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根據《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啟示,《似與不似》建立了一個“一、二、三”的認識體系,尤其是其中“三”的觀念,提醒人們要特別關注那個表面看來平淡無奇,但認真追究起來,卻常常會使人感到神妙莫測、難以捉摸,具有一種忽隱忽現、似有似無、好似幽靈一般特性的第“三”者。整個體系在形式邏輯和辯證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吸取了古今中外歷代哲學家的優秀思想,參考了近現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從時間和空閬的各個方面對客觀事物和人類社會進行了嚴謹的科學分析,試圖運用清晰與明確的語言來解讀模糊、矛盾、豐富多彩而又令人困惑的現實,向人們展示了認識世界的一個新視角和新方法,彌補了過去哲學上只強調“一元”和“二元”,而不注重“三元”的缺憾,大大地充實和擴展了辯證法思想。本書內容包括:圈內與圈外,繩子與鏈條,兩頭與中間,失重與平衡,人為與自然,說得清與說不清,有限與無限等內容。
本書目錄
前言引子總論一、三條關係規則二、一個分類準則三、“一、二、三”分類的發明權為老子所有四、“三”的隱蔽性概述五、“三”的各種類型及特性六、容易混淆的幾種類型七、“三”的整體特性八、人類社會套用“一、二、三”的悠久歷史九、“一、二、三”輪廓描述十、“是與不是”與“似與不似” 十一、“一、二、三”分類不屬於形式邏輯十二、“辨正法”概念的提出十三、“一、二、三”舉例十四、關於“似與不似”的三個對話第一章 圈內與圈外一、要想有突破,就得跳出圈子二、自願進入圈子的過程三、在大圈子看問題要比小圈子公平與合理四、巧妙地充當第“三”者五、只有實力相當才有可能長期對立六、還是“以和為貴”七、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八、含糊其辭往往是因為問題考慮得太深九、把自己置於對方“圈”內也是一個好辦法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十一、思維還可以再開闊一些十二、“圈子”的數學模型十三、從大圈子去看小圈子往往可笑得很第二章 繩子與鏈條一、“鏈條”的形成是由“存在性”決定的二、由“圈子”模型也能推出“鏈條”來三、“鏈條”的兩類“環”各有各的用處四、相對主義就是把“關鍵環”當成“普通環”來看的五、“五行論”中的鏈條六、現實生活中處處存在著“鏈條”七、邏輯學和數學在成熟完善的時候也會出現“鏈條”八、對原始概念嚴格定義將失去它本來的意義’九、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實質是什麼十、給數學界提一個建議十一、“道”和“上帝”是不一樣的十二、“道”的三層含義十三、康德+黑格爾=老子十四、循環論中的鏈條都是“普通環”,沒有“關鍵環”十五、“鏈條”組合起來就是“螺旋” 十六、要勇於否定“鏈條”第三章 兩頭與中間一、數學模型的建立二、“適中”點位置的推導三、三個“特殊點” 四、第三個“特殊點”竟然是“黃金分割點” 五、東西方文化對“適中”點的套用六、“適中”的“範圍”比“精確點”好使七、成熟的事物會不自覺地套用“適中”八、現實中人們對“適中”的套用也是無意識的九、不要給自己“設套”十、《易經》中的“適中”十一、“適中”與老子的“守中”還包括廣大悉備十二、諸子百家以“老”為首十三、各家學說都不過是老子思想的一個側面闡述十四、《老子》包含的東西太多啦十五、絕對的“適中”還是違背“適中”第四章 失重與平衡一、失重與平衡都是人類的需要二、客觀世界從時間和空間上都是平衡的三、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單獨出現四、政府和國家也得講平衡五、平衡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必需的六、不勝方可保持不敗七、失重出成果,平衡保長久八、《老子》才是細水長流九、跌跤不可怕,但萬不可跌得爬不起來十、兩頭同時用力,也是一種平衡十一、“東風西漸”也是一種平衡第五章 人為與自然一、大自然大體上是保持平衡的二、自然界成熟的東西大都是對稱的三、人類的行為大部分是在破壞平衡四、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自然一人為一自然”五、“自然”就是“適中”六、激情才能燃燒出歲月來七、太極拳的“捨己從人”功夫就是“順其自然”八、“自然”的過分還是“人為”九、自然問題自然處理,人為問題人為解決十、保持“大自然”與“小人為”比較恰當第六章 說得清與說不清一、無窮信息很難用有限語言來表達二、把無限轉化為有限三、傳統、萬能的方法仍然還是“無窮對無窮”四、康德的“二律背反”五、有限與無限混合起來才是“三”六、實際的情況仍然是在無限可分與不可分之間七、自由也得配合“不自由”八、絕對原因原來是軟的九、世界的“本體”也不是硬的十、在“說得清”與“說不清”之間來回跳十一、“世界的本來面目”也是說不清的十二、老子、黑格爾都是糊塗蛋十三、原始概念都是模糊的十四、規定性越少的東西,就越接近於“道”十五、佛教的高幹們也都認為“說不清就算啦”第七章 有限與無限第八章 東方與西方第九章 官方與民間第十章 運動與靜止第十一章 有序與無序第十二章 先進與落後後記
作者介紹
田茂,網名:天茂、天長地久;男,山西晉中人,l955年生,高級講師。 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在易學研究中,利用數學專業和藝術愛好的優勢,側重於象數,尤其對於太極圖的研究,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對老子思想有一定的認識。闡述老子觀點的《老子“道”的兩重性及其它》、《老子與太極拳》、《“黃金分割率”的哲學意義》等數篇論文曾發表於各類學術期刊。代表作《似與不似》全面闡述了作者對世界的整體看法,為哲學上新的“三論”學說提供了豐富的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