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經濟[經濟類型]

休閒經濟[經濟類型]

休閒經濟是以人的休閒消費、休閒心理、休閒行為、休閒需求為考察對象,以滿足人的個性、多樣性、多元性發展為目的,以在“生產系統”同“生活世界”之間充當媒介為途徑,研究人類休閒行為和經濟現象之間互動規律的一門人文社會科學。

休閒經濟(Leisure Economy)

休閒經濟休閒經濟
休閒經濟是以人的休閒消費、休閒心理、休閒行為、休閒需求為考察對象,以滿足人的個性、多樣性、多元性發展為目的,以在“生產系統”同“生活世界”之間充當媒介為途徑,研究人類休閒行為和經濟現象之間互動規律的一門人文社會科學。休閒經濟的表現形態,側重人的體驗欣賞情感表達等方式,以及由此傳遞出的消費需求信息,使各類服務、行銷企業策劃產品生產、社會組織的出發點都能建築於這些方面的基礎上的理論。
休閒經濟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新領域,經濟學發展的歷史必然。
1、休閒經濟首先是建築於一個高度發展的社會——普遍的“有閒”和“有錢”構成了它的物質基礎,休閒經濟必然應運而生;
2、傳統經濟學在學科範圍內對整個社會普遍有閒與有錢的消費行為的闡釋已顯得力不從心;
3、經濟學需要向“以人為本”的方向回歸;
3、休閒經濟要考察的不僅是物,而重要的是人,包括人的休閒動機、休閒心理、休閒模式、非物質形態休閒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等。

特徵與本質

休閒是消費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休閒消費的需求涉及到每一個人,它不僅具有經濟和行銷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會意義。這個新的消費需求,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產品,而更多的是滿足休閒消費需要的文化精神產品。由此它將引起新的產業鏈條和新的社會文化關係的變化。
1、休閒:參與經濟創造

休閒經濟休閒經濟

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歷史表明,休閒與經濟的關係密不可分,一方面,經濟參與“買來”休閒,它是回報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閒可以被用來娛樂、消費,來支持有效的經濟參與,正是這種消費的“再創造性”使得休閒變成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式,馬克思曾說:“由於生產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資本的地方,現在只需要使用50資本,於是就有50資本和相應的必要勞動游離出來;因此必須為游離出來的資本和勞動創造出一個在質上不同的新的生產部門,這個生產部門會滿足並引起新的需要”。以我國為例,我國現行的休假制度在推動休閒經濟的形成、促進休閒產業的發展等方面其作用是巨大的,尤其為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拉動內需解決失業盤活經濟、繁榮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
與傳統的經濟形式不同,整個社會運營機制,不再僅僅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樣一個簡單的循環結構,而是由於人的消費行為使勞動者的能力獲得了增長,對生產的貢獻率將遠遠地大於以往。人們花費更多的時間用於物質和文化精神事物的消遣,多餘的時間用於最大化的自我價值的發展,從更深的意義上調動自我的內在潛質。
2、休閒:帶動消費、調節再分配
近100 年來,隨著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事實上,“消費已成為為數眾多的人的主要休閒選擇。如果沒有夜生活和周末,娛樂業將會崩潰;如果沒有假期,旅遊業將會衰落。實際上,是休閒,而不是勞動使得工業資本主義走向成熟。在這裡,休閒新的合理性被展現出來了。正是由於休閒消費的普遍存在,才使各種休閒產業不斷誕生,因而為解決就業創造了條件。應該看到,古典經濟學家們當年的“既能維護經濟價值,又能為非經濟的社會價值的實現”的理想正向我們走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休閒經濟的崛起,能調節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降低貧富梯度。在西方已開發國家,有閒階層的消費,一方面,可以使貨幣回籠,使資本在運轉過程中增殖,“一批非生產性消費者的特殊作用在於保持產品與消費的平衡,使全國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獲得最大的交換價值,從而促進財富的增長。”另一方面,有閒階層的非物質消費,促進了各種服務業的發展,許多新興產業會應運而生,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財富在二次分配中,使更多的人受益,同時,緩解了失業和再就業人員對社會的壓力。
3、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指引我們“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來,返回到一種自然而和諧的狀態上來。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會真正地成為自我,並因此而使生活富有意義”。現實告訴我們,如果僅僅滿足於物質生活,那么我們無異於生存在動物世界中。這種新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認識到家庭愛情友情對我們每個人的存在之重要,對增進家庭的美滿、愛情的彌堅、親情的真摯、友情的良善而帶來的益處,這種關愛和體驗溫情的機會越多,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就會越和諧。無論是傳統的闔家團圓還是發展中的分享交流,生活中總是越來越歡迎休閒的存在,不僅因為休閒能促進經濟發展。
休閒經濟休閒經濟

隨著每個人生活角色的不斷變化,我們可以涉獵更多的新領域,可以為表達、維繫及豐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為平衡我們的物質與精神創造更多的條件。休閒,並不僅僅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空閒時間多了,豐衣足食了,(需要說明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休閒社會當是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而是人的一種精神態度和存在狀態的變化。在這種生活方式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變得融洽、和諧;人對物的攫取,變得理智、變得通達。人的社會責任感更加強烈,並通過創造性的生活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追求與理念。
4、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
這種經濟形態,讓我們開始鄙視炫耀性的消費,鄙視那種僅僅把消費當成“自由”的人生態度,鄙視暴發戶心態,鄙視一擲千金的揮霍,鄙視將人與自然割裂開來。休閒並不意味著大規模的消費。大量調查表明,最滿意的休閒利用方式與大量消費並沒有聯繫,更不意味著要破壞生態,而是將對自然的索取減少到最低的程度。 面對人類在經濟領域所取得的驕人成績,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作為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類發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呼喚,並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聲音。 5、是發展生產力的高級階段
“閒”是同“社會生產力”密切聯繫的事物。“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意味著閒暇的生產和增長。“閒”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目的之一,休閒時間的長短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並行發展的。與文明成了孿生姊妹。“閒”,不僅是生產力和文明發展的結果,反過來說,也是促進生產力和文明發展的要素。 發展生產力主要有兩條基本思路:一是以社會的方式發展生產力,其途徑主要是調整和變革生產關係,發展科學技術,加強管理,完善勞動方式。(這是目前我們國家發展生產力的主要手段)二是以人的方式發展生產力,即把重心放在個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發展上。馬克思認為這是發展生產力的有決定意義的根本途徑。他說;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如此迅速,以至儘管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因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馬克思所指的真正的財富,一是指休閒也可以發展智力,促進精神自由,騰出更多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進行新探索,諸如:各種體驗、經歷,接受新知識、新觀念、新技巧、新文化、新藝術、新學科的學習,並進行心理、文化素養、智商、情商、享受能力等方面的新投資,由此提升人的價值,生產力的素質獲得了全面的培養。二是指經過全面培養的高素質的人才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決定意義的最佳途徑。而且是“變廢為寶”——最低成本,最節約資源。
合理、科學、健康地利用閒暇時間對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材也至關重要。比如說,你能合理地安排時間,並且內容豐富、積極向上,你就獲得了比別人多的知識技能情感才幹能力(認知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你就比別人的社會價值大。如果全社會的人都能積極地利用閒暇時間,那么閒暇時間就變成了財富。
6、引導一種新的“進步觀”
傳統意義上的“進步”往往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做檢驗的標準。時至今日,物質財富的極大滿足,促使人們渴望追求充實的精神生活。“進步”的含義將越來越體現在人的自我完善和提高生命的質量方面。 “進步”的定義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傳統上衡量人類進步的標準,似乎都顯得不夠完善,因為,人們所有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視了對人類生存真正目標的思考。諸如這樣一些目標:消除疾病、保持長壽、增加就業率、追求“必需性”消費之後的財富積累,等等,都把物質文明作為衡量人類進步的尺度。這些尺度固然重要,但它們代表的只是人類進步的某些手段,而沒有涉及到人類渴望進步的最終目的。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的確是進步了。衡量進步的標準,將“人”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人是一切財富的首要和最終的源泉;發展的重點應當從商品轉移到人;技術的首要任務是減輕人們的工作負擔,使人類生機盎然並發揮自己的能力。” “進步”將越來越意味著不斷地提高生命質量,講求生活品味,而且希望以一種更為健康的方式生存下去。幾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致力於改造世界,而在新的世紀中,人類將會更多地致力於改造自身。

產生

休閒產業是工業化社會高度發達的產物,它發端於歐美,19世紀中葉初露端倪,20世紀8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早在20年前,西方的未來學家們就極富預見性地指出,當人類邁向21世紀門檻的時候——由於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以知識創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社會,其社會結構、生活結構和生存方式也將發生重大的變革。令人驚嘆的是,這些預見不但已經成為現實,而且現實生活甚至比預測發展得還要快。1999年第12期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文章描畫的就是新世紀初的社會形態,指出,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將使未來社會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變化著。2015年前後,已開發國家將進入“休閒時代”,休閒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美國權威人士預測,休閒、娛樂活動、旅遊業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大潮,並席捲世界各地。專門提供休閒的產業在2015年將會主導勞務市場,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將占有一半的份額,新技術和其它一些趨勢可以讓人把生命中的50%的時間用於休閒。

重心問題

毫無疑問,休閒經濟是在經

休閒經濟休閒經濟
濟學研究範圍的拓展中崛起的,經濟學研究範圍的拓展,又是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中進行的。而休閒經濟尤其需要藉助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市場行銷學等多學科的介入,否則就會將休閒經濟與經濟學簡單相加,如此這般將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近十幾年來,已開發國家的休閒產業進入高速發展的新時期,隨著工作時間的減少,共享工作(Job Sharing)已應運而生,比如,在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目前正普遍實行各種工作制。政府認為:縮短工作時間,可以減少失業,政府以較少的財政支出爭取公眾和個人的更大支持,使休閒產業發展更快。國家和地方政府往往根據休閒時間的長短制定新的經濟政策,促進不同方面的消費,調整新的產業結構,建立新的市場,不僅解決失業和就業問題,促進和改善服務,增強人的休閒欲望,而且還能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繁榮社會文化,提升人的精神文明。儘管休閒經濟的緣起很難被確定,但是從廣義上說,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的大量學者都曾涉足於休閒經濟的研究。比如:發表《有閒階級論》一書的作者 ——索爾斯坦·凡勃倫,雖然是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但對休閒經濟的論述也是相當的精闢。已在全世界再版了18次的《經濟學》的作者——薩繆爾森,20世紀 60年代就曾參與了美國人閒暇時間分配狀況的調查和每周40小時工作制的論證。 而在個體經濟學領域內,人們所關注的“非均衡現象”、“非理性問題”、“不確定條件下的行為理論”、“公平保費”、“討價還價理論”、“有限理性”、 “實驗經濟學”、“家庭行為的微觀經濟理論”、“福利經濟學——均等理論”、“制度經濟學”等等都與人的休閒需求密切相關。以至於在西方經濟學界取得了這樣的共識:個體經濟學是“當今主流經濟學核心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承認,作為大多數經濟學家所認可的經濟學體系,是以一個微觀理論核心為基礎的。即使對於總量經濟學也是如此。與20年前的情況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現在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識到,總量經濟學必須有一個堅實的微觀基礎。因為,個體經濟學發展的影響會擴展到狹義的個體經濟學領域之外。” 因此說,休閒經濟是在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變革基礎上,突出“以人為本”,強調以低代價、獲得高效益,以無形資源替代有形資源,以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共同推進經濟繁榮為己任,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相平衡的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當然,休閒經濟必須合於經濟活動者的規律性。在休閒活動者的生理、物質和自然維度上存在種種規律,如衣食住行的物質需要規律,即人體生命新陳代謝的規律,生理力量發揮的限度規律,對物的需求的“邊際效應”規律等等,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的生存發展在社會、心理、精神維度上的人格尊重、自由創造的需要的規律。如果我們設計的各種休閒經濟活動符合這些規律,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休閒經濟主體的精神力量,休閒經濟走向人文關懷的特質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

社會影響

休閒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現象,對人類未來工作方式必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1、知識經濟社會的來臨,使得社會生產力以空前的速度向前發展,人為物質生產而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少,而人的閒暇時間將越來越多;
2、休閒對於人的“成為狀態”發揮著其他事物不能替代的作用;
3、工作與休閒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
4、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情結會越來越普遍;其五、在休閒產業從事服務的人越來越多,因而未來的工作更需要愛心和誠信。
從目前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看,休閒顯然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之一,它標誌著人已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標誌著人從滿足現實的基本生活需要轉向對精神生活的嚮往;標誌著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已由傳統的生產——消費模式逐漸地轉向消費——生產的模式;標誌著人開始從有限的發展轉向全面地發展自己的歷史階段。

存在的問題

1、休閒需求中存在的問題

休閒經濟休閒經濟

儘管近幾年我國休閒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實際上人們只是在工作和休閒時間上與世界接軌,而在休閒的意識、形式和內容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襲著傳統,只是用更多傳統意義上的休息(而非休閒)來充填新的閒暇時間。休閒需求指向的相對單一,反映了休閒意識的落後,制約著休閒產業的發展。因此,倡導科學健康豐富的休閒活動,清除各種意識障礙,是走向大眾休閒時代的前提。
2、休閒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供給不足。由於長期以來重視勞動,輕視休閒,休閒的供給嚴重不足。休閒產業是以旅遊業、娛樂業、服務業為龍頭形成的產業系統,一般涉及國家公園、博物館、體育(運動項目、設施、設備、維修等)、影視交通、旅遊部門、餐飲業、社區服務以及由此連帶的產業群,不僅包括物質產品的生產,而且也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提供保障。在休閒產業供給上,不僅公共性供給不足,商業性供給也相對匱乏。
傳播信息上的不平衡。正如張捷等人在《試論城市閒暇業及其持續發展》一文中所指出的,目前我國休閒業發展較為落後,經營性娛樂場所多而公益性的休閒設施少。同時在傳播信息方面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娛樂信息多而知識信息少;模擬信息(如主題公園等)、虛假信息和冗餘信息多(如神怪世界等)而真實信息少(如博物館);人文信息多(如民俗、民間故事和文學名著衍生的主題公園)而自然信息少(如自然歷史博物館);感官信息多而深層心理感受信息少;被動接受信息多而可再生信息及共鳴信息少;泡沫信息多而完整信息少。這種不平衡嚴重製約著人們休閒活動的多樣化與高級化。 六次“黃金周”的消費熱潮充分說明了我國休閒經濟的發展潛力。加強對休閒以及休閒經濟的研究,大力發展休閒產業成為當務之急。休閒產業是一個相互配套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各個部門和階層。除了加強供給,培養和引導需求以外,還需要整個社會條件支持系統的配套,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設社會保障貨幣流通結算方式、人才培養、理論研究、觀念更新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