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本病常發生於工業不發達的地區如 非洲地區,是當今世界最 流行的一種營養不良,多見於6個月(斷奶後)至5歲小兒。本病在我國較為少見。近期調查表明,我國學齡前兒童的熱能和蛋白質的攝入量尚顯不足,尤其是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病因病理
吸收障礙
長期腹瀉,慢性痢疾以及腸結核等在起病 原因中占重要地位。這些疾患既影響食慾,又妨礙蛋白質的吸收。個別嬰兒由於幽門痙攣或梗阻而致長期嘔吐,或由於缺乏胰蛋白酶而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質,也可發生水腫。消耗過多
膿胸、肺膿腫、腹水、大量失血、外科 傷口引流及嚴重灼傷等可使體內蛋白質大量丟失。慢性傳染病如結核、瘧疾等使體內蛋白質過度分解,都可致營養不良性水腫。合成障礙
肝臟能合成各種血漿蛋白,如:白蛋白、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亦能合成部分球蛋白。肝臟疾病如肝硬變、肝炎都使肝功能減退,雖然蛋白質的供給和 吸收正常,但合成蛋白質的功能降低,因而血漿蛋白低下,遂發生水腫及腹水等症狀。餵養不當
膳食中供給的蛋白質總量和優質蛋白長期不能滿足 需要,而能量供給尚能維持最低水平,多見於嬰兒母乳量長期不足又未添加乳類製品,或倉促斷奶。臨床表現
水腫出現前小兒已有 營養不良症狀,如生長發育落後,肌肉消瘦、鬆弛,蒼白無力,怕冷,精神不振或易激動,先貪食,後厭食。如果食物中長期缺乏蛋白質,則逐漸出現水腫,但在瀉痢患兒亦可短期內出現水腫,最短者僅十餘日。水腫是本病主征,兩側對稱,先見於下肢,尤以足背為顯著。病程較久者股部、腰骶部、外生殖器,甚至手背及臂,均見顯著的凹陷性水腫。嚴重病例可於腹壁、顏面、眼瞼以及結膜等處發生水腫。面部水腫大都為浮腫而不見凹陷現象。下肢的水腫顯著,與胸背及上肢的瘦削相比,適成對照。腹水及胸腔積液僅偶見於極重病例。
嬰兒時期的輕度 水腫,往往因皮膚彈力很好,不易認識,須注意體重的突然增加,在一天增長几百克,是水腫的可靠標誌。
其它症狀常表現一般虛弱和精神抑鬱,並缺乏抗感染的能力。皮膚乾燥發涼,有鱗屑,或呈雞皮狀,失去彈性,易生褥瘡,傷口癒合也緩慢。毛髮乾燥變黃,並易脫落。指甲生長遲緩。尿量減少。脈搏與血壓減低,心電圖各波的電壓都低下。
輔助檢查
1.血漿蛋白低降尤以 血漿白蛋白的降低最有診斷價值。水腫嚴重時,血漿總蛋白量大都在45g/L(4.5g/dl)以下,血漿白蛋白大都在20g/L(2g/dl)以下。至水腫完全消失時,則血漿總蛋白大都達55g/L(5.5g/dl),血漿白蛋白大都在25g/L(2.5g/dl)左右,可稱為水腫的"臨界水平"。血漿球蛋白的變化甚大,有時正常,有時增加或減少。球蛋白增加時,若僅測驗血漿總蛋白是不可靠的。此時血漿總蛋白可能正常,而血漿白蛋白已低於臨界水平。2.尿檢查正常蛋白質陰性。水腫加劇時,尿內鈉鹽量減少。
3.貧血由於體內缺乏蛋白質,血紅蛋白與紅細胞均可降低,且患兒多同時缺乏其它造血物質,更使貧血加重。
臨床診斷
1.病史 有 食物攝取蛋白質不足或消耗增多等,嬰幼兒最小生理安全需要量可以作為評價時的參考。2.臨床特點 以水腫為主要表現和相關的臨床症狀和體徵,人體測量結果。
3.生化檢查特點 血漿蛋白降低最具特徵性外,其餘同營養不良消瘦一節。
4.治療反應 予以高蛋白飲食治療迅速奏效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1.心源性水腫主要是右心衰的表現,水腫 特點是首先出現於身體下垂部位,能起床活動者,最早出現於踝內側,行走活動後明顯,休息後減輕或消失,經常臥床者以腰骶部為明顯。顏面部一般不腫。水腫為對稱性、凹陷性。2.腎源性水腫可見於各型腎炎和腎病。水腫特點是疾病早期晨間起床時有眼瞼與顏面水腫,以後發展為全身水腫。
3.肝源性水腫失代償期肝硬化引起,主要表現為腹水,也可首先出現踝部水腫,逐漸向上蔓延,而頭面部及上肢常無水腫。
營養不良性水腫的特點是水腫發生前常有消瘦、體重減輕等表現。皮下脂肪減少所致組織鬆弛,組織壓降低,加重了水腫液的瀦留。水腫常從足部開始逐漸蔓延至全身。
治療
分析和治療病因與調整營養同時進行。對嚴重患者,須首先臥床休息,減少其熱能與蛋白質的消耗。在水腫消失及併發症痊癒後,即宜 鼓勵活動,制定適當的生活制度。對嚴重水腫病例應暫時限制食鹽,待水腫消退後,應及時 恢復食鹽量,以免食慾減退而不能攝入足夠的蛋白質。
傳統療法
通常營養不良性水腫的 傳統治療方法是行氣補氣,健脾除濕,通經化痰,活血祛淤。“治水先治氣,氣行水自退。”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藥有:處方木蝴蝶40克、黨參25克、薑黃25克、蘇梗20克、鮮竹瀝15克、神曲15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茜草10克。
用法:一起煎成湯,加2500毫升水,大火沸騰,轉為小火煎煮一小時。每服兩次,飯後一個半小時服藥湯,每天服一劑,三劑為1療程。
療效:用藥1療程,有效率達85%。
飲食
飲食應注意及時補充蛋白質。對未合併胃腸道 疾病,應迅速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於數日內可達每日每公斤體重2~4克。在攝入大量蛋白質後2~3日,以至2~3周內,患兒尿量增加,體重減輕,水腫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注意限食鹽。待水腫消失,應及時恢復鹽的入量,以免食慾減退。而不能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發燒脫水時,尤為重要的是礦物質的補充,應注意低鈉,足量的鉀,鎂及適量的鐵;補充多種維生素,注意補充維生素A和C;飲食應從少量 開始,隨生理機能的適應和恢復而逐漸增加,並應少量多餐;根據小兒的年齡、病情採用流質,半流質或軟食等。飲食最好經口供給,必要時可採用胃腸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