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894年7月13日(俄歷6月30日),生於敖德薩附近摩爾德萬卡的一戶猶太商人家庭。後全家搬到距離敖德薩150公里的尼庫拉耶烏,從國小習英語、法語和德語,並在私塾學希伯來語。
190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十月宣言》中確立君主憲政。巴別爾目擊了南俄地區爆發的大規模屠猶活動,但他的家庭僥倖未受損害。
1906年,家境好轉,全家遷回敖德薩並在城中的居民區安頓下來。巴別爾成為敖德薩的尼古拉一世商業學校的學生;開始用法語寫短篇故事。
1911年,因為對猶太人的限制未能如願進入敖德薩大學,考入基輔的金融與商業學院。初遇未來的妻子葉甫蓋妮雅·鮑利索夫娜。
1912年(18歲),發表處女作《老施勞埃密的故事》,講一個猶太老人因拒絕改信基督教而自殺的故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巴別爾跟隨他的學院從基輔疏散到薩拉托夫。
1915年,來到彼得堡,棲身於一個小酒館裡,開始勤奮地甚至是發瘋般地寫作,向彼得堡的一些雜誌投寄自己的作品,或者上門投稿。但屢屢遭受挫折。 同年,結識高爾基。
1916年底,伊薩克·巴別爾最早的一批短篇小說在高爾基主編的雜誌《年鑑》上發表。高爾基覺得他的作品在展現社會生活的面上還是顯得狹窄了,就建議伊薩克·巴別爾應該走入到更為廣闊的社會中去體驗生活。
1917年,被當局指控描寫色情(短篇小說《浴室之窗》),但控告因政治騷亂不了了之 。同年二月革命爆發,尼古拉二世遜位,俄國由臨時政府管轄,巴別爾志願到羅馬尼亞前線服役。同年十月,布爾什維克發動政變(十月革命),巴別爾在十一月逃離正在崩潰的前線,返回敖德薩。
1918年初,巴別爾隻身奔赴聖彼得堡, 加入新組織的肅反委員會——契卡(克格勃前身),在反間諜部做了不長的翻譯工作。後來成為高爾基的反列寧主義的報紙《新生活》的記者,經常發表關於城市生活的速寫。幾個月之後,這家報紙被革命政權關閉,他回到了敖德薩,在烏克蘭出版管理部門擔任工作人員。
1918-1919年蘇聯內戰期間,巴別爾在征糧分遣隊中服務(這段經歷記錄在短篇小說《運糧船》中,小說記敘了莫斯科的征糧隊南下烏克蘭糧倉征糧的傳奇故事)。同年8月9日返回敖德薩與葉甫蓋妮雅·鮑利索夫娜結婚。
1920年,波蘭領袖畢蘇斯基為了阻止蘇聯向歐洲擴張,指揮波軍入侵俄國,蘇波戰爭爆發。敖德薩黨委會以科利奧 · 柳托夫的名義發給巴別爾戰地記者證,被分配到布瓊尼領導的紅軍第一騎兵軍中。這一段戰爭生涯,是伊薩克·巴別爾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也是他自稱的“被高爾基打發到人間”的階段。
1921年9月,因重病在身返回敖德薩。 和他的妻子到喬治亞和高加索旅行,向本地的期刊投稿。
1922年,蘇聯內戰停止。巴別爾在一家出版社做編輯工作,在敖德薩的期刊上發表小說和雜文。
1923 年,巴別爾在敖德薩相繼完成並出版有關敖德薩猶太黑邦頭目本亞 · 克里克的故事(後結集為《敖德薩故事》)。6 月,第一組騎兵軍小說在當時的進步雜誌《左》上發表,巴別爾開始出名。同年巴別爾父親去世,並於10月移居莫斯科。
1924年3月,布瓊尼在《十月》雜誌上寫了一封公開信來攻擊伊薩克·巴別爾,他認為,伊薩克·巴別爾的系列小說《騎兵軍》,根本就沒有寫出他領導的紅軍第一騎兵軍英勇作戰的本來事跡,和他們浴血奮戰背後偉大的戰鬥精神,而是以一些細枝末節的故事醜化了、歪曲了紅軍戰士的形象,是對紅軍的誹謗,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因此,伊薩克·巴別爾甚至是一個罪人,《騎兵軍》這本書也是一本壞書。同年巴別爾的妹妹梅麗艾姆移居布魯塞爾。
1925年,出版童年故事的前兩篇獻給高爾基,巴別爾的妻子移居巴黎。
1926年,在莫斯科出版《騎兵軍》單行本,成為蘇聯“最著名的作家”。完成話劇《日落》,寫作《本亞·克里克》的電影腳本,這是巴別爾的第一個電影劇本。同年巴別爾的母親移居布魯塞爾,巴別爾和塔瑪拉·克什里娜生下一子,叫米蓋爾。
1927年,電影《本亞·克里克》上映,但很快被取締。在後來的出版物中,巴別爾否認參與創作該電影。巴別爾繼續創作童年故事系列,並在7月,巴別爾離開俄國前往巴黎。同年10月,巴別爾的話劇《日落》在巴庫成功地上演,並在敖德薩的兩個劇場中先後上演。
1928年2月,《日落》在莫斯科藝術劇場上演,但遭到冷落。 同年10月,巴別爾返回俄國。布瓊尼再次攻擊巴別爾的《騎兵軍》,他認為這部小說“從一個猶太人的胡言亂語,到對天主教教堂的打砸搶,到騎兵鞭打自己的步兵,到一個有梅毒的紅軍戰士的肖像”,總之,伊薩克·巴別爾寫的都是戰鬥過程中很惡劣和糟糕的細節,惡毒詆毀了英勇的紅軍戰士。同年高爾基在《真理報》上撰文捍衛巴別爾,高爾基說:“為了熬湯,廚師不必自己坐到鍋里去。托爾斯泰也沒有參加過同拿破崙的戰爭(但卻寫出了《戰爭與和平》)。並嘲笑布瓊尼是個半瓶子醋馬克思主義者,像鳥學人言那樣不知所云。
1929年,繼德文和法文版本之後,《騎兵軍》英文版在美國出版,但被更名為《紅色騎兵軍》。同年7月,巴別爾和葉甫蓋尼亞·鮑利索夫娜的女兒納特麗(Nathalie)在巴黎出生。
1929年至1930年,為了“搜輯新的材料” ,巴別爾到工業中心旅行,在烏克蘭目擊了集體化的殘酷和所帶來的大饑荒。
1930年,巴別爾被公開地誣衊在法國南方接受一家波蘭報紙採訪時有反蘇言論,返回巴黎的申請被拒絕。
1931年,出版《童年故事》系列中的兩個短篇和一篇有關“集體化”的短篇小說《蓋帕·庫芝娃》.
1932年,發表名篇《蓋·德·莫泊桑》。同年,巴別爾結識莫斯科捷運工程師安冬妮婭·佩羅什科娃。
1932年至1933年,在多次向官方懇求之後,巴別爾最後被允許返回法國探親,並和一家法國電影製片廠合作一部有關著名的社會主義革命黨人、雙重間諜亞烏諾·阿茲夫的電影腳本。巴別爾與愛倫堡交往密切,後者把巴別爾介紹給法國革命家、作家、傳奇人物馬爾羅。
1934年,在蘇聯第一屆作家代表大會上,巴別爾含蓄地批評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談及他自己的低產,巴別爾自稱為“文學沉默派大師”。他呼籲要給作家“寫壞作品”的權利。
1935年,參加莫斯科的蘇聯國會。完成他的第二部話劇《瑪麗婭》並上演。同年6月,在馬爾羅和紀德的堅持下,蘇聯政府允許巴別爾和帕斯捷爾納克,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保衛文化反法西斯國際作家代表大會。巴別爾與妻子和女兒一同,訪問他在布魯塞爾的母親和妹妹,並計畫把他的整個家庭遷回蘇聯,但未能實現此計畫。在返回莫斯科後,巴別爾和安冬妮婭·佩羅什科娃同居。
1936年6月,作為作家協會的首席作家,巴別爾獲贈一幢夏季別墅。
1937年,巴別爾發表《童年故事》系列之一、名篇《迪·格拉索》,並發表《騎兵軍》系列的最後一篇《吻》。同年,巴別爾和安冬妮婭·佩羅什科娃的女兒麗迪婭出生。
1938年,巴別爾與其他人聯合將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改編成電影,他主要負責《我的大學》,該劇在1939年至1940年上演。
1939年5月13日,巴別爾被逮捕,隨即被指控犯了法奧間諜罪。
1940年1月15日,巴別爾在盧布揚卡監獄被槍決。在1990年公開的克格勃檔案中巴別爾最後的話是:“1916年,我寫好第一篇故事拿給高爾基看。然後我參加到內戰中。1921年我又開始寫作。近來我一直忙於至1938年底已經完成第一稿的一件作品的寫作。我完全無罪,從沒做過間諜,也從沒進行過任何反對蘇維埃的活動。在審問時我做的證詞是誹謗我自己。我只有一個請求,那就是允許我完成我最後的作品。”1954年12月23日,巴別爾被正式平反。死亡證書聲稱他於1941年3月17日死於不明原因。
1990年,克格勃檔案解禁。有關巴別爾的審訊和死亡的細節開始被蘇聯媒體報導。
主要作品
小說
名稱 | 創作時間 | 備註 |
《騎兵軍》(《紅色騎兵軍》) | 1923—1937 | 1929年,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時被更名為《紅色騎兵軍》 |
《童年故事》 | 1925—1937 | |
《敖德薩故事》 | 1923 |
日記
名稱 | 創作時間 | 備註 |
《巴別爾馬背日記》 | 1920.07—1920.09 | 《騎兵軍》原素材 |
話劇
名稱 | 創作時間 | 備註 |
《日落》 | 1926 | 1927年上演 |
《瑪麗婭》 | 1935 | 1935年上演 |
電影劇本
名稱 | 創作時間 | 備註 |
《本亞·克里克》 | 1926 | 1927年上映,但很快被取締 |
《我的大學》 | 1938 | 高爾基自傳三部曲之一,1939年至1940年上演 |
創作特點
取材
伊薩克·巴別爾的作品中不斷書寫殘酷到極點的戰場故事,但他的神經足夠堅強,有時候他還能夠表現出詼諧和幽默感來。他會使用話裡有話和言外之音的手法,還在方寸的空間裡展現他卓越的敘事藝術。
在伊薩克·巴別爾所著的短篇小說集中,伊薩克·巴別爾採取了以片段來呈現整體、以“管中窺豹”的方式,來呈現“全豹”,以一個個的糖葫蘆,構成了一整串的糖葫蘆。他所描繪的、敘述的、書寫的,都是那場聞名世界的戰爭的片段、瞬間、局部和細節,有的地方放大了,有的地方則聚焦了,有的地方又縮小了的戰爭生活。從總體上說,這些作品都有著寫實的功底,和文字速寫的特徵。就是在這個地方,伊薩克·巴別爾呈現出他天才的、不可模仿的藝術個性來:他往往能夠以寥寥數筆,就寫出了複雜的戰爭場面背後呈現出的政治、文化和人性的糾葛。這是伊薩克·巴別爾特別成功的地方。戰爭和歷史的風雲變幻,無法遮蔽人性中的光輝,同時也呈現出人性的黑暗面來。伊薩克·巴別爾同時展現了人性中善和惡的兩極,並且將這兩極非常突出和尖銳地表現出來,造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果。
巴別爾力求像攝影機一樣為讀者複製一個完全客觀的世界,他很少用到能夠明顯流露作者本身立場的評價性語言,即使偶爾出現難得一見的作者的議論,也是無關痛癢的揶揄之言。取而代之的是深入骨髓的對人物的動作、語言以及環境、景色的白描。然而就是這種將情感深藏的白描,時刻令讀者處於窒息的邊緣。
語言風格
巴別爾的作品雖然非常少但簡潔凝練,他的作品非常短,《騎兵軍》加起來只有幾萬字,一個世界文學的經典加起來只有幾萬字,34篇小說,但是篇篇是經典。
伊薩克·巴別爾認為,自己作品的語言應該“像戰況公報或者銀行支票一樣準確無誤”,於是,就形成了他簡潔、洗鍊、迅速、省略、空白和閃電般乾脆的敘述風格。他往往只需要用幾個詞,就描繪出別人用一整頁才可以說清楚的東西,用幾頁,就寫出了別的作家可能要用一本書才可以完成的東西。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如此評價巴別爾小說的語言:享有散文難以企及,仿佛只留給詩歌的榮耀。巴別爾的小說語言既有著傳統蘇聯文學語言上的嚴謹、宏偉的,又有著猶太人特有的對語言的奇異想像,這想像是絕大多數的傳統東歐作家所無法具備的。相比起來規範的狀物、獨特的比喻,巴別爾語言的最大魅力在於其強烈的毀滅感和侵略性。他將關於人、死亡、戰爭的全部思考和善惡美醜的所有悖論如數灌注在看似家常的景物和氛圍描寫中。
人物評價
“巴別爾不與任何人類似,任何人也無法類似於他。他永遠按自己的方式寫自己的東西。”“我不知道有哪一個國家、有哪一位作家感受不到巴別爾真誠和人性的力量、不熱愛他。假如有這樣的人,他們只能是我們惡毒的敵人。”( 愛倫坡)
”自從巴別爾的第一篇小說譯成法語起,我便知道巴別爾,讀過他的《騎兵軍》,我非常喜歡他的作品。”( 海明威)
“一顆耀眼的明星”( 約翰·厄普代克)
後世紀念
紀念碑
敖德薩城在2010年,也即作家辭世70周年的日子為巴別爾樹立紀念碑。
文學獎
敖德薩城在2010年設立“伊薩克·巴別爾”文學獎。
文集
1955年,由美國著名文學家評論家列昂奈爾·垂靈作序的《伊薩克·巴別爾短篇小說集》在紐約出版。
1957年,由愛倫堡作序的《伊薩克·巴別爾短篇小說集》在莫斯科出版。
1964年至1966年,由巴別爾女兒納特麗編輯的《伊薩克·巴別爾,孤獨歲月:1925-1939:未發表過的故事和通信》出版,由納特麗編輯的收錄有巴別爾佚文以及回憶巴別爾的文章的《你必須什麼都懂》在紐約出版。
1990年,由安冬妮婭·佩羅什科娃參與編輯的兩卷本《巴別爾文集》在莫斯科被出版。這是當時收錄巴別爾作品最全的巴別爾文集,第一次全文發表了巴別爾1920年日記。
2002年,由納特麗編輯的《伊薩克·巴別爾全集》英文版精裝本由美國諾頓出版社出版。這是迄今為止收入巴別爾作品最全的文集,包括巴別爾的戰地報導、話劇劇本及電影腳本等。此書成為全美暢銷書。
2005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插圖本《巴別爾馬背日記》出版
懷念文章
1989年,由安冬妮婭·佩羅什科娃編輯的《回憶巴別爾》在莫斯科出版,包括安冬妮婭·佩羅什科娃的文章《在一起的歲月(1932-1939)》。
1996年,安冬妮婭·佩羅什科娃出版《在他的身邊:伊薩克·巴別爾的最後歲月》。
紀念活動
2004年2月,名為“巴別爾之迷”的第一屆國際巴別爾研討會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召開。
2004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巴別爾誕生110周年紀念會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插圖本《騎兵軍》發布會。年終,此書被《中華讀書報》評為當年十大文學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