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伏生系孔門弟子轌子賤後裔。秦統一後,朝廷設博士70員以備顧問,伏生即為其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冒著生命危險,暗將述錄唐堯、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書》藏在牆壁之夾層內,由此逃避焚燒之難。秦亡漢立,儒家學派逐漸復興,漢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挾書律”。伏生掘開牆壁發現尚有29篇保存完好,這便是成為中國古代史寶貴資料的《尚書》。伏生壁藏《尚書》並將其傳播的事跡傳到朝廷,漢文帝非常重視,欲召他進朝,但此時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於是文帝派時任太常掌故之職的晁錯到章丘伏生家中,當面授受。伏生因年邁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說話,他的話只有其女羲娥才能聽懂,只好先由伏生言於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轉述給晁錯。終於將伏生胸藏《尚書》整理記錄下來,補敘出所失篇章,才使《尚書》得以完整流傳。
自此迄後世,《尚書》之為學,伏生實為傳授的淵源。以後伏生弟子又據他對《尚書》的解釋,編成《尚書大傳》一書,屬“外傳”之體。後人評伏生傳書之功曰:“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西漢思想文化界,是今文經學的天下,在文、景、武、昭、宣諸帝統治時期,立於學官的五經十四博士皆為今文經學派,其中《尚書》一經所立歐陽生、大夏侯(勝)、小夏侯(建)三博士,悉出於伏生門下。由於伏生對傳授《尚書》的特殊功績,後世今文經學家將其與在漢武帝時期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相提並論,合稱“董伏”。濟南伏氏,自伏生至東漢獻帝皇后伏壽,在秦漢時期,歷四百餘年,世傳經學,號為“伏不鬥”。伏生與他的今文《尚書》對中國儒家經學文化影響至為深遠。《尚書》學後來發展成三家,即歐陽生的“歐陽氏學”,夏侯勝的“大夏侯氏學”,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學”。
文獻記載
南陵無雙譜
塵囂其上竟焚書,劫後壁藏方有餘。皓首傳經眾人嘆,蓬門積德萬年歟?當年博識胸中授,今日觀花網內鋤。但得流光霎時老,何妨一笑曳青裾。
漢書·儒林傳
伏生,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弗能明定。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雲。
藏書
秦時為博士官,對《尚書》有深入的研究。秦始皇焚書時,他將《尚書》等書藏於舊宅牆壁之中,而後流亡他鄉。漢定後回鄉自求其書,已損失數十篇,僅存29篇。至漢文帝時,國家四處徵求能通《尚書》研究者,竟然無人能應。聞他能治《尚書》,遂召前往,他已90餘歲,老不能行,文帝遂派晁錯等人到他住地學習,既以教於齊、魯之間。西漢時,精通《尚書》者,多出其門下。撰有《尚書大傳》,早佚,現存《尚書》28篇,相傳由他傳授而存。
伏生所藏的《尚書》原本以秦朝流行的小篆寫成。他傳授時則改用了漢代的隸書,後被稱為“今文”。傳說伏生還作《尚書大傳》,但事實上是他去世後他學生張生、歐陽生以及後來的博士們編輯的。該書已佚。清陳壽祺著有輯本,皮錫瑞有《尚書大傳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