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轄區共分5個居民小組,社區工作人員7人,企事業單位20家,個體商戶188家,社區民警3人,低保戶279戶,529人,軍烈屬1人。社區共有黨員87人,其中在職黨員4人,離退休黨員34人,下崗職工黨員42人,退伍軍人黨員7人。近年來,伊利社區紮實工作,積極進取,社區工作人員與轄區居民和諧振相處,融為一家,各項工作穩步提升。伊利社區黨員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已由最初4人發展到現在的46人,他們在社區公益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共包扶困難戶5家,每逢節日黨員志願者都去看望孤老病殘困難家庭,並給予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幫助。
為了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加快實施“先鋒工程”,伊利社區以加強黨建為著眼點,社區57條巷道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整修,部分巷道鋪上了紅磚和沙石。社區工作人員定期檢查、清除街頭小廣告、“牛皮癬”、白色垃圾……現在的伊利社區街區整潔,居民安定團結,處處彰顯和諧景象。社區尤其以關心下一代工作成績突出,連續兩個獲綏化市、肇東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轄區內青少年犯罪率為“零”。在社區的大力支持下,轄區內共有手工編織網點2處,一些居民可以把原材料取回家裡進行手工編織,足不出戶就可賺錢,為部分家庭增收提供了便利,手工編織網點促進了社區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轄區內近百人下崗工人、無業人員的二次就業。2006年,伊利社區榮獲肇東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單位;2007年榮獲綏化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榮獲肇東市正陽區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社區工作
伊利社區堅持每月一次社區工作者政治、業務學習。成立了社區志願者隊伍,有義務巡邏隊、義務護綠隊、義務宣傳隊等,社區黨員參與社區活動率超過85%。 社區有文化團體,下轄3支社區文體骨幹隊伍,包括腰鼓隊、興趣愛好小組、高蹺獅子隊等,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社區通過開展多種形式,多層次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凝聚社區民心,引導社區民眾追求高尚道德和文明行為社區本著“管理並舉,重在服務”的原則,社區積極拓展服務功能,現有55平方米左右的社區服務站,開設便民利民的腳踏車維修、家政服務、家電修理、美發、補鞋等為民服務攤點10個。全年開展志願者大型活動4次,如學雷鋒為民服務活動、黨員為民服務活動、助殘日為民服務活動等等。特別重視對社區孤寡老人、殘疾人、優撫對象、特困戶和確有困難的統戰對象的服務,經常走訪他們,盡一切所能為其解決實際困難.每逢重大節日,社區對優撫、特困對象或高齡老人進行上門慰問,全年慰問活動已達2次以上,慰問人數100多人。我們還積極發動全社區居民奉獻愛心,互幫互助,在社區內進行結對幫困,幫撫率達100%,通過一系列的優撫幫困活動,讓每一位居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將服務型社區貫穿於其他各項工作中,使社區居民有口皆碑,充分體現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社區水平,真正實現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
經濟狀況
伊利社區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4.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8萬元,占總收入的27.8%;畜牧業收入128萬元,占總收入的21.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0頭,肉牛22頭,肉羊100頭);林業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11%;第二、三產業收入26.1萬元,占總收入的4.3%;工資性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169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社區外出務工收入3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41人(占勞動力的23.3%),在省內務工106人,到省外務工335人。
特色產業
伊利社區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花椒主產業全社區銷售總收入50萬元,占社區經濟總收入11.9%。該社區目前正在發展蠶桑、花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花椒畜牧產業。
社區單位
伊利社區內有三個市級單位(無線電研究所、民航幼稚園、房修二公司)及交道口辦事處、交道口房管所、東城綜合高中等單位,還有修理腳踏車、美容美髮、餐廳等大小商家共26個。其中近兩年建成並投入運營的東不壓橋菜市場給社區及周圍居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設在雨兒胡同及東不壓橋胡同的街道紅十字會主辦的衛生站,為社區居民預防疾病及健康保健帶來一定的保證。社區內民宅大多是明、清時代的四合院建築,文革後,尤其是1976年唐山地震前後,院內翻建、改建、臨建的大量增加,使大部分四合院格局受到破壞。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所剩無幾,現有雨兒13號、乙10號、福祥5號、地東大街84號等院保存完好。其餘多數院內主房仍以明清建築為主體。胡同經幾年街道的進行整治(粉刷牆面、油漆街門、改造公廁等),外觀較為整潔,街面乾淨,使古都風貌重放光彩。