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何店鎮是曾都區轄鎮。位於區境西南部,距市區18千米。常住人口41831人(2010年六普)。轄2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
沿革
1965年為何店區,1975年改公社,1987年建鎮。1996年,面積216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轄王店、三河、白果河、陳家河、花園、十九山、謝店、黃家、遼原、茅草崗、占家店、朱家沖、任家畈、吳任店、何家台、巫山、盧家河、套寺嶺、魯家咀、彭家畈、天子堰、崔家嶺、金花嶺、浪河、王崗、汪湛、團山、謝崗、金家河、長崗、清水、沈家、五方堰、黃家淺、尹家河、板凳崗、皂樹埡、杜家畈、諶家嶺、饒家畈、魏家埡、井田畈、椒藤河、銅管山、三叉湖、高家畈、棋盤山、響水龍48個行政村和王家河、響堂街2個居委會。
2004年,鎮政府駐何店,人口50911人,面積219.4平方千米,轄王家河、響堂街2個居委會和諶家嶺、椒藤河、三岔湖、王店、三河、遼原、謝店、花灣、棋盤山、喬麥河、貫莊、金花嶺、天星、龔家店、浪河、向陽、汪湛、白廟、桂華19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303102:~001 121響堂街居委會 ~002 121王家河居委會 ~200 122諶家嶺村 ~201 122椒藤河村 ~202 122三岔河村 ~203 122王店村 ~204 122遼原村 ~205 122謝店村 ~206 122花灣村 ~207 122棋盤山村 ~208 122喬麥河村 ~209 122貫莊村 ~210 122金花嶺村 ~211 122天星村 ~212 122龔家店村 ~213 122浪河村 ~214 122向陽村 ~215 122汪諶村 ~216 220白廟村
【2006年代碼】421302122:~001王家河居委會 ~002響堂街居委會 ~200諶家嶺村 ~201椒藤河村 ~202三岔河村 ~203王店村 ~204遼原村 ~205謝店村 ~206花灣村 ~207棋盤山村 ~208喬麥河村 ~209貫莊村 ~210金花嶺村 ~211天星村 ~212龔家店村 ~213浪河村 ~214向陽村 ~215汪諶村 ~216白廟村 ~217桂華村
基本概況
何店鎮下轄2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王家河、響堂街、諶家嶺、椒藤河、三岔湖、王店、三河、遼源、謝店、花灣、棋盤山、喬麥河、貫莊、金花嶺、天星、襲家店、浪河、向陽、汪湛、白廟、桂華。版圖面積216平方公里,折合30萬畝,其中山場19.8畝,水域3萬畝, 耕地5.2萬畝, 街道村莊3萬畝 ,概稱“七山一水二分田”。隨安(隨州至安陸)、隨柳(隨州---何店---王店---雙堰灣雞冠樹----金堰村---柳林)兩條公路貫穿全鎮 ,隨洛(隨州--貫莊--洛陽)公路直通鎮區,孝襄高速公路,麻竹(麻城至竹山)高速公路,漢十(武漢至十堰)高速公路直切集鎮中心。
2007年,何店鎮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鎮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穩定作為第一責任,把依法行政作為第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奮力拚搏,實現了“三個文明”建設的新成績。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民收入大幅上升。浪河食品工業園、何店工業園建成投產,一鎮兩園比翼齊飛,成為農村城鎮化的“助推器”、何店經濟快速發展的“推進器”,何店已成為“食品茶葉香天下,化工機械紅九洲”的隨南明珠重鎮。
歷史文化
何店原稱“何家店”,系以姓氏命名,形成已久,今簡化為“何店”。何店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轄區內有因“棋仙對奕”而遠古聞名的仙境聖地棋盤山;有明代傳說天下以“金頭玉葬”設“四十八享堂”追悼一代忠臣何氏閣老的“何家享堂”;傳說古隨州境內有著名的九碑十湖三十二大堰,何店境內的“三岔湖”即為其十湖之一,清末以前,三岔湖乃隨南一重要集鎮,是隨南交通樞紐。清道光二十一年,奉直大夫楊代瑛及其妻“皇清誥封五品宜人”葬於三岔湖道旁,故此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聖旨》龍碑。
物產資源
農業
主要農作物以優質水稻、優質小麥、優質棉花為主,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次之。
林業
何店鎮境內主要山峰有十九山、狗跡嶺、慈山、巫山、棋盤山、群英山、寨子山、銅管山、茶山寨、雷家寨等。最高山峰十九山海拔高488米。全鎮山場面積19.8萬畝,年木材採伐量600立方米。主要林特產品有茶葉、板栗、銀杏、香菇、木耳及桃、李、杏等水果。尤以“怪茶”名氣最大,並有“楚天茶鄉”之美譽。
水利
何店鎮境內有白果河水庫,蓄水能力為4020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3處,蓄水能力492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22處,蓄水能力430萬立方米;築有堰塘,?壩7448口,可蓄水1117萬立方米;主要河流6條,全長80多公里。
全鎮水資源可用量5000多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9100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90%,。可養水面1萬畝,年產成魚800噸。礦產:何店境內有大量的石灰石,採石燒灰,歷史悠久。南部有長約7公里的重晶石礦帶,蘊藏量達600萬噸,其含鋇量達95%,比重達4.2以上。
自1978年9月開採,20多年來,累計創產值8000多萬元,向國家提供稅金近1000萬元,創匯達400多萬美元。此礦石被譽為山中“奇石”,是何店經濟支柱之一。另外,絹雲母、玄武岩、石英石等礦產品也較為豐富。
城鎮建設
何店集鎮地勢平坦,城鎮建設成“井”字型,北邊工業區,南邊商業區,先後建成4條街道。2006年,鎮政府多方籌資300餘萬元完成了何店北端路面擴改水泥硬化工程。整個街道長4000米,寬12米,街道花壇、樹林、路燈、河水交相輝映,實現了街道硬化、淨化、亮化、綠化、美化。鎮區內建成有機電水井、自來水廠,飲水衛生、方便。
農村建設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2006年底,全鎮硬化通村水泥路18條96公里,建沼氣池150戶,該鎮浪河村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共投資41萬元進行了三清六改五通的村莊整治,使全村面貌煥然一新,對外展示了何店的良好形象。
鄉鎮企業
何店鎮實施“開放興鎮,興工富鎮”戰略,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鄉鎮企業二次創業成效顯著。鎮委、鎮政府先後出台並完善了《關於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浪河食品工業園投資優惠辦法》和《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定》等系列配套檔案,為鄉鎮企業創造一個開放、文明、寬鬆、優美的內外環境。全鎮四層企業2097個,年營業收入過千萬元的15家,年實銷過億元的4家,形成了傳統的“奇石、怪茶”與新興的“食品、化工”並駕齊驅的發展格局。浪河食品工業園 浪河食品工業園是湖北省中小企業發展局、鄉鎮企業管理局、建設廳、國土資源局確認的“重點鄉鎮工業園區”。位於曾都區何店鎮浪河村,距隨州市區6公里,距迎賓大道(漢十高速公路隨州連線線)3.5公里,始建於2000年4月,規劃建設面積2平方公里,實際建成面積15公頃。
通過“高起點規劃、園林化設計、專業化招商、高標準建設”,園區現已形成規模。共入駐企業12家,其中規模企業3家;總資產1.2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0.73億元;各種現代化、自動化機械設備1000餘台(套),營養食品、保健食品、各類飲料、紙箱及塑膠包裝、皮革製品等生產線15條,從業人員1500餘人。主導產品營養食品年產能力5000噸、保健食品(含蜂產品製劑)3000噸、飲料8000噸、紙箱10萬平方米、出口勞保皮革手套50萬雙以上,達到了年創產值1.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46億元、利稅1500萬元的規模。在省、市、區三級領導的工作調研和實地考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
何店工業園 2003年,何店鎮委、鎮政府抓住“漢十”高速公路開通和沿海企業向大陸內地擴張延伸的大好機遇,著手謀劃在迎賓大道何店段兩旁500米內開發建設何店工業園區。規劃占地面積7平方公里,到2010年建成面積3平方公里,累計落戶招商引資企業20家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5000人,實現產值6億元,利稅5000萬元,上繳國家稅金過1000萬元的奮鬥目標;到2015年,園區入駐企業個數、從業人數、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實現產值、利稅、上繳國家稅金等指標在201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建設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
近幾年來,為逐步實現上述目標,鎮委、鎮政府以規劃指導園區建設,以項目支撐園區發展,以特色壯大園區規模,以質量提升園區檔次,以科技增強園區實力,以政策保障園區騰飛,先後投資400餘萬元建設和完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及平整場地;同時認真落實隨州市、曾都區政府關於鼓勵各類投資的若干政策規定,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項目,使園區得到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截止2007年5月,總計入駐企業9家,現已建成投產5家;總投資1.67億元,一個集汽配鑄造加工、塑化建材製品生產、大米加工銷售、年產值規模達3億元、利稅超過2000萬元的新型工業化園區已初具規模,“聚四海商企精英、建隨南工業園區”已初現端倪。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興旺有成。全鎮現有中國小校7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自1989年開始,何店鎮黨委、鎮政府動員全鎮上下和社會各界,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教學、辦公、住宅樓房36棟,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添置了大量的教學器材,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經省市檢查驗收,何店鎮“普九”達標。醫療保健形成網路,醫療設備和技術皆有明顯提高。
全鎮現有中心衛生院1個,衛生所4個,衛生室28個,院、所醫務人員113人,鄉村醫生57人,全鎮參加合作醫療人數達38823人,較好地保障了人民的身體健康。計畫生育機構健全,計畫生育率達到99.8%。何店中心文化站,建築面積3120平方米,內設文化館、影劇院、集琴、棋、書、畫、影視、照相於一體。廣播站投資15萬元遷址,安裝了有線電視,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古今名人
(明)何思泉(?—?)明代忠臣。字其大。祖籍江西金溪。太子師,翰林院編修。悉心醫學,聞名鄉里,著有《醫學管見》。傳說何思泉因奸臣所害而誤斬,皇帝獲知真情後發現其首已失蹤,贈少傅,特以“金頭玉葬”修建“何家享堂”(明代天下“四十八享堂”之一)追悼何氏閣老。《隨州志》雲“贈少傅何思泉墓在城南三十里何家店”,其舊址在今何店糧管所倉庫處,1960年代尚存一石碑,上面刻有“明皇勒贈翰林院編修文林郎思泉何公墓”碑文。今何思泉墓遺址為曾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何宗彥(1559—1624年)明末大臣。字君美,號昆柱。何思泉之子,17歲隨父客居隨州。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二甲第二名進士。累官詹事、禮部右侍郎、署部事、左侍郎。何宗彥屢次上書神宗進言獻策,均未被採納。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京師發生大地震,宗彥上書朝廷請修理政事,當時神宗已不理朝政三十年,政務積馳,宗彥清理積弊,修補廢政,攝尚書事,在任六年中,忠於職守,“時望甚隆”;同年十二月,群臣多推舉宗彥為閣臣,遭齊黨張延登等人反對,未果。當時朝廷朋黨角逐,乃不安於位,辭官回隨編修《隨州志》。次年,光宗即位,起用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天啟元年(1621年)應召還朝,屢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等。天啟四年(1624)卒於官,贈太傅,謚“文毅”,葬於州東五十里馬坪港,並在州南十五里望城崗設神道碑,在州城文明門內專設祠堂。後來朝廷“誥封父祖父曾祖父嗣曾祖父計四世”。何宗彥澡身浴德,正色立朝,淡於求名,拙於求利,著有《春曹疏草》二卷、《何文毅公集》十卷。其事跡見於《明史》卷240《何宗彥傳》。何店原名何家台,形成已久,系以姓氏命名,因何家享堂何姓眾多,故稱何
(明)何宗聖(?—?)明代官員。字八柱。何宗彥之弟。以神宗萬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舉人,除永安縣知縣,擢工部營贍司主事,監督三殿公務,省公費以億萬計。隨升太僕少卿、少司空。後附佞魏忠賢,驟加工部右侍郎。崇禎初列為魏黨逆安,革職充軍。其妻徐氏,誥封夫人,隨州城破,罵賊不輟,賊怒,剮其身而死,入祀節孝祠。
(清)何操敬(?—?)清代官員,名醫。字主洛。何宗彥家孫。貢生。才氣豪邁,少年客游江南,時值飢疫,骸骨載道,何操敬捐銀八百兩收埋。歷太博。順治初隨征廣東有功,檄署知儋州事,當兵革之後,撫輯有方,黎民安之,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回歸故里。著有《醫學秘傳》、《是何詩集》。著名戲曲家李漁粵游之行時曾寫有《儋州行贈何主洛使君》詩。
(清)何志崇(?—?)清代官員。何宗彥之孫。以祖宗彥蔭授中書舍人,後中式,順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舉人。
(清)王明德(?—1797年)鄉勇。貫莊人。嘉慶元年(1796年)督率鄉人築堡自固;二年(1797年)正月,賊匪三千餘人由應山西竄,經過寨前時,一木匠發炮擊斃賊首,賊眾大怒,合圍而攻,殲斃義勇百餘人,王明德英勇就義。後士人立廟於貫莊店祀王明德,號曰“先生廟”。
(清)楊岱瑛(?—1841年)清代官員。以江蘇布政司理問署常州通判,後援例授奉直大夫。其妻呂氏“皇清誥封五品宜人”。傳說古隨州境內有著名的“九碑十湖三十二大堰”,何店境內的三岔湖即為其中十湖之一,清末以前,三岔湖乃隨南重要集鎮,是隨南交通樞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楊岱瑛及其妻逝世後葬於三岔湖道旁,在此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聖旨》龍碑。今楊岱瑛墓遺址為曾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文卿(1864—1908年)著名塾師。杜家畈人。清末秀才。出生於貧寒的書香之家,自小刻苦自勵,奮發求學,得到洪山周家咀著名塾師施雨帆的教益。杜文卿一擔書箱,兩袖清風,到淅河、城關一帶辦私塾,不久,他的才學風聞全縣。1905年,隨縣官立高等國小堂建立,杜被聘為甲班國語教員,他以性情剛烈、授業嚴謹著稱,深得學生敬重。楊太朴(畢業於北京政法專科學校)、黃建中(高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又留學英國)、劉亞平(吳山人,武漢行營少將副處長)都曾深受其陶冶。1908年病逝。杜文卿在病重時自作一幅輓聯云:“本簞瓢陋巷之奇窮,但我何人斯,籌中勝顏君一紀;抱流水高山之逸隱,惜世無同調,地下覓鍾子重聽。”他死後,學生楊太朴、黃建中等曾刻印《杜文卿詩集》(今已散佚無存)。
童元甫(?—1916年)大地主,隨縣城關大商號“童永裕”創始人。杜家畈人。擁有四百多石稞田,早年好逸惡勞,常至縣城賭博,為得立足之地,在西關正街購置房屋三間。後見經商可以發財致富,便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僅有的兩間口面開設醬園小雜貨店,起號“永裕”。此後,得其朋友李恆豐(安居大地主)及黃天和(城關大地主)資助,生意擴大。1916年去世。
童壽軒(?—1939年)大地主。杜家畈人。童元甫侄子。早年家境貧寒,且遭後娘刻薄,常是白天學藝,夜晚推磨。1904年充當童元甫幫手,入“永裕”學藝。1909年被派往漢口當採辦,與漢口各商賈交往頻繁。童元甫死後,因其子呆痴,不能理事,童壽軒繼承其遺業,更號“童永裕”,大力發展經營。到1920年代,“童永裕”生意達到鼎盛階段,擁有四進房屋一棟,共46間,店員23人,僅醬園就有四間口面,二百多口缸,規模之大,隨城奪魁。根據當時的記載推算,“童永裕”當時的資本在五萬元以上,名列全縣第一。1939年日軍入侵隨縣後,童壽軒攜資逃回何店,“童永裕”房屋被燒,醬園被搶,在途商品被劫,生意全部破壞,其所攜帶的資產亦被土匪頭子、偽縣政府代理縣長童丹甫勒索淨盡。為求生計,只好賣田度日,但因有鴉片癖性,賣田也難償暗室一燈,經濟來源斷絕,遂貧病交加而死,“童永裕”商號徹底破產、倒閉。
張撫之 三岔湖人。1903年赴日本留學,習商科。
何精益 1903年赴日本留學,習商科。
楊春泉 1909年至1911年赴日本留學,習政法。
何 民 民國年間留學美國。
任高全 謝店人。惡霸。人稱任矮子。曾任舊隨縣校長。民國時期隨南“五子”之一,當時有民謠唱到:五子活閻王,心毒
似虎狼,壞事全作盡,窮人遭禍殃。
劉福五 王店人。外科醫生,抗戰前隨縣鄉鎮中較出名的中醫。
袁明清 浪河人。解放前以農兼畜牧獸醫。
金恆平 貫莊人。解放前以農兼畜牧獸醫。
文德洪 貫莊人。革命烈士。中共黨員。曾任解放軍副營長。
孫克樹 革命烈士。曾任解放軍班長。1946年在郭家灣犧牲。
葉明成 革命烈士。曾任解放軍排長。1949年在洛陽金雞嶺犧牲。
錢成奎 革命烈士。曾任解放軍排長。1949年在安居犧牲。
詹昌鴻 革命烈士。曾任志願軍排長。1950年犧牲於朝鮮戰場。
張時超(1912—1970年)教育家。字明厚。三岔湖人。張撫之後代。1935年入武漢大學攻讀英語。1937年棄學投入抗日救亡運動,隨後回鄉建立隨南中共小組,任工作隊隊長。1941年任隨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隨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縣委政權部長。“中原突圍”前夕北上東北,任虎山縣縣長。1949年隨解放軍南下江西,任中共贛州地委秘書主任、贛西南區委秘書處長、寧都地委委員兼秘書長。1952年任漢口航空工業學校第二任副校長兼航空工業局局長。1955年學校遷往南昌,改為南昌工業學校(今南昌航空大學),任黨委書記兼校長。1955年當選為南昌市委委員。1956年調往瀋陽負責將瀋陽航空工業學校升為學院(今瀋陽航空工業學院)。1958年返回江西籌建江西工學院(1985年改為江西工業大學,1993年和江西大學合併組建南昌大學),任籌建委員會書記。1970年8月8日在上海逝世。
楊貴珍(1938— )陸軍少將。曾任北京軍區北京衛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1988年6月起任北京衛戍區紀委專職副書記(副軍職)。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0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後任北京武警總隊副參謀長。
李國棟(1939— )教育家。貫莊人。1961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到鄭州工作。主要從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管理工作。歷任中原師範學校語文教師、鄭州市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中州大學副校長,兼任全國市屬高校學報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邏輯學會副會長、鄭州市教育學會副會長、鄭州市邏輯學會會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全國理事、河南中華職業教育社副主任等職。2001年1月退休。著作有《職工邏輯學讀本》(副主編)、《中國歷代套用文選》(1994年)、《商貿邏輯》(合編,2005年)等。
李國梁(1942— )學者。筆名郭梁。貫莊人。李國棟之弟。1965年武漢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任職於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現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主要從事華僑華人問題研究。1984年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副所長。1990年任廈門大學科研處副處長。1992年起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期間1984年任日本長崎大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95年任名古屋經濟部客座研究員,1996年任東京亞洲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兼任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理事、《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副主編等職。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著有《東南亞華僑華人經濟簡史》(1998年);與人合著《第三世界的石油鬥爭》(1980年)、《華僑華人與中國革命和建設》(1993年)等;主編《戰後海外華人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0年)、《東南亞華僑通史》(1994年)、《21世紀初的東南亞社會經濟》(2003年)等;翻譯有《亞洲的出口加工區》(1980年)、《華僑資本的形成和發展》(1983年)、《東南亞華僑經濟簡論》(1987年)等書。
朱永清(1943— )空軍中將。浪河板凳崗人。1986年4月任解放軍空降兵連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1991年1月任空降兵十五軍副政委。1992年7月晉升空軍少將軍銜。1992年11月任空降兵十五軍政委。1996年1月任廣州軍區空軍副政委。1997年11月任成都軍區空軍政委。1999年7月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2000年12月任廣州軍區空軍政委。2001年7月兼任廣州軍區副政委。2006年8月退休。曾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8月,朱永清應邀回隨參加“隨州市建市五周年慶典大會”;2007年4月,朱永清回曾都省親,向洛陽九口堰新四軍五師紀念館建設捐款一萬元;8月,朱永清次子朱明回隨替父向家鄉捐款賑災,將3萬元人民幣捐給隨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葉笑天(1964— )詩人,企業家。學名葉峰,又名葉全忠。金花嶺人。大學文化。做過建築工人、秘書、通訊員、編輯等工作。1985年開始詩歌創作。1987年創辦並主編《啟明星》文學報。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隨州市青年詩歌協會會長。先後在國內報刊上發表詩歌一百多首,有詩作獲獎。1993年下海經商。現為北京市五環空調淨化工程公司總經理。
李嘯天 原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司長,已退休。
張 昱(1939— )心理學家。原名張光隉。隨州一中校友。1965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繫心理學專業畢業後留北京工作。1979年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任教,歷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研究室黨支部副書記,德育教研室主任,人文科學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首任心理學教師。兼任湖北省心理學會和武漢市心理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高校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業心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心理學探新》雜誌編委,荊州市社會心理學會顧問,湖南省東方名人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等職。中國報告文學研究會、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著有《商業心理學概論》、《現代管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1990年)、《大學生心理衛生》等書。
石鵬皋(1942— )農業專家。貫莊人。1967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植保系。歷任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病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院長。兼任湖北省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等職。曾主持多項小麥技術研究,1978年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1981年獲湖北省農牧業技術改進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9年獲農業部三等獎,1987年、1992年、1996年分別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先後被授譽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2007年受聘為湖北省政府參事。發表科研論文六十餘篇,編著出版有《食用菌栽培與加工》、《五種食用菌栽培與加工》(1992年)、《食用菌高產栽培實用新技術》(2006年)等書。
羅維揚(1942— )作家,編審。筆名揚勵、曼蘭。貫莊人。1954年秋由貫莊區中心國小考入隨縣一中。1965年武漢師範學院(今湖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鄂西竹山縣教育部門工作。歷任竹山縣中師、國中、國小、高中教師,竹山縣文化館、文化局幹部,《堵河文藝》季刊主編。1980年2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1984年調湖北省文聯《今古傳奇》雜誌社工作,歷任編輯、作品組組長、副編審、編輯部副主任、常務副主編、編審、編委會主任、主編,兼任中國期刊協會理事、湖北省期刊協會副會長、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理事、《通俗文學評論》副主編。1990年10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4年1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底借調北京印刷學院出版系任教。2002年7月退休。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再造堅實》(1989年),小說集《白天鵝在懷抱中行將死去》(1991年)、《明日見分曉》(1993年),散文隨筆集《人生的講究》(1993年)、《三觀居札記》(四種,2000年),文學散論集《文學詠嘆調》(1992年),詩評集《送你一束太陽花》(1993年),詩集《相約在明天》(1988年)、《真生命的充實活動》(2005年),文學研究專(論)著《文學雜談》(2001年)、《中華對聯寫作》(2004年)、《回憶錄寫作》(2007年),編著(選編)作品《新文言》(2000年)、《外國人怎樣當農民》(2005年)、《非常語文》(2006年)等二十餘部。1994年3月16日,湖北省作家協會文學評論委員會、湖北省文聯理論研究室、湖北大學中文系、《今古傳奇》雜誌社曾聯合召開“羅維揚創作研討會”。
黃永生(1944— ) 正廳級幹部。王店人。曾都三中1964屆校友。1968年畢業於北京政法學院法律系。曾在黑龍江省綏化地區公安局、檢察院工作。歷任隨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公安局局長,隨州市委副書記,湖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今湖北警官學院)校長,湖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正廳級,一級警監),兼任湖北省見義勇為基金會會長、湖北省警察學會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曾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黃永生從小愛好書法,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鷹台書畫研究院院長,出版有《千字文》、《論語》、《黃永生書法集》(2002年)等書畫作品,其作品多次在北京、武漢等地展出,併入選多種大型書畫冊。
楊支國原湖北省軍區教務處上校。
朱 明浪河板凳崗人。朱永清將軍次子。曾留學紐西蘭,回國後一直在企業發展,武漢天健公司創辦人兼總經理。
張國威教育名人。貫莊人。196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曾先後在十堰、隨州、襄樊、武漢等地任教。已退休。張國威喜歡唱京戲、看足球,著有《戲迷夜話》(1998年)和《語文世界盃》(2003年)。
葉菊蓮
女。黃石市安全局原局長。
鄒守達(1944— )
處級幹部,高級經濟師。大學本科學歷。歷任十堰市鄖西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中共鄖西縣委副書記、書記,十堰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十堰市政府編制辦公室主任等職。2000年7月調任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主要從事政治理論和經濟學研究。2005年退休。
饒貴才
襄樊市供銷社辦公室主任。2006年襄樊市直國有企業改革先進工作者。
千志勇(?—1968年)
貫莊人。曾在洛陽公社銀行當出納。1968年5月,洛陽公社各單位成立革命領導小組,千志勇因看到毛主席像有很多小黑點用刀子刮,銀行領導讓呈報區革委會,定千為現行反革命。後由縣民眾專政指揮部甄別教育,千志勇在縣第一招待所跳樓摔斷大腿,回家勞動後在貫莊家門口跳堰自殺。
蔣從清(1954— )
主任醫師。諶家嶺人。1979年12月武漢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被分配到隨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現市中心醫院)工作,歷任大內科副主任,心血管內科主任,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副主任醫師,黨委書記、院長,主任醫師,兼任隨州市醫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市科協副主席,市政府專家服務團成員,市科技成果鑑定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醫學論理學會理事,湖北省心腦血管病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院、湖北醫科大學、鄖陽醫學院等高校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鄖陽醫學院學報》編委,《醫學理論與實踐》、《杏林春曉》主編。蔣從清是隨州地區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有多項技術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同時獲隨州市科技進步獎10餘項。曾當選為隨州市第五、六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2000年12月起享受省政府特殊專家津貼。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首批市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8年3月被聘為市政府首屆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
孫兆林(1955— )
副處級幹部,經濟師。畢業於北京經濟學院。1975年6月加入共產黨。1976年5月參加工作。先後任何店公社財稅所職工、何店公社司務會計。1984年11月任何店區王店鄉鄉長、黨委副書記。1987年9月後任洛陽鎮建鎮籌委會副主任、副鎮長、黨委副書記。1996年5月任均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1998年12月當選為隨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1999年2月後任柳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黨委書記。2000年11月任曾都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直屬機關黨委書記。2002年4月任曾都區人民政府區長助理。2002年12月起享受副縣級幹部待遇。2004年1月起任曾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豐國(1961— )
作家。杜家畈人。自修大專畢業。何店鎮文化館館長,隨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常有文學、新聞作品發表於《湖北日報》、《襄樊日報》、《隨州日報》、《編鐘》等報刊。
蔣從安(1964— )
省級特級教師。諶家嶺人。蔣從清堂弟。1984年就讀於襄陽師專中文系。1987年分配到隨州一中任教,先後擔任團委副書記、書記、年級黨支部書記等職。1990年至1992年進修於湖北教育學院中文系。1994年9月任隨州市二中常務副校長。1995年晉升為中教一級教師。1996年9月調任隨州市四中校長、黨總支書記。2002年4月調任曾都區教育局副局長。2004年8月起任隨州市一中校長、黨委書記,曾兼任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語文教學與研究》雜誌社理事,中國科學教育研究文化國際交流中心促進會高級會員、調研員,中國未來研究會未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新世紀教育理論研究員等職。全國農村中語會、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湖北省語文學會、湖北省文藝理論研究會、湖北省教育學會會員。先後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多篇獲得國家級一等獎。編著出版過《中國歷史文化論析》、《高中語文求同析異》、《時文薈萃》、《語文高考備考類編》、《中學生贈言辭典》、《高中語文綜合能力訓練》等書,著作達百餘萬字。
李冠泉
貫莊人。曾任縣級隨州市副市長、地級隨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2004年3月卸任)、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
黃倫友
1987年從何店職業高中畢業後,黃倫友利用所學,承包何店供銷社養雞場,年底即獲利一萬餘元,成為聞名全市的養雞專業戶。現為隨州市金龍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經理,同時為湖北鑫龍集團(位於何店工業園內)銷售能手,2007年8月21日,湖北鑫龍集團總經理饒有才獎勵黃倫友價值11萬元的轎車一輛。
蔡川友
王店人。蔡川友在生產耕作之餘幾經試驗改進,試製成功一種用簡易材料製成的裝置,安放在地里,可以活捉野兔。這種無傷活捉野兔的新方法自2003年通過《農村百事通》、《農技服務》、《農家致富顧問》、《種植與養殖》、《市場信息報》、《科技信息報》、《致富快報》等報刊宣傳後,由於效果良好,全國各地很多農民朋友參加學習,走上成功之路,引起中央電視台農業頻道《科技苑》欄目的興趣和關注。2007年底,《科技苑》欄目組第一次走進隨州,專程來到蔡川友家中,利用3天的時間,讓他演示用發明的裝置活捉野兔的方法。2008年1月21日,《科技苑》欄目在第一期《田野智慧》板塊中播出 “無傷害捕兔圈”的使用方法。
操忠林
在城市,土雞蛋、土鴨蛋深受城裡人歡迎,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操忠林抓住商機,率先在蛋類產品上申報註冊商標,打造品牌,建立蛋品收、儲、銷一條龍服務網路,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了當地不少養殖戶發展。操忠林2006年開始申報“莊稼漢”商標,2008年7月被國家商標局獲批,這是隨州市首件自然人申報的農副產品商標,主要用於“蛋白、蛋黃、蛋粉、鵪鶉蛋、蛋類”等蛋類產品上。
解元國
解元國利用在鄉鎮公共圖書館學到的養雞技術,掌握了雞的飼養、疾病預防及治療等知識,利用村裡的空閒倉庫和場地辦養雞場,通過兩年的努力養雞成功,很快成為萬元戶。他致富不忘鄉親,將自己所學和掌握的養雞經驗無私傳授給他人,在解元國帶動下,何店鎮成為隨州市提供商品禽、蛋的重要生產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