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危機與冷戰的起源

伊朗危機:在聯合國的第一幕二 伊朗危機:在聯合國的第二幕六 伊朗危機:在聯合國的最後一幕八

基本信息

作 者: 李春放
I S B N: 7801495853
開 本: 32開
出 版 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10-1

內容簡介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英、蘇聯手驅逐了原在伊朗的德國勢力,伊朗從而陷於英、蘇的控制之下。為維護國家利益,伊朗施行其傳統的"第三國外交"政策,將另一大國美國的勢力引入伊朗,以制衡英、蘇的勢力。由此,美國、英國、蘇聯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主要圍繞石油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二戰期間,由於共同敵人的存在,這種矛盾衝突雖存在,但並沒有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而二戰後這種矛盾衝突迅速升級,最終形成"危機",從而成為戰後以美蘇兩大陣營的全面對抗對標誌的冷戰形成的導火索!
作者李春放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冷戰問題研究。該書系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經多年潛心修改而成。作者除吸收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了當事人的回憶、日記、報刊等資料外,還充分利用了美國、俄羅斯等國新近解密的大量檔案資料,從而使其論述在堅實的材料基礎上。全書觀點正確,材料豐富,文字流暢,是一部關於冷戰史研究的極有價值的參考書。

本書目錄

致謝
導言
第一章 歷史背景
一 近代大國與伊朗
二 英帝國主義在伊朗(1917-1921)
三 早期蘇伊關係(1917-1921)
四 禮薩的改革與外交戰略
五 德國在伊朗勢力的膨脹
六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伊朗石油問題
第二章 危機的開端:盟軍進駐伊朗
一 歐戰和蘇德戰爭的爆發及伊朗的中立政策
二 英蘇聯和出兵伊朗
三 大西洋憲章
四 禮薩王的遜位及英蘇伊三國同盟條約
五 美軍進駐伊朗及駐伊美軍的法律地位問題
六 對盟軍進駐伊朗的評價
第三章 盟國戰時在伊朗的合作和齟齬
一 盟軍進駐後的伊朗及其對外政策
二 英國戰時對伊政策(1941-1943)
三 蘇聯戰時對伊政策(1941-1943)
四 美國戰時對伊政策和美國勢力大舉進入伊朗(1941—1943)
五 德黑蘭會議
六 盟國在伊朗的合作和伊朗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
第四章 1944年伊朗石油危機
一 兩次世界大戰間歇期美英爭奪中東石油的鬥爭
二 美國對外國石油的新政策與美英石油協定
三 伊朗的石油外交與美英爭奪伊朗俾路支斯坦的石油租讓權
四 貝利亞計畫與卡夫塔拉澤代表團
五 英美對卡夫塔拉澤代表團出使伊朗的反應
六 冷戰的幽靈
第五章 1945年:走向亞塞拜然危機
一 美蘇英三大國關於戰後世界安排的構想
二 石油危機後盟國在伊朗問題上矛盾加劇
三 雅爾達會議
四 雅爾達會議後美蘇的摩擦與妥協
五 波茨坦會議
六 盟軍撤出伊朗問題
七 亞塞拜然問題和亞塞拜然危機
八 與日俱增的東西方分歧
第六章 1946年伊朗危機
一 伊朗危機:在聯合國的第一幕
二 蘇伊莫斯科談判
三 危機的高潮
四 聯合國開會前的鬥爭
五 伊朗危機:在聯合國的第二幕
六 卡瓦姆—薩德契柯夫協定
七 伊朗危機:在聯合國的最後一幕
八 蘇聯決定從伊朗北部撤軍的原因
第七章 危機的結局
一 卡瓦姆的“調和”政策和關於亞塞拜然問題的國內談判
二 波斯灣風云:英國的反應
三 蘇聯與土耳其爭端的由來
四 土耳其危機及其後果
五 美國對伊政策的變化
六 十月政變和伊朗政府鎮壓亞塞拜然分離主義政權
七 全面冷戰的開端
八 卡瓦姆—薩德契柯夫協定的命運
結束語:伊朗危機與冷戰的起源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