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本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南海、東海、日本、台灣、越南、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諾魯、斐濟群島、東加等海域。深度
水深5~30米。特徵
本魚體前後成兩種色彩變化;頭及前半部為黑褐色,眼後至背部有一淡色縱帶,體後半部成污黃色,分界處有一肉色淡斑,尾柄及尾鰭上葉各有一黑點,第二背鰭及尾鰭下葉又各有一黑線。尾鰭分叉,背鰭兩個。背鰭硬棘共8枚、軟條共9枚;臀鰭硬棘1枚、軟條7枚。側線鱗片數28~30枚。體長可達30厘米。生態
本魚棲息礁石區或潟湖,成小群活動,肉食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物。經濟利用
食用魚,肉質細嫩,脂肪多,適合煎食或油炸,另外體色鮮艷可做為觀賞魚。異名
(1)Upeneusbarberinoides Bleeker,1852(2)Pseudopeneusbarberinoides Bleeker,1852
觀賞魚導航(三)
觀賞魚只是指那些具有觀賞價值的有鮮艷色彩或奇特形狀的魚類。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品種不下數千種。它們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有的來自溫帶地區,有的來自熱帶地區。它們有的以色彩絢麗而著稱,有的以形狀怪異而稱奇,有的以稀少名貴而聞名。在世界觀賞魚市場中,它們通常由三大品系組成,即溫帶淡水觀賞魚、熱帶淡水觀賞魚和熱帶海水觀賞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