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人與廬山

歷代名人與廬山

歷代名人與廬山,作者李國強、王自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7出版。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歷代名人與廬山》從1980年的初版到現在的第六版已經過去了整整25年,但全書的總體寫作思路和基本特點未變。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從歷代名人與廬山的關係這一角度來幫助讀者認識祖國的名山—廬山,從而領略風景名勝豐富的文化內涵。全書共寫了與廬山有關的35個人物,相信讀者通過這些人物能夠更多地了解廬山,更深地認識廬山。

內容目錄

僧名遠播 軼聞代傳
——慧遠與廬山
鑿池結誼 撥弦解憂
——謝靈運與廬山
解綬躬耕 吟詠田園
——陶淵明與廬山
天界道觀 地上“公案”
——陸修靜與廬山
心分國憂 詩壯山色
——李白與廬山
江濤泄憤 草堂尋春
——白居易與廬山
洞中天外 人跡仙蹤
——呂洞賓與廬山
清溪留勝 蓮池飄香
——周敦頤與廬山
壁刻詩文 湖沉阡表
——歐陽修與廬山
涉筆成趣 佳作生輝
——蘇軾與廬山
橫刀躍馬 眷戀青山
——岳飛與廬山
文記遊蹤 詩寫愁腸
——陸游與廬山
書院添彩鹿洞逢盛
——朱熹與廬山
天橋烏有御碑猶存
——朱元璋與廬山
冬令稀客藝苑珍品
——唐寅與廬山
宦海失意春遊不樂
——王守仁與廬山
藥典載名雲崖傳奇
——李時珍與廬山
蹊徑獨辟奇秀盡覽
——餘霞客與廬山
畫壇獨秀 丹青一傑
——許從龍與廬山
追雲掠奇 揮筆成賦
——舒天香與廬山
山川依舊遊客心變
——康有為與廬山
龍潭尋勝 松林覓詩
——陳三立與廬山
劬園雖廢 園主無憾
——嚴重與廬山
崇雅詩書真韻真色
——李烈鈞與廬山
數點風物 評說古今
——吳宗慈與廬山
輕撫林泉 細校史稿
——張元濟與廬山
攜捲來游 存疑而歸
——胡適與廬山
英風一世 情滿匡廬
——邵式平與廬山
惓惓赤誠 綿綿情思
——劉少奇與廬山
掇英集萃 春色長留
——胡先■與廬山
冰川萬載 石跡千秋
——李四光與廬山
飛瀑千尺 悲歌一曲
——彭德懷與廬山
千層霧幃 一朝夏都
——蔣介石與廬山
山寄厚愛 水流深情
——周恩來與廬山
熱風吹雨 冷眼向洋
——毛澤東與廬山

精彩書摘

僧名遠播 軼聞代傳——慧遠與廬山
廬山,鑲嵌在長江南岸的一塊翡翠似的瑰寶。多少人為之心曠神怡,贊
嘆傾倒。畫家愛她的色彩,詩人愛她的神韻,旅行家愛她的峻峭,而僧人道
士卻被她的神秘所吸引。廬山自從留下攀登者的足跡以後,不僅蓋起了一棟
棟供人歇息的房屋,而且建起了一座座廟宇和道觀,最多時達三百八十餘處
。於是,廬山一闢為風景勝地,也就兼而成為了佛法名山。
佛教在漢魏兩晉時期從印度傳人中國不久,廬山便是全國八大道場之一
,以至一度成為全國佛教的第二中心。坐落在廬山西北麓的東林寺,則是“
廬山佛教闡化之基”,影響最大,遐邇聞名。

東林寺主釋慧遠(又稱遠公),是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寧武縣)人。他“博
綜六經,尤善莊老,性度弘偉,風鑒朗拔”。慧遠二十歲時,就和一般年輕
人的志趣大不相同,正當生活的畫冊剛剛打開,他卻看破紅塵,走上了離俗
出家的道路。他的師父道安是西晉聲望最高的佛教學者,主張“本無(即性
空)之學”,是所謂“般若學六大家”之一。慧遠為了表示自己是老師學說
的忠實繼承者,連自己的姓氏都改了。慧遠本姓賈,因為道安主張僧侶要盡
廢世俗,姓氏也要改作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中的“釋”字,此後,他的名
字前往往也加上了一個“釋”字。
慧遠於晉武帝太元六年(381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陽、荊州東下,來到
廬山宣揚佛法,時年47歲。這裡溝壑縱橫,雲霧縹緲,綠樹掩映,曲徑通幽
。眼前的一切在慧遠心中形成了一個奇幻的境界,在這樣的地方向人傳授佛
法學說,不正是一個絕妙之處嗎?太元九年,慧遠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幫助下
,就在廬山創造了東林寺,自此一住三十餘年,直到離開人世。在這漫長的
歲月中,慧遠講學不輟,一直到晚年仍執經登座,僧徒無不肅然起敬。廬山
錦繡谷、石門澗等處都留有他的講經台。原來在東林寺和西林寺之間,有一
個叫雁門市的小鎮,這是人們根據慧遠晚年思念故土的意願,仿照慧遠家鄉
的村莊——雁門樓煩的式樣建造的。人們對他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慧遠在東林寺結有白蓮社,羅致中外“息心貞信”之士123人,其中名
聲特別大的有18人,號稱“社中十八高賢”。慧遠以白蓮社為基地,用其畢
生精力倡導淨土宗,著有《法性論》等經書15卷50本,因白蓮社之故,淨土
宗又叫蓮宗,成為我國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淨土,即乾淨的土地,又稱極樂世界。淨土宗依據佛教經典《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等,宣揚人只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死後就能往生“西方淨土”。404年,慧遠寫了一篇經文《形盡神不滅論》
,使他的肉體死亡而靈魂永在的宗教理論更加系統化。念佛能往生的思想,
很快就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特別是到了唐朝,經過名僧善導的加工完善,
淨土宗更是不脛而走,廣為流傳。
慧遠人居深山,並不甘心寂寞,他廣泛地結交各方人士。當時東晉政權
的不少要人都很看得起他。晉安帝曾致書慧遠,盧循北上攻東晉,也特地到
東林寺拜訪他。掌管朝政的桓玄曾對佛教不滿,下令“沙汰”僧尼,但他在
命令中特地說明“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東晉孝武帝時,荊州
刺史殷仲堪也專程入山看望慧遠,慧遠與他共-談《易經》,終日不倦。仲
堪對慧遠的才學欽佩不已,感慨萬端地說道:“師智深明,實難庶幾。”慧
遠也指著松林旁一處流泉,回答說:“君之才辯,如此泉涌。”現在寺觀後
面的“聰明泉”,就是為紀念這次會見而命名的。慧遠在這裡還自種雲霧茶
,經常與陶淵明等人“話茶吟詩,敘事談經”。
慧遠的佛學理論造詣精深,名揚廬山之外,他不僅在國內為僧人所推崇
,而且在近鄰國家的佛教學者中也頗具影響。
當時,西域諸僧對慧遠及其東林寺“東向稽首,獻心廬岳”崇敬之至。
有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族的名僧佛馱跋陀羅(意譯覺堅)
,在長安講學之後,率侶南下,來到廬山東林寺,住了一年多。他和慧遠曾
就如何將佛教著名經典《華嚴經》翻譯成中文等佛學問題,經常進行研討,
話語投機,相處融洽。義熙十一年(415年),佛馱跋陀羅和慧遠分手,次年
便在建業(今南京)譯出《華嚴經》,這部經書從此在中國流傳開來。
慧遠身後,仍舊盛名不衰。唐朝揚州大明寺著名高僧鑒真,在第五次東
渡日本失敗以後,於天寶七年(748年)冬從廣州返回揚州途中,經贛州、吉
安來到東林寺遊覽,並作短暫休息。五年後,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以驚人
的毅力完成弘傳佛教以及文化交流的稀世業績時,東林寺和尚智恩等曾陪同
前往。現代日本佛教中很有影響的東林教,據說其教義就淵源於廬山東林。
1923年,世界佛教聯合會還在廬山召開會議。胡適於1928年4月游廬山時說
過:“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趨勢。”可見慧遠和東林
的影響是巨大而久遠的。
東林寺規模宏大,分成內外兩層院落,外院是庭院,古木森森,清靜恬
適,內院是殿宇,重樓飛檐,金碧輝煌。到了唐朝大中年間,寺內廟堂殿宇
多達三百多間,藏書一萬多卷,為當時全國寺院之首。此外僧侶也常有數百
人之多,寬闊的殿堂上香火鼎盛一時。(P1-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