多萬美元。此礦石被譽為山中“奇石”,是何店經濟支柱之一。另外,絹雲母、玄武岩、石英石等礦產品也較為豐富。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何店集鎮地勢平坦,城鎮建設成“井”字型,北邊工業區,南邊商業區,先後建成4條街道。2006年,鎮政府多方籌資300餘萬元完成了何店北端路面擴改水泥硬化工程。整個街道長4000米,寬12米,街道花壇、樹林、路燈、河水交相輝映,實現了街道硬化、淨化、亮化、綠化、美化。鎮區內建成有機電水井、自來水廠,飲水衛生、方便。
【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2006年底,全鎮硬化通村水泥路18條96公里,建沼氣池150戶,該鎮浪河村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共投資41萬元進行了三清六改五通的村莊整治,使全村面貌煥然一新,對外展示了何店的良好形象。
【鄉鎮企業突飛猛進】
何店鎮實施“開放興鎮,興工富鎮”戰略,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鄉鎮企業二次創業成效顯著。鎮委、鎮政府先後出台並完善了《關於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浪河食品工業園投資優惠辦法》和《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定》等系列配套檔案,為鄉鎮企業創造一個開放、文明、寬鬆、優美的內外環境。全鎮四層企業2097個,年營業收入過千萬元的15家,年實銷過億元的4家,形成了傳統的“奇石、怪茶”與新興的“食品、化工”並駕齊驅的發展格局。
浪河食品工業園 浪河食品工業園是湖北省中小企業發展局、鄉鎮企業管理局、建設廳、國土資源局確認的“重點鄉鎮工業園區”。位於曾都區何店鎮浪河村,距隨州市區6公里,距迎賓大道(漢十高速公路隨州連線線)3.5公里,始建於2000年4月,規劃建設面積2平方公里,實際建成面積15公頃。
通過“高起點規劃、園林化設計、專業化招商、高標準建設”,園區現已形成規模。共入駐企業12家,其中規模企業3家;總資產1.2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0.73億元;各種現代化、自動化機械設備1000餘台(套),營養食品、保健食品、各類飲料、紙箱及塑膠包裝、皮革製品等生產線15條,從業人員1500餘人。主導產品營養食品年產能力5000噸、保健食品(含蜂產品製劑)3000噸、飲料8000噸、紙箱10萬平方米、出口勞保皮革手套50萬雙以上,達到了年創產值1.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46億元、利稅1500萬元的規模。在省、市、區三級領導的工作調研和實地考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
何店工業園 2003年,何店鎮委、鎮政府抓住“漢十”高速公路開通和沿海企業向大陸內地擴張延伸的大好機遇,著手謀劃在迎賓大道何店段兩旁500米內開發建設何店工業園區。規劃占地面積7平方公里,到2010年建成面積3平方公里,累計落戶招商引資企業20家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5000人,實現產值6億元,利稅5000萬元,上繳國家稅金過1000萬元的奮鬥目標;到2015年,園區入駐企業個數、從業人數、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實現產值、利稅、上繳國家稅金等指標在201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建設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
近幾年來,為逐步實現上述目標,鎮委、鎮政府以規劃指導園區建設,以項目支撐園區發展,以特色壯大園區規模,以質量提升園區檔次,以科技增強園區實力,以政策保障園區騰飛,先後投資400餘萬元建設和完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及平整場地;同時認真落實隨州市、曾都區政府關於鼓勵各類投資的若干政策規定,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項目,使園區得到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截止2007年5月,總計入駐企業9家,現已建成投產5家;總投資1.67億元,一個集汽配鑄造加工、塑化建材製品生產、大米加工銷售、年產值規模達3億元、利稅超過2000萬元的新型工業化園區已初具規模,“聚四海商企精英、建隨南工業園區”已初現端倪。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教育事業興旺有成。全鎮現有中國小校7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自1989年開始,何店鎮黨委、鎮政府動員全鎮上下和社會各界,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教學、辦公、住宅樓房36棟,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添置了大量的教學器材,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經省市檢查驗收,何店鎮“普九”達標。醫療保健形成網路,醫療設備和技術皆有明顯提高。全鎮現有中心衛生院1個,衛生所4個,衛生室28個,院、所醫務人員113人,鄉村醫生57人,全鎮參加合作醫療人數達38823人,較好地保障了人民的身體健康。計畫生育機構健全,計畫生育率達到99.8%。何店中心文化站,建築面積3120平方米,內設文化館、影劇院、集琴、棋、書、畫、影視、照相於一體。廣播站投資15萬元遷址,安裝了有線電視,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展望未來,“漢十”高速公路和“隨何”連線線開通,何店將成為距市區最近,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明顯的衛星集鎮,涌動的人流,快捷的物流,何店的集鎮品位將大大提高,何店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何店鎮古今名人】
(明)何思泉(?—?) 明代忠臣。字其大。祖籍江西金溪。太子師,翰林院編修。悉心醫學,聞名鄉里,著有《醫學管見》。傳說何思泉因奸臣所害而誤斬,皇帝獲知真情後發現其首已失蹤,贈少傅,特以“金頭玉葬”修建“何家享堂”(明代天下“四十八享堂”之一)追悼何氏閣老。《隨州志》雲“贈少傅何思泉墓在城南三十里何家店”,其舊址在今何店糧管所倉庫處,1960年代尚存一石碑,上面刻有“明皇勒贈翰林院編修文林郎思泉何公墓”碑文。今何思泉墓遺址為曾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何宗彥(1559—1624年) 明末大臣。字君美,號昆柱。何思泉之子,17歲隨父客居隨州。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二甲第二名進士。累官詹事、禮部右侍郎、署部事、左侍郎。何宗彥屢次上書神宗進言獻策,均未被採納。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京師發生大地震,宗彥上書朝廷請修理政事,當時神宗已不理朝政三十年,政務積馳,宗彥清理積弊,修補廢政,攝尚書事,在任六年中,忠於職守,“時望甚隆”;同年十二月,群臣多推舉宗彥為閣臣,遭齊黨張延登等人反對,未果。當時朝廷朋黨角逐,乃不安於位,辭官回隨編修《隨州志》。次年,光宗即位,起用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天啟元年(1621年)應召還朝,屢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等。天啟四年(1624)卒於官,贈太傅,謚“文毅”,葬於州東五十里馬坪港,並在州南十五里望城崗設神道碑,在州城文明門內專設祠堂。後來朝廷“誥封父祖父曾祖父嗣曾祖父計四世”。何宗彥澡身浴德,正色立朝,淡於求名,拙於求利,著有《春曹疏草》二卷、《何文毅公集》十卷。其事跡見於《明史》卷240《何宗彥傳》。何店原名何家台,形成已久,系以姓氏命名,因何家享堂何姓眾多,故稱何
(明)何宗聖(?—?) 明代官員。字八柱。何宗彥之弟。以神宗萬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舉人,除永安縣知縣,擢工部營贍司主事,監督三殿公務,省公費以億萬計。隨升太僕少卿、少司空。後附佞魏忠賢,驟加工部右侍郎。崇禎初列為魏黨逆安,革職充軍。其妻徐氏,誥封夫人,隨州城破,罵賊不輟,賊怒,剮其身而死,入祀節孝祠。
(清)何操敬(?—?) 清代官員,名醫。字主洛。何宗彥家孫。貢生。才氣豪邁,少年客游江南,時值飢疫,骸骨載道,何操敬捐銀八百兩收埋。歷太博。順治初隨征廣東有功,檄署知儋州事,當兵革之後,撫輯有方,黎民安之,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回歸故里。著有《醫學秘傳》、《是何詩集》。著名戲曲家李漁粵游之行時曾寫有《儋州行贈何主洛使君》詩。
(清)何志崇(?—?) 清代官員。何宗彥之孫。以祖宗彥蔭授中書舍人,後中式,順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舉人。
(清)王明德(?—1797年) 鄉勇。貫莊人。嘉慶元年(1796年)督率鄉人築堡自固;二年(1797年)正月,賊匪三千餘人由應山西竄,經過寨前時,一木匠發炮擊斃賊首,賊眾大怒,合圍而攻,殲斃義勇百餘人,王明德英勇就義。後士人立廟於貫莊店祀王明德,號曰“先生廟”。
(清)楊岱瑛(?—1841年) 清代官員。以江蘇布政司理問署常州通判,後援例授奉直大夫。其妻呂氏“皇清誥封五品宜人”。傳說古隨州境內有著名的“九碑十湖三十二大堰”,何店境內的三岔湖即為其中十湖之一,清末以前,三岔湖乃隨南重要集鎮,是隨南交通樞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楊岱瑛及其妻逝世後葬於三岔湖道旁,在此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聖旨》龍碑。今楊岱瑛墓遺址為曾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文卿(1864—1908年) 著名塾師。杜家畈人。清末秀才。出生於貧寒的書香之家,自小刻苦自勵,奮發求學,得到洪山周家咀著名塾師施雨帆的教益。杜文卿一擔書箱,兩袖清風,到淅河、城關一帶辦私塾,不久,他的才學風聞全縣。1905年,隨縣官立高等國小堂建立,杜被聘為甲班國語教員,他以性情剛烈、授業嚴謹著稱,深得學生敬重。楊太朴(畢業於北京政法專科學校)、黃建中(高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又留學英國)、劉亞平(吳山人,武漢行營少將副處長)都曾深受其陶冶。1908年病逝。杜文卿在病重時自作一幅輓聯云:“本簞瓢陋巷之奇窮,但我何人斯,籌中勝顏君一紀;抱流水高山之逸隱,惜世無同調,地下覓鍾子重聽。”他死後,學生楊太朴、黃建中等曾刻印《杜文卿詩集》(今已散佚無存)。
童元甫(?—1916年) 大地主,隨縣城關大商號“童永裕”創始人。杜家畈人。擁有四百多石稞田,早年好逸惡勞,常至縣城賭博,為得立足之地,在西關正街購置房屋三間。後見經商可以發財致富,便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僅有的兩間口面開設醬園小雜貨店,起號“永裕”。此後,得其朋友李恆豐(安居大地主)及黃天和(城關大地主)資助,生意擴大。1916年去世。
童壽軒(?—1939年) 大地主。杜家畈人。童元甫侄子。早年家境貧寒,且遭後娘刻薄,常是白天學藝,夜晚推磨。1904年充當童元甫幫手,入“永裕”學藝。1909年被派往漢口當採辦,與漢口各商賈交往頻繁。童元甫死後,因其子呆痴,不能理事,童壽軒繼承其遺業,更號“童永裕”,大力發展經營。到1920年代,“童永裕”生意達到鼎盛階段,擁有四進房屋一棟,共46間,店員23人,僅醬園就有四間口面,二百多口缸,規模之大,隨城奪魁。根據當時的記載推算,“童永裕”當時的資本在五萬元以上,名列全縣第一。1939年日軍入侵隨縣後,童壽軒攜資逃回何店,“童永裕”房屋被燒,醬園被搶,在途商品被劫,生意全部破壞,其所攜帶的資產亦被土匪頭子、偽縣政府代理縣長童丹甫勒索淨盡。為求生計,只好賣田度日,但因有鴉片癖性,賣田也難償暗室一燈,經濟來源斷絕,遂貧病交加而死,“童永裕”商號徹底破產、倒閉。
張撫之 三岔湖人。1903年赴日本留學,習商科。
何精益 1903年赴日本留學,習商科。
楊春泉 1909年至1911年赴日本留學,習政法。
何 民 民國年間留學美國。
任高全 謝店人。惡霸。人稱任矮子。曾任舊隨縣校長。民國時期隨南“五子”之一,當時有民謠唱到:五子活閻王,心毒
似虎狼,壞事全作盡,窮人遭禍殃。
劉福五 王店人。外科醫生,抗戰前隨縣鄉鎮中較出名的中醫。
袁明清 浪河人。解放前以農兼畜牧獸醫。
金恆平 貫莊人。解放前以農兼畜牧獸醫。
文德洪 貫莊人。革命烈士。中共黨員。曾任解放軍副營長。
孫克樹 革命烈士。曾任解放軍班長。1946年在郭家灣犧牲。
葉明成 革命烈士。曾任解放軍排長。1949年在洛陽金雞嶺犧牲。
錢成奎 革命烈士。曾任解放軍排長。1949年在安居犧牲。
詹昌鴻 革命烈士。曾任志願軍排長。1950年犧牲於朝鮮戰場。
張時超(1912—1970年) 教育家。字明厚。三岔湖人。張撫之後代。1935年入武漢大學攻讀英語。1937年棄學投入抗日救亡運動,隨後回鄉建立隨南中共小組,任工作隊隊長。1941年任隨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隨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縣委政權部長。“中原突圍”前夕北上東北,任虎山縣縣長。1949年隨解放軍南下江西,任中共贛州地委秘書主任、贛西南區委秘書處長、寧都地委委員兼秘書長。1952年任漢口航空工業學校第二任副校長兼航空工業局局長。1955年學校遷往南昌,改為南昌工業學校(今南昌航空大學),任黨委書記兼校長。1955年當選為南昌市委委員。1956年調往瀋陽負責將瀋陽航空工業學校升為學院(今瀋陽航空工業學院)。1958年返回江西籌建江西工學院(1985年改為江西工業大學,1993年和江西大學合併組建南昌大學),任籌建委員會書記。1970年8月8日在上海逝世。
楊貴珍(1938— ) 陸軍少將。曾任北京軍區北京衛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1988年6月起任北京衛戍區紀委專職副書記(副軍職)。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0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後任北京武警總隊副參謀長。
李國棟(1939— ) 教育家。貫莊人。1961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到鄭州工作。主要從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管理工作。歷任中原師範學校語文教師、鄭州市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中州大學副校長,兼任全國市屬高校學報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邏輯學會副會長、鄭州市教育學會副會長、鄭州市邏輯學會會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全國理事、河南中華職業教育社副主任等職。2001年1月退休。著作有《職工邏輯學讀本》(副主編)、《中國歷代套用文選》(1994年)、《商貿邏輯》(合編,2005年)等。
李國梁(1942— ) 學者。筆名郭梁。貫莊人。李國棟之弟。1965年武漢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任職於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現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主要從事華僑華人問題研究。1984年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副所長。1990年任廈門大學科研處副處長。1992年起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期間1984年任日本長崎大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95年任名古屋經濟部客座研究員,1996年任東京亞洲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兼任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理事、《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副主編等職。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著有《東南亞華僑華人經濟簡史》(1998年);與人合著《第三世界的石油鬥爭》(1980年)、《華僑華人與中國革命和建設》(1993年)等;主編《戰後海外華人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0年)、《東南亞華僑通史》(1994年)、《21世紀初的東南亞社會經濟》(2003年)等;翻譯有《亞洲的出口加工區》(1980年)、《華僑資本的形成和發展》(1983年)、《東南亞華僑經濟簡論》(1987年)等書。
朱永清(1943— ) 空軍中將。浪河板凳崗人。1986年4月任解放軍空降兵連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1991年1月任空降兵十五軍副政委。1992年7月晉升空軍少將軍銜。1992年11月任空降兵十五軍政委。1996年1月任廣州軍區空軍副政委。1997年11月任成都軍區空軍政委。1999年7月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2000年12月任廣州軍區空軍政委。2001年7月兼任廣州軍區副政委。2006年8月退休。曾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8月,朱永清應邀回隨參加“隨州市建市五周年慶典大會”;2007年4月,朱永清回曾都省親,向洛陽九口堰新四軍五師紀念館建設捐款一萬元;8月,朱永清次子朱明回隨替父向家鄉捐款賑災,將3萬元人民幣捐給隨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葉笑天(1964— ) 詩人,企業家。學名葉峰,又名葉全忠。金花嶺人。大學文化。做過建築工人、秘書、通訊員、編輯等工作。1985年開始詩歌創作。1987年創辦並主編《啟明星》文學報。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隨州市青年詩歌協會會長。先後在國內報刊上發表詩歌一百多首,有詩作獲獎。1993年下海經商。現為北京市五環空調淨化工程公司總經理。
李嘯天 原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司長,已退休。
張 昱(1939— ) 心理學家。原名張光隉。隨州一中校友。1965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繫心理學專業畢業後留北京工作。1979年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任教,歷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研究室黨支部副書記,德育教研室主任,人文科學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首任心理學教師。兼任湖北省心理學會和武漢市心理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高校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業心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心理學探新》雜誌編委,荊州市社會心理學會顧問,湖南省東方名人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等職。中國報告文學研究會、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著有《商業心理學概論》、《現代管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1990年)、《大學生心理衛生》等書。
石鵬皋(1942— ) 農業專家。貫莊人。1967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植保系。歷任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病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院長。兼任湖北省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等職。曾主持多項小麥技術研究,1978年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1981年獲湖北省農牧業技術改進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9年獲農業部三等獎,1987年、1992年、1996年分別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先後被授譽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2007年受聘為湖北省政府參事。發表科研論文六十餘篇,編著出版有《食用菌栽培與加工》、《五種食用菌栽培與加工》(1992年)、《食用菌高產栽培實用新技術》(2006年)等書。
羅維揚(1942— ) 作家,編審。筆名揚勵、曼蘭。貫莊人。1954年秋由貫莊區中心國小考入隨縣一中。1965年武漢師範學院(今湖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鄂西竹山縣教育部門工作。歷任竹山縣中師、國中、國小、高中教師,竹山縣文化館、文化局幹部,《堵河文藝》季刊主編。1980年2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1984年調湖北省文聯《今古傳奇》雜誌社工作,歷任編輯、作品組組長、副編審、編輯部副主任、常務副主編、編審、編委會主任、主編,兼任中國期刊協會理事、湖北省期刊協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理事、《通俗文學評論》副主編。1990年10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4年1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底借調北京印刷學院出版系任教。2002年7月退休。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再造堅實》(1989年),小說集《白天鵝在懷抱中行將死去》(1991年)、《明日見分曉》(1993年),散文隨筆集《人生的講究》(1993年)、《三觀居札記》(四種,2000年),文學散論集《文學詠嘆調》(1992年),詩評集《送你一束太陽花》(1993年),詩集《相約在明天》(1988年)、《真生命的充實活動》(2005年),文學研究專(論)著《文學雜談》(2001年)、《中華對聯寫作》(2004年)、《回憶錄寫作》(2007年),編著(選編)作品《新文言》(2000年)、《外國人怎樣當農民》(2005年)、《非常語文》(2006年)等二十餘部。1994年3月16日,湖北省作家協會文學評論委員會、湖北省文聯理論研究室、湖北大學中文系、《今古傳奇》雜誌社曾聯合召開“羅維揚創作研討會”。
黃永生(1944— ) 正廳級幹部。王店人。曾都三中1964屆校友。1968年畢業於北京政法學院法律系。曾在黑龍江省綏化地區公安局、檢察院工作。歷任隨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公安局局長,隨州市委副書記,湖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今湖北警官學院)校長,湖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正廳級,一級警監),兼任湖北省見義勇為基金會會長、湖北省警察學會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曾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黃永生從小愛好書法,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鷹台書畫研究院院長,出版有《千字文》、《論語》、《黃永生書法集》(2002年)等書畫作品,其作品多次在北京、武漢等地展出,併入選多種大型書畫冊。
楊支國 原湖北省軍區教務處上校。
朱 明 浪河板凳崗人。朱永清將軍次子。曾留學紐西蘭,回國後一直在企業發展,武漢天健公司創辦人兼總經理。
張國威 教育名人。貫莊人。196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曾先後在十堰、隨州、襄樊、武漢等地任教。已退休。張國威喜歡唱京戲、看足球,著有《戲迷夜話》(1998年)和《語文世界盃》(2003年)。
葉菊蓮 女。黃石市安全局原局長。
鄒守達(1944— ) 處級幹部,高級經濟師。大學本科學歷。歷任十堰市鄖西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中共鄖西縣委副書記、書記,十堰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十堰市政府編制辦公室主任等職。2000年7月調任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主要從事政治理論和經濟學研究。2005年退休。
饒貴才 襄樊市供銷社辦公室主任。2006年襄樊市直國有企業改革先進工作者。
千志勇(?—1968年) 貫莊人。曾在洛陽公社銀行當出納。1968年5月,洛陽公社各單位成立革命領導小組,千志勇因看到毛主席像有很多小黑點用刀子刮,銀行領導讓呈報區革委會,定千為現行反革命。後由縣民眾專政指揮部甄別教育,千志勇在縣第一招待所跳樓摔斷大腿,回家勞動後在貫莊家門口跳堰自殺。
蔣從清(1954— ) 主任醫師。諶家嶺人。1979年12月武漢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被分配到隨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現市中心醫院)工作,歷任大內科副主任,心血管內科主任,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副主任醫師,黨委書記、院長,主任醫師,兼任隨州市醫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市科協副主席,市政府專家服務團成員,市科技成果鑑定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醫學論理學會理事,湖北省心腦血管病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院、湖北醫科大學、鄖陽醫學院等高校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鄖陽醫學院學報》編委,《醫學理論與實踐》、《杏林春曉》主編。蔣從清是隨州地區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有多項技術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同時獲隨州市科技進步獎10餘項。曾當選為隨州市第五、六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2000年12月起享受省政府特殊專家津貼。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首批市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8年3月被聘為市政府首屆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
孫兆林(1955— ) 副處級幹部,經濟師。畢業於北京經濟學院。1975年6月加入共產黨。1976年5月參加工作。先後任何店公社財稅所職工、何店公社司務會計。1984年11月任何店區王店鄉鄉長、黨委副書記。1987年9月後任洛陽鎮建鎮籌委會副主任、副鎮長、黨委副書記。1996年5月任均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1998年12月當選為隨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1999年2月後任柳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黨委書記。2000年11月任曾都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直屬機關黨委書記。2002年4月任曾都區人民政府區長助理。2002年12月起享受副縣級幹部待遇。2004年1月起任曾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豐國(1961— ) 作家。杜家畈人。自修大專畢業。何店鎮文化館館長,隨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常有文學、新聞作品發表於《湖北日報》、《襄樊日報》、《隨州日報》、《編鐘》等報刊。
蔣從安(1964— ) 省級特級教師。諶家嶺人。蔣從清堂弟。1984年就讀於襄陽師專中文系。1987年分配到隨州一中任教,先後擔任團委副書記、書記、年級黨支部書記等職。1990年至1992年進修於湖北教育學院中文系。1994年9月任隨州市二中常務副校長。1995年晉升為中教一級教師。1996年9月調任隨州市四中校長、黨總支書記。2002年4月調任曾都區教育局副局長。2004年8月起任隨州市一中校長、黨委書記,曾兼任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語文教學與研究》雜誌社理事,中國科學教育研究文化國際交流中心促進會高級會員、調研員,中國未來研究會未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新世紀教育理論研究員等職。全國農村中語會、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湖北省語文學會、湖北省文藝理論研究會、湖北省教育學會會員。先後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多篇獲得國家級一等獎。編著出版過《中國歷史文化論析》、《高中語文求同析異》、《時文薈萃》、《語文聯考備考類編》、《中學生贈言辭典》、《高中語文綜合能力訓練》等書,著作達百餘萬字。
李冠泉 貫莊人。曾任縣級隨州市副市長、地級隨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2004年3月卸任)、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
黃倫友 1987年從何店職業高中畢業後,黃倫友利用所學,承包何店供銷社養雞場,年底即獲利一萬餘元,成為聞名全市的養雞專業戶。現為隨州市金龍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經理,同時為湖北鑫龍集團(位於何店工業園內)銷售能手,2007年8月21日,湖北鑫龍集團總經理饒有才獎勵黃倫友價值11萬元的轎車一輛。
蔡川友 王店人。蔡川友在生產耕作之餘幾經試驗改進,試製成功一種用簡易材料製成的裝置,安放在地里,可以活捉野兔。這種無傷活捉野兔的新方法自2003年通過《農村百事通》、《農技服務》、《農家致富顧問》、《種植與養殖》、《市場信息報》、《科技信息報》、《致富快報》等報刊宣傳後,由於效果良好,全國各地很多農民朋友參加學習,走上成功之路,引起中央電視台農業頻道《科技苑》欄目的興趣和關注。2007年底,《科技苑》欄目組第一次走進隨州,專程來到蔡川友家中,利用3天的時間,讓他演示用發明的裝置活捉野兔的方法。2008年1月21日,《科技苑》欄目在第一期《田野智慧》板塊中播出 “無傷害捕兔圈”的使用方法。
操忠林 在城市,土雞蛋、土鴨蛋深受城裡人歡迎,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操忠林抓住商機,率先在蛋類產品上申報註冊商標,打造品牌,建立蛋品收、儲、銷一條龍服務網路,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了當地不少養殖戶發展。操忠林2006年開始申報“莊稼漢”商標,2008年7月被國家商標局獲批,這是隨州市首件自然人申報的農副產品商標,主要用於“蛋白、蛋黃、蛋粉、鵪鶉蛋、蛋類”等蛋類產品上。
解元國 解元國利用在鄉鎮公共圖書館學到的養雞技術,掌握了雞的飼養、疾病預防及治療等知識,利用村裡的空閒倉庫和場地辦養雞場,通過兩年的努力養雞成功,很快成為萬元戶。他致富不忘鄉親,將自己所學和掌握的養雞經驗無私傳授給他人,在解元國帶動下,何店鎮成為隨州市提供商品禽、蛋的重要生產地之一。
【何店鎮轄區鄉村】
花園村 十九山村 謝店村 黃家村 王店村 三河村 白果河村 陳家河村 遼原村 茅草崗村 占家店村 吳仁店村
何家台村 巫山村 盧家河村 套寺嶺村 魯家咀村 彭家畈村 天子堰村 崔家嶺村 金花嶺村 浪河村 王崗村 汪聖村
皂樹埡村 鎮杜家畈村 諶家嶺村 鎮饒家畈村 魏家埡村 井田畈村 椒藤河村 銅管山村 三岔河村 高家畈村 團山村
謝崗村 金家河村 長崗村 清水村 沈家村 五方堰村 黃家淺村 尹家河村 板凳崗村 棋盤山村 響水壠村 朱家沖村
任家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