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乾之(1906~1969)

何乾之(1906~1969)

1932年到廣州,受聘為國民大學教授兼經濟系主任。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中央調何乾之等到延安陝北公學任理論教員。 1958年被聘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歷史組委員。

何乾之(1906~1969)

正文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譚毓均,學名譚秀峰。廣東台山縣人。1906年4月出生於廣東華僑家庭。1929年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明治大學經濟科。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回國。1932年到廣州,受聘為國民大學教授兼經濟系主任。由於宣傳馬克思主義,被當局通緝,1933年底逃亡至上海。1934年初,參加上海社會科學家聯盟;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36年以後開始用"何乾之"筆名發表文章。在30年代的主要學術成就是參加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問題論戰,先後出版了《中國經濟讀本》、《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中國社會史問題論戰》等專著,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論證了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批駁了那種認為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觀點。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中央調何乾之等到延安陝北公學任理論教員。何乾之先後在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延安大學華北大學從事教育工作,並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出版了《近代中國啟蒙運動史》、《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三民主義研究》、《魯迅思想研究》等專著。其中《近代中國啟蒙運動史》,是中國最早系統論述鴉片戰爭以來近代思想運動歷史發展的著作之一,尤其對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其代表人物作了比較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何乾之先後任研究部副部長和歷史系主任、一級教授。同期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1958年被聘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歷史組委員。
他先後寫了《中國現代革命史》、《毛澤東論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幾個問題》、《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等著作;主編的《中國現代革命史》(1954),被高等教育部規定為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並譯成俄、英、越等國文字,在國外發行。《中國現代革命史》一書的特點,是史論結合得當,一方面系統地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另一方面科學地總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實踐。1969年11月16日逝世於北京。

配圖

何乾之(1906~1969)何乾之(1906~1969)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