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img/0/30f/nBnauM3X2EzNzMDN1kTOxgDOxMTM5ITOzgTMwADMwAjM2EzL5k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作者:趙慧軍 編著
ISBN:10位[7563807845] 13位[9787563807840]
出版日期:2006-7-1
定價:¥32.00 元
內容提要
因此,無論你的專業是什麼,無論你效力是什麼樣的公司或組織,所有俗尋求這些知識的人都可以是這本書的閱讀者。
對人的理解是一個艱深的研究課題。哥白尼的宇宙觀中只有一個太陽,那就是我們的太陽;布魯諾卻指出,分布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的星辰同樣也是太陽,也許它們的周圍又有漫無邊際的人居世界!一個人如同一個宇宙,雖然無法被徹底理解,但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我們的感受,並影響著我們的看法和行為;儘管我們最善於理解的(也是寫進教科書的)是那些不斷重複出現的行為,但我們仍要別無選擇地面對不斷變化的挑戰,並需要增加應對的智慧。
本書自2000年面世到今天修訂第三版,遵循業已成熟的學科體系,力求反映研究前沿與現實問題,貫徹理論結合實際的原則,以擴大讀者視野、豐富相關知識。
作者簡介
趙慧軍,1964年10月生於黑龍江省。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心理學系,獲心理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和講授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學科領域。兼任北京行為科學學會理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學會會員。 科研及成果:1997年以來,主持研究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項目1項,主持北京市教委項目2項。參與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北京市教委項目2項。出版個人專著《現代管理心理學》,獲得專家高度評價。在《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管理者》、《東北師範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專業論文10餘篇,其中2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進行全文轉載。曾獲北京市行為科學學會優秀論文獎。
目錄
1 管理的心理基礎
? 1.1 心理學的理論和套用
? 1.2 心理學對管理者的價值
? 1.3 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2 管理心理學的歷程和理論成就?
2.1 管理心理學的發軔
? 2.2 管理心理學的形成:人際關係理論
? 2.3 管理心理學的發展:心理學與組織人本主義
? 2.4 管理心理學的繁榮和今日的主題
3 發展和差異
3.1 人的發展
? 3.2 職業的發展
? 3.3 個性與差異
4 知覺與態度
4.1 知覺過程
? 4.2 行為歸因
? 4.3 態度
? 4.4 員工對組織和工作的態度 ?
5 工作激勵
5.1 工作動機
? 5.2 激勵的理論
? 5.3 實際中的問題 ?
6 緊張情緒
6.1 緊張的實質及其影響
? 6.2 緊張的潛在來源
? 6.3 減緩緊張的策略
? 6.4 認知方式與緊張傾向 ?
7 決策心理
? 7.1 決策的結構和決策的過程
? 7.2 決策策略
? 7.3 風險決策中的心理因素
? 7.4 群體決策
? 7.5 個體決策的風格 ?
8 工作群體的心理分析
? 8.1 在群體中工作
? 8.2 影響群體績效的因素
? 8.3 群體中的人際關係 ?
9 團隊建設
9.1 團隊的特徵
? 9.2 團隊建設
? 9.3 團隊的組織管理 ?
10 溝通
? 10.1 組織溝通:過程和形式
? 10.2 促進組織中的溝通
? 10.3 溝通的個人技能
? 10.4 衝突管理
11 領導行為
? 11.1 人性認知:領導思維與行為的出發點
? 11.2 領導行為理論
? 11.3 領導行為的基礎 ?
12 組織變革和組織發展
? 12.1 組織結構與員工行為
? 12.2 組織變革的動力與阻力
? 12.3 組織發展
? 12.4 學習型組織 ?
13 文化與管理
? 13.1 企業文化:概念和特徵
? 13.2 創建卓越的企業文化
? 13.3 跨國經營管理中的文化問題
? 13.4 文化差異的表現
14 管理人才的開發
? 14.1 管理者的職業特徵
? 14.2 管理人員的心理特質
? 14.3 開發管理人才 ?
15 企業家心理與行為
? 15.1 企業家概貌
15.2 企業家行為的分析
15.3 企業家行為的社會心理條件
參考文獻 ?
書摘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後,由於越南戰爭的打擊、經濟停滯不前、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對國家資源消耗的擔憂、軍備競賽和核戰爭威脅等,使許多美國人喪失了對政府的信任而回到“純淨”的個人天地。社會上興起了反主流文化運動,人們對現實不滿,呼籲教育改革,開展人類潛能運動,這一切促進了社會各界對人的尊嚴問題的重視,這些都成為人本主義思潮迅速發展的時代條件。
(2)工業組織的狀況。社會環境從多種角度影響著組織和它的成員。如果從批判的角度評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工人對組織的不滿達到高潮的時候:商業雜誌以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做封面;1972年通用汽車公司工人罷工,不是因為工資問題,而是因為流水線的速度太快;美國參議院在1972年召開了有關工人隔離案的公開聽證會;尼克森政府的健康、教育和社會福利部發表了題為《美國工作狀況》的報告。所有這一切的共同原因是工作太單調、太重複、太沒有意義了。大規模生產中的細緻分工導致了經濟的健康發展,但由於工作的無意義使工人變成了“快樂的機器人”。
福特汽車公司的副總裁曾向他的高層官員們秘密報告了曠工率、工人更新率和勞動紀律案件的天文數字。他認為,問題的根源是,經濟的繁榮和勞務市場的緊張,使公司不得不去雇用那些他們認為是有問題的員工。在這種情況下,在為工人提供什麼樣的工作問題上,組織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傷腦筋。
在工業社會裡,社會與組織的共同模式占統治地位,但組織結構不是永恆的,特別是由於現代工業中的許多工作已被分解得支離破碎,過分專業化使工人們既不能利用自己的潛力和技能,也看不出他們的工作與整個組織的目標和使命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們對工作態度冷淡、無動於衷。當工人們的不滿越來越強烈的時候,這種不滿成為組織變革的力量。工作再設計、工作人性化等組織發展技術正是經濟繁榮帶來的勞動成本上漲和工人不滿的反映,其宗旨便是:在滿足組織對效率和利潤需要的同時,為個體員工提供個人發展和滿足等社會需求的機會,並以此作為激勵組織自身發展的途徑。
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