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區規劃設計

(一)居住小區的規劃結構 在住宅小區規劃考慮的因素中,居住密度是一項重要的量化控制指標,它對居住環境的品質以及規劃結構的空間與布局形態有著根本的影響。 居住密度是關於住宅小區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住宅小區規劃設計
城市是人類集中的生活居住地域,是一種現代的人聚集的環境形式。在一個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設總用地的40%-50%。住宅區是城市中在空間上相對獨立的各種類型和各種規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統稱,它包括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住宅小區的組成不僅僅是住宅和與其相關的道路、綠地,還包括與該住宅小區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商業、服務、教育、活動、道路、場地和管理等內容。這些內容在空間分布上,可能在該住宅小區空間範圍內,也可能位於該住宅小區的空間範圍之外。
(一)居住小區的規劃結構
1.用地規模與配置
為了使住宅小區具備基本的生活設施以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人口或用地達到一定的規模,這一要求對周圍設施不足或沒有設施的住宅小區而言,如在城市邊緣地區新建的住宅區,顯得尤為重要。
用地配置包含住宅建築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與停車設施用地、公共綠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數量以及比例,它反映了一個住宅區的某些重要的特徵,如區位、環境、標準甚至住宅的層數等。
一個具體的住宅小區用地配置的確定應該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住宅小區用地的配置應該在國際《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CB50180-93)用地配置建議的基礎上,考慮住宅小區的職能側重、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區生活、戶外環境質量和地方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確定。
滿足住宅區居民的居住生活需求是確定住宅區用地配置的基礎,不同的居住對象對住宅區的居住、公共服務、戶外環境和交通基礎等存在不同的需求,因而應該根據居住對象的特點適度增減住宅區各類用地構成的比例。
2.居住密度
在住宅小區規劃考慮的因素中,居住密度是一項重要的量化控制指標,它對居住環境的品質以及規劃結構的空間與布局形態有著根本的影響。
居住密度是關於住宅小區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是指單位用地面積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是一個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築密度和建築密度指標的綜合概念。它主要的評價指標有人口密度、住宅區人口密度(毛)、住宅區人口密度(淨)、人均用地、建築密度、住宅區建築密度(毛)、住宅區建築密度(淨)、建築面積密度溶劑率等等指標。
3.設施布局
基本要求:各項公共服務設施,交通設施以及戶外活動場地的布局在滿足各自的時空服務距離的同時,以達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選擇為目標。
考慮因素:上述設施在布局中可以考慮在平面上和空間上的結合,其中公共服務設施、交通設施、教育設施和戶外活動設施的布局對住宅區規劃布局結構的影響較大。同時應該注意到,隨著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和進入家庭,部分公共服務設施和教育設施的布局特別是管理設施的位置將逐步擺脫服務半徑的限制。
(二)主要規劃指標
1.建設強度指標
住宅區在建設強度方面的指標包括容積率、建築密度、總建築面積和分類建築總面積。
2.環境指標
住宅區在環境質量方面的量化指標主要包括綠地率、人口密度、套密度、人均住宅區用地面積、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日照間距。
(三)規劃管理
1. 規劃管理審批的程式:(1)申報與立案;(2)工作周期。
2. 規劃管理程式內容:
(1)規劃要點;(2)選址定點;(3)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4)規劃設計條件;(5)規劃設計方案;
(6)設計方案;(7)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並不是所有建設工程都需要經過以上所述程式,對於工程量小,處在非重要地段的簡單建設項目,經市規劃局同意,可簡化規劃設計條件或設計方案設計程式,建設單位可直接申報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