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延鎮
伯延鎮(Baiyan Zhen)位於武安市境東南部,距市區10千米。鎮政府駐先進街村。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2.15萬人(2002年)。轄伯延先進街、伯延先鋒街、伯延建設街、伯延和平街、伯延勝利街、龍泉、北文章、南文章、仁義村、莊晏、東萬年、羅峪、雙玉泉、楊二莊、仙莊15個行政村。鎮內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商業發達,2003年商貿業總收入達到2億元。該鎮擁有的特色建築也居多。
基本信息
- 中文名:伯延鎮
- 外文名:bo yan
- 所屬市: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
- 面積:43平方千米
- 著名景點:徐家大院、房家大院
- 方言:地方方言、國語
- 氣候條件:四季分明
- 下轄地區:建設街、先進街、先鋒街、勝利街、和平街和15個行政村
- 車牌代碼:冀D
- 氣候條件:四季分明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6033
- 行政區類別:鄉鎮
建造歷史
沿革1953年建伯延鄉,1958年屬曙光公社,1961年分建伯延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莊晏鄉併入。1997年,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伯延先進街、伯延先鋒街、伯延建設街、伯延和平街、伯延勝利街、龍泉、北文章、南文章、仁義村、莊晏、東萬年、羅峪、雙玉泉、楊二莊、仙莊15個行政村。
周邊概況
位於邯鄲市武安市區東南8千米處,南依鼓山,北臨南洺河,地勢南高北低,轄區面積43平方千米,全鎮共有15個行政村,6160戶,22000口人。伯延鎮自東向西由武磁公路越境,全鎮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伯延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等率部帶領人民民眾在這裡抗日;解放戰爭時期,高樹勛與劉伯承曾在這裡會晤,揭開了著名的“邯鄲起義”序幕。1961年5月,周恩來總理曾親臨伯延視察。近兩年全鎮在宜林山坡地大興退耕還林工程,發展花椒、大棗、核桃、柿樹等林果527公頃,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713元。鎮東部以建材生產為主,西部以煤炭生產為主,有年產近400萬噸的國有萬年煤礦,有投資近億元即將開採的南洺河鐵礦。伯延商業發達,2003年商貿業總收入達到2億元。
歷史記載
伯延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護研究開發以徐家莊園和王順莊園為代表的一大批古民居建築,為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和諧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2013年獲得河北歷史文化名鎮等殊榮。深挖掘歷史文化現異彩伯延建村於北宋元年間,因村形如大雁,故名伯雁,後將“雁”寫作“延”。初始幾戶人家遷居此地,墾田稼穡,後人丁陸續遷入,繁衍生息,明、清時逐步發展成為集鎮,為武安八大鎮之一。清乾隆年間,伯延人大批外出經商,出現了房、徐、朱、程、翟等富商巨賈,大興土木,營造房舍,頗具影響。建國後,伯延鎮一直為區鄉(鎮)政府所在地,1996年,莊晏鄉併入伯延鎮相沿至今。
歷史名人
伯延曆史上曾出現諸多名人,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至今仍具相當影響。房錦雲,伯延開明士紳,民國時期曾捐巨資於北京大學,並將中國大學第一宿舍修葺一新,北大校長蔡元培親書“育我菁莪”匾額,懸於房家門楣。抗日民族英雄武倫佩,該鎮龍泉村人,曾任八路軍冀豫邊區游擊大隊長,其紀念碑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題詞,八路軍一二九師撰紀念碑記。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勛將軍率部在邯鄲起義,後赴伯延鎮改編。11月1日,在伯延召開歡迎高樹勛歸來暨民主建國軍成立大會,11月2日,毛澤東、朱德等致電祝賀。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邊區政府曾駐伯延鎮。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來總理視察伯延。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他了解到集體食堂、大公社、供給制的嚴重弊端,於5月7日凌晨3時向毛主席電話匯報並提出了解散集體大食堂的建議,之後不久全國取消大食堂。
建築特色
伯延民居建築,較著名的有徐家莊園(九門相照)、房家莊園、徐家二兄弟莊園和王順莊園等。綜觀伯延民居建築,別具一格,特點顯著:一是多為一個或數個相連的四合院;二是“村村有閣,無閣不成村”;三是建築裝飾極為講究;四是布局科學合理;五是街巷布局渾然天成,自成體系。為弘揚歷史文化,伯延鎮利用兩三年時間,展開拯救文化遺產行動。鎮黨委、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組成的保護歷史文化遺存領導小組,相關村成立了房家莊園、王順莊園、龍掩寺等20餘個保護小組。他們邀請邯鄲市規劃設計院的學者專家制定了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規劃,繪製了地理位置圖、遠景規劃圖、現狀圖和傳統民居保護圖。按照科學統一的規劃,在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伯延鎮籌款600多萬元,修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全鎮發現並登記造冊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邯鄲市級7處,待公布8處。寺垴遺址為省級文保單位,面積10.5萬平方米,有仰韶、商、西周、戰國四種文化類型,文化層厚2米,出土有石器、陶器等文物多件。省級文保單位王順莊園,面積2780多平方米,有古民居80多間,木雕30多處,磚、石雕精美,為典型的民居式建築。邯鄲市級文保單位龍掩寺,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懸山布瓦頂,正架梁,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鑲嵌在伯延國小牆壁上的晚豐碑,記載了清同治六年(1867年)伯延亢旱不雨,立秋前13天始降大雨,雖節氣太晚,但所播之種皆有收穫,有的甚至喜獲豐收的奇蹟,昭示後人要有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勇於同大自然抗爭的頑強精神。植於明代的伯延元寶坑老槐樹、南文章關帝廟古槐至今仍鬱鬱蔥蔥,生長旺盛。古鎮伯延曆史文化積澱深厚,民居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傳統民居建築面積達27000平方米。
相關影視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就是講述周總理在伯延考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