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鰍

大刺鰍

大刺鰍(學名:Mastacembelus armatus)為輻鰭魚綱合鰓目刺鰍科刺鰍屬的一種,俗名鋸齒泥鰍、帶刀魚、豬媽鋸、刀鰍。體細長,前部稍側扁,尾部扁薄。棲息於礫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於石縫或洞穴中,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部分植物為食。本魚體修長,上部分為金黃色,下半部為深褐色,腹面有兩排橢圓形斑塊。臀鰭、背鰭及尾鰭,在魚體後部連線成一片。背鰭硬棘33-40枚;背鰭軟條67-82枚;臀鰭軟條67-83枚;脊椎骨87-98枚,體長可達90厘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刺鰍(Mastacembelus armatus)屬鱸形目,刺鰍亞目,刺鰍科,刺鰍屬。俗稱:納錐,石錐,粗麻割,辣椒魚,刀槍魚。英文名:Large spiny eel 。

形態特徵

大刺鰍 大刺鰍

體細長,前部稍側扁,尾部扁薄。頭長而尖,前端有1尖長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淺,幾成三角形,口角止於後鼻孔下方。上下頜均具絨毛狀齒帶;眼位於頭的前部,被皮膜所覆蓋。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後的小刺,埋於皮內。前鰓蓋骨後緣一般具3枚短棘。體鱗甚細,側線完全。背鰭基長,前部由35枚左右游離的短棘組成;臀鰭具棘2枚,第三鰭棘常埋於皮下;背鰭和臀鰭的鰭條部相對,基部均極長,且與尾鰭相連。胸鰭短圓,無腹鰭,尾鰭長圓形。體背側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黃色;頭背正中多有1條黑色縱帶;頭側由吻端經眼至鰓蓋上方也有1條黑色縱帶,向後常斷裂為1縱行黑色斑點,沿背鰭基底伸達尾鰭基底;體側有淡色斑點,從而呈現黑色網紋或波狀縱條紋;大形個體的斑紋不清。胸鰭黃白色,其它各鰭灰黑色,有淡色斑點,鰭緣有1灰白邊。

生活習性

棲息於礫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於石縫或洞穴中,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部分植物為食。

分布區域

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廣。體重可達0.5公斤,肉質細嫩,味佳,民眾喜食。

本魚分布於亞洲地區的河川,包括中國南部及西南部、越南寮國泰國高棉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印尼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在原產地為食用魚,另外也具觀賞的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