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伊蘆山坐落在灌雲縣伊蘆鄉中心區,海拔二百餘米,離雲台山四十華里;山前的車軸河向東數十里入海;西南三十里即是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曾在1985年由新華通訊社向世界發布中國江蘇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群的大伊山了。古代伊蘆山山東麓是汪洋一片,海山相連。離伊蘆山四五華里遠即為罘山。《海州志》曾載:“罘山,去州治東五十里,舊志去秦始皇浮海而還,見巨魚射殺於此。”伊蘆山名稱來源,相傳因有右相伊尹曾隱居此山結茅為蘆,故而得名。據《史記》載,古海州地區,在商朝建立前,就屬商貴族統治了,以後商湯任命賢人伊尹為相,滅夏建國。據此,說伊尹曾來過此山後隱居大伊山是不無道理的,風光綺麗的伊蘆山名勝古蹟極多。就其自然景色來說,有神秘險竣的龍神岩;有古老神奇的六神台;有為數眾多的三百六十藏軍洞;有會吞雲吐霧的雲洞;有陰風煞煞、深不可測的無底洞,都是以伊蘆山為背景的。在諸多名勝中最引人入勝的要算山腰間的鐘庵、奇泉和藏軍洞了。因為這幾處有幾個與西楚霸王項羽麾下的大將鍾離昧有關的歷史故事。
鍾庵,坐落在山腰間朝南的一塊平地上,這裡三面環山,一面里朝陽,蒼松翠柏,遮掩著整個廟舍。兩側岡巒層層低下,中間一條人行小道蜿蜒而上。據當地老者說,鍾庵名為庵堂,實為道觀,直到解放後還有姓梅和姓陳的的兩個道士居住在這裡。庵的原址,據傳說就是鍾離昧所居住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他,故建廟稱為鍾庵。現在,這座庵只剩下三間西屋,且已破漏不堪。庵前有一塊平坦空地,雜樹叢生,斑竹茂盛,掩遮整個廟庵。過去庵內有棵桂樹,每到中秋,香飄十里。右側朝東有塊平整的大青石,陰刻有一米多寬、四米多長的“高山流水”四個大字,兩旁還有小篆,為明朝州官王同書。傳說家住淮陰的少年韓信,自胯下之辱後,曾來這裡與鍾離昧成天談文習武,耳聽高山流水,目極東海波濤,鼻聞桂花清香。大自然的風光,陶冶了他們的性情,賦予他們以聰明才智。《漢書·韓信傳》中也有“鍾離昧家在伊蘆,素與信善”的記載。
站在伊蘆山主峰向東望去,只見山腰遍布土堆,而近前一看,則完全是人工石洞。塊石砌牆,上蓋有千斤重的大條石,頂端以土覆蓋,依山坡勢、招頭石崖構築,沒於雜草樹叢中。洞口一律朝南,極為隱蔽。只有站在山峰頂上,才能看見。如果不注意,只會認為是一些土堆罷了。洞內面積大的有六七平方米,小的也有三、四平方米。內壁石牆,年久分化,苔痕累累。洞內石頭黑褐色,這就是著名的藏軍洞。其構築時間,有人考評說,是在漢代,因在其周圍,漢代的繩紋陶片,俯拾皆是。在灌雲縣博物館,還陳列了伊蘆山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鑽孔一個,據考證是古人用的碾具。
在鍾庵的北側有一口泉井,叫“奇泉井”。這裡原有並排的兩口井,一清一濁,常年不竭,現在只剩下一口濁井,另一口被填塞。這口井內水深尺許,泉旁石壁上有陰刻一米見方的“奇泉井”三個大字,與“高山流水”同一字型。奇泉井除因為一清一濁出奇外,主要是因為它與藏軍洞連成一個故事而出名的。
相傳,秦末農民起義,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項羽家鄉也在淮海地區宿遷下相),在吳地起兵。因此韓信、鍾離昧就投奔這位老鄉部下。後韓信因未受重用而投奔劉邦。楚漢相爭時期,韓信下齊攻楚,楚將龍苴在西海丘嶺地帶築城(即今連雲港市灌雲縣龍苴鎮所在地),鍾離昧也在伊蘆山、大伊山和羽山築城,形成幾個堡壘來阻擋韓信進攻,並作為長期防禦。韓信在今沭陽縣吳集境內的一個山頭整軍,故這座山稱為韓山,有點將台尚在,後人還建有楚王廟。離龍苴城有三十多里。以後龍苴城被韓信攻破,大將龍苴受傷落馬,向北落荒而逃,當時龍苴由於傷勢很重,馬又不能騎,行走很困難,只好爬游六七里,才被他部屬接應逃走。後人稱這個地方叫做“大游”,即現在的大游村。接著鍾離昧防守的大伊山、羽山二城也被韓信擊破,末了只剩伊蘆山。韓信派兵偵察,說伊蘆是個空營,只有幾個人看守。韓信放心策馬而來,趕到跟前,只聽一聲炮響,楚軍從藏軍洞出,好像從天而降,滿山遍野喊殺聲如迅雷貫耳,楚軍似潮湧來,韓信幸虧逃得快,不然被楚軍生擒。不久,韓信再次帶兵圍打伊蘆山,鍾離昧堅守不出。當時正值赤日炎炎,久旱無雨,韓信深知兵法,認為鍾離昧雖然會用兵,但他紮營在山上,這是兵家最犯忌的。因此漢軍圍而攻,待久困楚軍無水喝,即可不打而散。可是韓信萬萬沒有想到。鍾離昧對家鄉一山一水是非常熟悉的,他在築藏軍洞的時候,就考慮到水的問題,早已尋找好穴道,掘出了這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奇泉井”。後直到項羽大勢已去,這座山才失守。所以韓信封楚王時,便親自領軍駐東海古朐境一段時間。以後史志《漢書》、《海州志》都記載了韓信帶兵鎮於三蘆之說即源出於此。
文化資源
民間傳說、神魔文化資源后羿故里、嫦娥家園景點:羿(伊)廬山:奇泉、六神台、古棋盤、仙翁奕棋礅、爛柯岩、鱷獸岩;根據伊廬山山名(“羿””伊”音轉)、附近有九座山峰及民間傳說等推斷,后羿是於該山結廬而居,故名:羿廬山(夏商時因伊尹隱於此改稱伊廬山),其在十日作惡時,力射九日,毒日落於地面後繼續為瘧;二郎神為民除害, 奮力擔山趕太陽,至今小伊山、罘山、亞廬山、玉山、大興山、小興山、張寶皋山、西陬山、東陬山這九座山頭下還壓著那九顆毒日。后羿憑藉力射九日的殊功(其實是征服了海濱和海島上九個崇日部落),當上了羿夷部落聯盟酋長;家居朐山的部落老酋長對這位英雄射手十分喜愛,便將自己的愛女—嫦娥嫁給了后羿;英雄美女,除害完婚,天下歡慶。今存“月中玉兔出海州”的玉兔岩,嫦娥賞花戲水的海州桃花澗、飲仙藥神靈升月後真身留於澗頂的石美人(俗稱石觀音)、貴為國後經常游浴的羿後河、土人為紀念這位善良美麗的國後而祀拜的天后宮、月亮庵,皆為這一歷史事件的歷代傳承和民間演繹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